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科幻 > 幽谷怨灵 > 第2290章 光阴根际的笛声与布韵

白露的笛声漫过蓝布琴囊时,张阿姨正把新绣的笛纹蓝布置在案头。布面上的银线笛孔沾着细碎的竹屑,像父亲当年竹笛上的老孔,带着温润的通透。案边的旧笛盒里,躺着支包浆发亮的紫竹笛,盒底的蓝布衬与新布上的银线笛影相叠,像吹奏的时光在笛声里相认。

父亲的银线盒旁多了个笛纹玉坠。是从老银匠铺寻的,清代的岫玉雕刻着"牧笛晚风",张阿姨用蓝布把它系在盒内,说"让玉的凉贴着线的温,就像竹笛贴着唇的暖"。小侄女在玉坠旁放了张乐谱残页,说"这音符能让银线记得调子的起伏"。有位民乐教授来看过,说这民国铁皮盒与老玉坠的搭配"是最悠扬的声韵记忆,比录音带更懂笛的心事"。

蓝布笛袋成了乐手的新伙伴。吹笛人说这靛蓝色的布袋"装笛子比锦盒护得好,还能当擦布,像把竹林的清润揣在了怀里"。小侄女在袋面上绣了银线音符,说"让旋律也绣在布上"。张阿姨缝笛袋的抽绳时,总用"麻花辫"的织法,说"这绳得有弹性,取放方便,就像吹笛,得有收有放才动听"。有位老艺人说,带着这笛袋去演出"比拎皮质乐器箱自在,摸见银线笛孔,气就顺了,吹《姑苏行》都比平时有韵味"。

体验店的"笛布课"伴着笛声开课。张阿姨教大家用蓝布做与笛子有关的物件:笛形蓝布笔袋、音符纹蓝布帕、竹影蓝布挂饰,每件都透着乐声的清雅。有位音乐老师来学做笔袋,说"要把南京老巷的童谣调子绣在蓝布上,给学生当文具袋,让他们看见布就想起音符"。孩子们最爱做的是"笛声包",用蓝布缝的小包包,里面装着晒干的竹叶,说"这包摇起来,能听见风穿过竹林的声音"。

"阿婆,能把笛音绣在蓝布上吗?"作曲家来合作,想把不同调式的笛音用银线表现出来。张阿姨陪着他听了五支名曲:《喜相逢》的欢快、《鹧鸪飞》的空灵、《牧民新歌》的辽阔,说"高音的线得细如发丝,低音的线得粗如麻绳,颤音要用银线打圈才像"。她们合作的"笛音蓝布"挂在音乐厅时,总有人说"这布上的银线会颤动,盯着看时,仿佛能听见笛音在耳边萦绕,看见竹影在眼前摇晃"。有位听障学生摸过布后笑了,说"这银线的起伏,和我贴在笛上感受到的震动一模一样"。

父亲的旧笛谱被包上了蓝布封皮。是1958年的《民间笛曲集》,纸页已经泛黄发脆,上面记着"筒音作5时,气息要沉"的批注,张阿姨用银线把蓝布轻轻缝在封面上,说"得让这些音符躺在熟悉的颜色里"。小侄女在封皮内侧绣了父亲的演奏记录:"1964年,中秋夜吹《明月几时有》;1972年,教邻里孩子吹《东方红》"。有位竹笛演奏家来看过,指着谱上的圈点说"你父亲标的换气点比教材还准,只是这蓝布封面让硬邦邦的乐理都变软了"。

秋分的风带着凉意,蓝布上的银线笛纹更显清晰。体验店组织"赏笛会",大家用银线在蓝布上记录各自喜欢的笛曲,张阿姨绣的是"《秋湖月夜》,笛音如月光淌水"。有人绣得急促,银线在布上连成颤音;有人绣得舒缓,线迹像长音拖得悠远。这些蓝布被拼在一起,做成"笛韵长卷",小侄女说"这卷布上的针脚,是南京人对笛声的集体眷恋"。

父亲的银线盒里多了撮笛膜灰。是张阿姨从旧笛膜上扫的,装在蓝布小袋里,说"这灰里有音的魂,能让银线更懂气息的轻重"。她用这笛膜灰调过浆糊,说"粘布比化学浆糊有韧性,还带着竹香,布和线都服帖"。小侄女把这灰的成分分析印在蓝布上,说"这些纤维里藏着笛膜的震动频率"。有位乐器修复师来看过,说这袋灰"比任何黏合剂都珍贵,因为带着吹奏的温度"。

寒露的晨雾裹着水汽,蓝布上的笛影更显灵动。张阿姨在新染的蓝布上绣笛魂,银线穿过布面时,远处传来孩童练笛的生涩调子,与针线穿透布的声响重合,像时光在旋律里流转。院角的蓝草挨着竹林生长,叶片上的纹路像笛身的节,小侄女说"蓝草也在学笛的样子,把清气藏在叶里,把风骨露在茎上"。阳光透过雾霭照在蓝布上,银线的反光与竹影交织,像笛在布上慢慢舒展,又像音在光阴里回荡,最终在岁月深处,凝成一片既清越又温润的记忆。

张阿姨放下银针,看着布上的笛与影,突然明白光阴根与笛的共鸣——笛声会消散,布会褪色,却都把余韵留在耳畔与心头;竹会老去,线会磨断,却都在时光里酿出了绵长。就像这蓝布上的银线,一头连着吹奏的专注,一头牵着聆听的沉醉,在南京的街巷里,把每个晨昏都绣成了值得回味的旋律。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ixmao)幽谷怨灵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