陈砚之给新光纤的接口镀银时,林砚舟正往时光桥模型的第七段桥身镶嵌星图玻璃。仲秋的月光透过玻璃的星点,在"时光桥模型"全球认证证书上投下闪烁的光斑,像给七十年后的星空撒了把会眨眼的种子。
"要让星图的角度刚好对应1958年省图上空的星座。"他用激光校准仪定位,指腹的薄茧蹭过冰凉的玻璃面,"这样未来人看桥时,会感觉我们的春天在星空下铺展,不是封闭的桥段。"陈砚之望着他鬓角被月光染成霜白的发丝,忽然发现今年的他对"仰望"格外虔诚——会让护工每晚记录桥顶的星空轨迹,说"要让时光桥永远踩着星辰的节拍";会在外孙的光纤系统里添加"星座年代匹配",连社区的天文学家都笑着说:"林先生把每个星点都当成时光的灯塔,连星系的旋臂都要编进导航图。"
外孙背着装星图玻璃的工具箱跑来,工作第三十二年的男孩举着个"星空投影联动装置"兴奋地喊:"太爷爷,我们的时光桥能投射1958年至今的所有星空了!"装置通过光纤传输不同年代的星图数据,当访客走过第七段桥身时,头顶会同步亮起对应年份的星空:1958年的省图夏夜、1980年的樱花院满月、2034年的全球共读夜,最神奇的是能让七十年后的人"与1958年的你们共享同片星空"。林砚舟立刻让孩子把装置安装在时光桥的穹顶,郑重地说:"要让未来人知道,我们的春天不是地面的故事,是星空下绵延的第七片星海。"
陈砚之的画笔在画布上流淌,她正在创作《星空里的桥影》。画中的时光桥横跨在星海上:桥身是1958年的省图轮廓,栏杆是不同年代的星座连线,桥灯是全球读者的投稿光点,最璀璨的是道发光的星轨,把林砚舟记录的"省图猎户座"与挪威读者标记的"极光北斗"连在一起,像条穿越银河的光之纽带。"这里要画只衔星的喜鹊,"林砚舟忽然蘸着银白,在画面角落画了只展翅的鸟,"要让它也当桥工,七十年后说不定能告诉未来人:'第七片星空的星等,等于当年阿砚在省图读诗时的声量'。"
他说的是大学那年的七夕,她在省图的天井里读叶芝的诗,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被晚风送进三楼窗口,他趴在栏杆上数着猎户座的腰带星,说"每颗亮星都是你诗句的标点"。后来那本诗集的扉页上,真的拓印着三颗排列整齐的星点,像星空偷偷盖的邮戳。此刻望着他眼里的温柔,陈砚之忽然明白,有些瞬间的声量,会被岁月酿成永恒的星等,连当年的晚风,都成了如今星空的刻度。
护工端来新煮的百合莲子汤,白瓷碗里的汤上飘着片干桂花。"林先生凌晨就去炖汤了,"护工笑着说,"要给看星空的未来人暖手,结果把莲子炖得粉烂,自己尝了口还说'化开的甜才像星空的光,太实在就落不到心里'。"陈砚之舀起一勺汤,清甜的香里带着桂花的微苦,忽然想起他当年在省图门口买的冰糖雪梨,也是这样把带梨核的那碗给她,自己喝清澈的梨汤。
秋分那天,社区组织"星空接力"活动。居民们带着自家的"星空记忆"来补充投影库:有老人手绘的"文革时的北斗",有知青保存的"北大荒星座图",有孩子画的"火星上的时光钟"。曾孙对着星空投影喊"太爷爷的星星要和所有人的星星拉手",话音刚落,第七片星空的星轨突然改变走向,所有星座连成个巨大的"人"字,在桥顶的穹幕上缓缓旋转,像无数文明在星空下相拥。
植物图鉴的最新页,夹着片特殊的标本:是用"星空投影联动装置"专利证书做的,背面用红笔写着行小字:"当你仰望第七片星空时,或许我和太奶奶已经变成了星尘,但请相信,我们的目光还在每颗星辰的闪烁里,你指星时,会感觉有两道力在跟着抬手——那是我们在说'看,那颗是我们的春天'。"林砚舟把这页折成星图形状,轻轻嵌进时光桥的第七段栏杆,说要"给未来的观星人加份星图指南"。
冬至那天,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专家来测试投影系统。当他们启动"1958与2105星空重叠"程序时,穹顶突然亮起震撼的画面:年轻的林砚舟与七十年后的访客同时指向猎户座,两道指尖的光束在星空中交汇,生成颗新的亮星,星轨上浮现出全球读者的共同签名,像给星空系了条闪光的围巾。林砚舟望着星幕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月光,像两汪盛着星河的深潭。
夜里的月光在时光桥的星图玻璃上投下银色的光晕,像层融化的银河。陈砚之替林砚舟掖好被角,发现他枕边的植物图鉴翻开着,最新页贴着张星空投影的长曝光照片,旁边有护工代笔的字迹:"今天的月光说星空是本摊开的书,你说'每颗星都是时光的文字,连起来能读千年'。原来最好的仰望,是让孤独都成了与星空的对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