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一跑,古疆城的情况顿时就瞒不住了,这件事也就被层层汇报到了絮州太守那里。最要命的是因为没有知府压着,负责封城的士兵竟然有偷偷摸摸进城确认自己亲属情况的事情发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瘟疫从古疆城内扩散出来。
要说这知府也是有本事,通过封城硬生生地将瘟疫死死地锁在了古疆城内一点都没有扩散,只是他一直都奢望瘟疫能够自己消失,从未想过召集医师研究治疗瘟疫。不然这个时候他可能都不需要跑路,而是兴高采烈地前往京城接受皇帝的嘉奖了。
絮州太守接到消息后也一个头两个大,瘟疫可不是开玩笑的东西,这玩意一旦发生了扩散后果不堪想象。
太守也在第一时间延续了知府的封锁计划,只是封锁的范围从古疆城扩大到外围的军队。因为士兵的私自入城,城外封锁的军队中也出现了瘟疫的病症。
太守的觉悟就要比知府高很多,在将瘟疫上报朝廷的同时也积极组织医师研究治疗的方案。
徐天手里的这封奏折已经是太守上报的第三封奏折了,这封奏折除了汇报一下现在瘟疫蔓延的情况外,也是向朝廷求援。絮州的医师们并没有拿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是研究出一个药方能够暂时拖延住感染者病情,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现在第二层的封锁圈内已经有士兵出现了瘟疫的症状,太守怀疑瘟疫再次发生了扩散,请朝廷派遣医师前往絮州支援,同时也请朝廷调派更多的草药到絮州。
瘟疫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那是重大事件,一个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动摇国本,在奏折呈送到徐天面前之时朝廷里的官员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抽调草药运往絮州。同时朝廷也下达了动员令,动员民间的医师前往絮州对瘟疫进行治疗。
按照朝廷以往的惯例,这种动员最多也就是给那些民间的大夫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大夫门沿途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休息、吃饭,多的也就没有了。
你要说没有物质奖励大夫们就不愿意去了,那你可就大错特错,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向朝廷和天下展现自己医术的机会,绝大部分的大夫都会欣然前往的。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大夫想要出人头地实在是太困难了,尤其是想要获得一个官方身份简直难如登天,以至于学医的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很少会有富家子弟愿意去学习医术的。
穷人家的孩子学医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一些小病可以自己进行诊断不必额外花钱去请大夫了,二来给周围街坊邻居医治一些简单的毛病还能够为家里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大夫的收入再地也要比农民的收入高太多。
穷人交不起束修,往往是用粮食进行替代,虽说价值上和腊肉、铜钱相等,但是大包小包的粮食抗过来还是会让师父的脸上有那么一丝丝的难堪,这也注定了师父不会从自己的这个弟子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所以往往教授起来就不那么用心了。
另外穷人孩子没钱启蒙,即便能够拜在某位医师门下也会因为不认识字无法理解师父都讲解了些什么,从拜师那会医师的态度上也能够看出来医师不大可能有那个耐心会给孩子从头教起的。
所以穷人家的孩子其实很少有能够最后成为合格医师的存在,大多数的孩子毕业后都是回村充当一个赤脚医生,这种水平想要处置瘟疫那是远远不够格的。
因此全国各地行医者的数量虽多,但是有资格处置瘟疫的医师数量其实并不多,这点数量远远无法解决絮州目前的困境。
高质量的医师哪里多?答案无疑是设在皇宫内地太医院。
整个太医院上上下下两百多人,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成为当地的名医,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医学实力最顶尖的地方。
但是太医是专属为皇家服务的,想要调动太医就必须皇帝同意。
早些时候皇后倒是同意了,并且表示自己也愿意亲自过去解决瘟疫,众所周知皇后娘娘的医术那是太医院院首都甘拜下风的。
这人要是别人也就算了,可是她是皇后!
没一个大臣敢应和皇后的提议,当年皇上以为皇后死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现大臣们都看在眼里,这特么要是皇上醒过来得知他们把皇后安排到瘟疫区域了,估计他们有一个算一个,全家老小一个都别想活。
于是这事就被写进奏折呈送到了御书房等待御批,至于什么时候才会御批那就不是大臣们所能掌控的了。
大臣们对皇帝还是比较了解的,这如果放在以前的皇帝身上那是必然不会同意让皇后去疫区的,帝后之间少不了因为这事反复拉扯,中间再穿插点第三者的挑拨,没有个百来章皇后是别想达成目的。
可是现在醒过来的这个不是原来的皇帝了,是徐天。
徐天一想,欸~这是一个好机会,刚好可以支走皇后。
【来人,摆驾凤栖宫。】
大好机会徐天可不准备错过,况且瘟疫的事情已经拖了好几天了,本就需要尽快处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