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外的绿芽在雪地里窜了三寸高时,陈默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七页。
他蹲在田埂上,冻得通红的指尖捏着玻璃管,正将最后一株对比样本的根须浸入酒精溶液。
晨雾里,远处传来林英唤弟妹回家吃饭的声音。
春生抱着一捆柴从坡上跑下来,鼻涕在寒风里结了白霜,“陈知青,我娘说您要的土挖着了,在灶屋陶瓮里!“
陈默应了声,用镊子夹起稻苗的根须在显微镜下调整角度,目镜里的细胞结构让他后颈发凉——
普通稻苗的细胞间隙像晒干的豆荚,而林英给的秧苗细胞却鼓胀得发亮,细胞壁上还浮着层细若游丝的光纹,像被什么能量温柔包裹过。
七日前他第一次捡到林英采药时遗落的秧苗根须,就察觉到这不寻常。
连续七个清晨,陈默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在靠山屯东头老地里、西头晒谷场、南头河湾各取了二十份土样,连祠堂前那片冒绿芽的地都被他用草绳圈了三尺见方,每日记录地温、湿度、光照时长。
油灯在知青屋的窗台上噼啪作响,陈默抖了抖冻僵的手指,翻开从县图书馆顺来的《植物生理学笔记》。
泛黄的纸页间突然滑出张旧画——是他在古籍里拓印的“地脉养禾图“,画中禾苗根系盘结成网,竟与他在玉坠寒潭边见过的雾气流动轨迹分毫不差!
“啪嗒”。钢笔从指尖跌落,在“根系分泌物”那栏晕开团墨迹。
陈默抓起枕头下的素描本,里面歪歪扭扭画着寒潭全貌:
潭底那圈被他偷偷描摹的符纹正对着阳光,线条竟与古籍插图里的地脉走向严丝合缝。
他喉结动了动,指尖抚过符纹边缘:“这不是石头天然的纹路......是能量回路。“
第二日进山采药时,陈默故意落后半步。
林英的药篓挂着松枝晃荡,他瞥见篓底沾着的湿润黑土,心跳陡然加快,那是空间里的土,带着寒潭水浸润过的清冽。
“陈知青发什么呆?“林英突然回头,眉峰微挑。
陈默手忙脚乱去扶滑下鼻梁的眼镜:“山风......山风迷眼了。“
他背过身揉眼睛,指甲悄悄刮下药篓边缘的泥土,团成小团塞进裤兜。
当晚知青屋的油灯熬到后半夜,陈默用碎瓷片刮下泥土,混着寒潭水倒进蒸馏瓶。
酒精灯的蓝焰舔着瓶底时,他突然屏住呼吸——瓶壁上凝起的水珠竟泛着幽微的绿光,像极了林英玉坠里寒潭的颜色。
“咚咚咚。“敲门声惊得他手一抖,蒸馏瓶“当啷“撞在桌角。
陈默迅速把样本塞进衣袖里,声音发颤地喊:“赵叔?这么晚......“
门“吱呀“被推开,赵铁山裹着羊皮袄跨进来,三角眼在屋里扫了一圈,没发现什么:
“听说小陈同志最近总往林英家跑?“他搓了搓手,凑近两步,“你可得提高警惕呀,别被妖女带坏了。“
陈默喉结动了动,望着赵铁山说道:“老赵,言重了,我可没见什么妖女......“
赵铁山又站了会儿,见没翻出什么,哼了声转身出去。
陈默瘫在椅子上,这才发现后背的粗布衫早被冷汗浸透。
窗外的月亮像块冰,他摸出夹层里的样本,月光透过玻璃管照在水珠上,那抹绿光像颗小小的心脏,在暗夜里跳动。
林英是在第三日察觉的,她蹲在灶屋切野猪肉,余光瞥见陈默的蓝布衫在院墙外晃了晃——
他明明说要去教春生识字,可怀里却鼓鼓囊囊,像揣着本厚本子。
深夜的山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
林英猫着腰潜进知青点后山,远远就看见雪地里那团模糊的影子——
陈默裹着件灰棉大衣,膝盖上摊着本本子,炭笔在纸上来回游走,在雪地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谁准你碰这个?“林英的声音像淬了冰。
她猛地扑过去,陈默还没反应过来,本子已经被林英夺在手里。
借着月光,林英看见画满了符纹的纸页——和她空间寒潭底的纹路一模一样。
陈默抬头,镜片上蒙着层白雾,睫毛沾着雪粒:“你救了春生,救了小翠,现在祠堂前的苗比化肥田长得快......“
他伸手想去碰她攥紧的本子,又缩了回来,“这不是山神,是科学!可你每次用雾露,玉坠就发烫,寒潭水位就降两寸......你在透支什么?“
林英的瞳孔骤缩,她摸了摸胸口发烫的玉坠——这是她重生以来第一次被人看穿底线。
风卷起雪粒打在脸上,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敲在空谷里的鼓。
“我不是来揭穿你。“陈默的声音低却坚定,“我是来帮你算清楚,救一个人要耗多少雾露?救一村人要赔上什么代价?要是公社派人来挖根检测,你怎么办?“
他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三个圆圈,“这是轮作育苗区,分三区轮换用雾气,寒潭七日能恢复,稻种还能多育两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