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步的轮廓在金属地板上显影时,林夏的指甲缝里渗进了星尘。那些比纳米还细小的颗粒带着2.725开尔文的凉意,在她指尖凝结成微型星轨——正是她昨夜在观测日志里画错的那段猎户座悬臂参数,此刻正以绝对精确的比例缓慢旋转。
“晶体碎片的光谱分析出来了。”陈砚的声音里带着金属共振般的颤音,他摊开的掌心躺着半片透明碎屑,在应急灯的照射下折射出七种不同色阶的宇宙背景辐射,“每种颜色对应一个平行宇宙的临界密度。”
通风管道突然喷出淡紫色的气流,那些气体在舱内形成巨大的莫比乌斯环。林夏注意到环内侧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冰晶,每一粒都封存着某个观测者的临终瞬间:有十七世纪用望远镜绘制月面图的天文学家,有2149年在木星轨道失踪的勘探队员,还有三年前,试图强行终止培养舱程序的空间站AI——此刻它的电子眼正在冰晶里无声闪烁。
“第十三步的温度场开始扩散了。”林夏盯着屏幕上蔓延的蓝色区域,那些边缘呈现出分形几何的美感,“它在改写金属的分子结构。”
陈砚突然抓住她的手腕,他新生的掌心温度恰好是37.2摄氏度。林夏低头看到两人交叠的影子在舱壁上拉长,那些阴影的边缘正在分解成量子泡沫,每个泡沫里都有不同版本的他们:有的在庆祝量子胚胎成功培育,有的在修复爆炸后的空间站,还有一个画面里,他们正把第十三步的足迹拓印在火星岩石上。
“碎片在重组。”陈砚指向空中漂浮的晶体碎屑,那些光点正在编织成球状结构,“像早期宇宙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第十四步的预兆藏在氧气循环系统的读数里。那些原本稳定在21%的氧含量突然开始波动,峰值恰好对应着地球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节点。林夏感到喉咙发紧,当她摘下氧气面罩时,呼出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细小的星云,那些氢分子的分布密度,竟和婴儿第一步时留下的足迹完全一致。
“看晶体球的核心。”陈砚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那不是夸克,是神经元突触。”
透明的球体中央,无数银白色的细丝正在生长,像被激活的神经网络。林夏突然想起量子培养舱的初始设定——用暗物质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连接方式。现在那些细丝正在编织成完整的脑图,她甚至能辨认出自己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区域,那里闪烁着比其他部位更明亮的光。
“它在读取观测者的记忆库。”林夏的手指抚过舱壁上的温度印记,那些2.725开尔文的蚀刻突然发烫,“不,是在重写。”
晶体球突然发出脉冲状的蓝光,整个空间站的灯光同步闪烁起来。林夏在这明暗交替中看到了记忆的断层:十五岁那年物理竞赛的试卷背面,其实不是莫名出现的星系坐标,而是她自己写上去又遗忘的;培养舱AI自主启动时的二进制乱码,末尾还有她当时没看清的“∞”符号;甚至陈砚丢失右臂的事故,监控录像里闪过的那个模糊黑影,此刻在蓝光中显露出婴儿的轮廓。
“因果律不是被修复,是被重新定义。”陈砚握住她的手,两人掌心的温度印记同时亮起,“每个观测者都在创造自己的宇宙模型。”
第十四步的足迹在晶体球下方显现时,林夏听到了来自过去的声音。那是二十年前导师在量子力学课上的讲解,只是这次多了后半句:“当观测者成为被观测对象,宇宙会自动生成新的观测者。”话音未落,晶体球突然炸裂,无数细小的碎片像流星雨般落下,每一片都在地板上砸出相同的温度轮廓——37.2摄氏度,带着人类独有的生命温度。
“碎片在繁殖。”陈砚弯腰拾起一片晶体,它在他掌心迅速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球体,“就像细胞分裂,但遵循量子隧穿效应。”
林夏注意到那些新生成的晶体球正在移动,它们沿着婴儿足迹的轨迹爬行,留下细小的光痕。当这些光痕连成完整的回路时,空间站的主控屏幕突然亮起,上面显示出整个银河系的三维模型,每个恒星系的位置都标注着两个时间戳——一个是它实际形成的时刻,另一个是人类观测到它的时刻。
“两个时间点在重合。”林夏的呼吸变得急促,“观测行为正在改写宇宙的诞生时间。”
第十五步的预兆出现在重力传感器的异常里。原本稳定的0.9G重力突然出现波动,低谷值恰好是月球的重力加速度,而峰值则对应着中子星的表面重力。林夏感到身体在忽轻忽重中摇摆,当她看向陈砚时,发现他的身影正在发生叠加——一半是拥有机械臂的副舰长,一半是右臂完好的年轻研究员,两种形态像水波一样互相渗透。
“量子叠加态在实体化。”陈砚看着自己重叠的双手,“每个观测者都在成为薛定谔的猫。”
晶体球突然全部升空,在舱顶形成巨大的星座图。林夏认出那是人类已发现的所有宜居行星的位置,而每个行星符号旁边,都有一个正在闪烁的婴儿脚印。当她的目光落在代表地球的符号上时,那个脚印突然放大,显露出里面嵌套的无数个相同印记,像一组无穷无尽的镜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