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点什么,聊点吃的,圆米粉,家乡的米粉,常德米粉和津市市米粉都是全国闻名的,早晨粉馆开遍全国,湘菜馆也是,自古民以食为天,米粉原材料不知道是不是常德地区的最好吃,这个米云也不敢打包票,毕竟全国出名的米粉很多样子都是一样,江西圆米粉,桂林米粉,广西螺狮粉都是用的相似的圆米粉。
圆米粉的记忆很早就有,米云第一个居住十年的村子就吃过,机缘巧合,有一天母亲带回几十斤干米粉,大概是在90年代中期左右,米云上小学四五年级阶段,米云记得是用开水发了一满洗澡盆,吃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学校那边用剩下的,印象深刻,米云学着电视和城里的样子,烫圆米粉吃,这是米云最早的记忆。
当然进城下馆子也吃过猪肉米粉和牛肉米粉,只是没有在家里吃一个礼拜的记忆深刻,下馆子吃粉面在九十年代的农村可以说算是奢侈品,在农村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四季都是大米饭为主,基本上没有机会吃面条和面食,吃汤面和喝面汤在九十年代和2000年初都还算是比较奢侈的生活。就像那个年代的386电脑一样,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电脑都很少有,网吧初期都是大量的单机游戏集成和电影院,进网吧的人都是为了玩各种集成的单机游戏和看电影。
米云自毕业以后,吃圆米粉的时候就少了很多,在高中和大学校园的早晨还是以米粉为主,高中可能五毛一碗肉丝米饭,一个三毛钱的包子,早餐可以吃的饱饱的,半月生活费是30元,还有结余,大姨和小姨还会给米云一点零花钱,米云从高中进城,三年职业高中念书期间就住在大小姨家,偶尔去外婆家一回,反正米云也节俭,除了一日三餐,基本上不会买零食吃,加上大小姨的支持,钱也够花,一两月坐大巴回农村老家一次,大学四年吃早餐也多,吃完去上课,学校有卖家乡米粉,卖家商铺还是米云家乡人,没有搞特殊,可能多给点辅食,多说几句话,米粉汤粉或者卤粉,在学生时代比较受欢迎,室友们也都爱吃,汤粉是1元二毛钱一碗,那个年代还能吃的起,米饭男生五毛,女生三毛,也可以选择要三毛一份的米饭,扣肉一块钱一两块,反正能吃的饱饱的。
工作的前五年,米云不记得吃过多少顿米粉,但米面,水饺,包子馒头还是吃过不少的,在北京的三年工作中,每周都会有一天全是米面饺子馒头工作餐,早中晚三餐都是面条和饺子,还有馒头,面条是西红柿和炸酱面两种,水饺就是普通的猪肉白菜水饺,包子馒头正常标准,北方人还是喜欢的,都有期待那一天的工作餐,只有米云这种南方人才比较不喜欢。
米云这种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没有那么爱吃北方面食,南方人不管去北方多少年都改变不了,当时还有几个湖南同事,也是工作了十年多,也没有改变饮食习惯,米云短短三年还好说,一下子没有适应北方面食,但面食能填饱肚子,米云不是个挑食的人,从小到大,好吃的和不好吃的都能下肚,婚内的九年吃米粉的次数也不多,初见吃过一顿正宗的牛聋子米粉,其它时间吃的少。
米云不是一个喜欢下馆子的人,喜欢在家吃,只有出门游玩和医院看病就医的时候才会下馆子,米云女儿喜欢吃圆米粉,家里才会买几斤江西米粉,到米云决定离开深圳回老家的前三月,才发现冰柜里还剩四斤多江西米粉,也不知道放了多少年,少不了四年,米云全部解冻吃了,之前是女儿吃了几顿,他爷爷去深圳一个礼拜,天天给孙女煮米粉吃,剩下没吃完的留给了四年后的米云,就算剩下的吃了会生病,米云还是全部吃完了,没有浪费,再配上平时的面条,顺利度过了在深圳的最后几个月。
后面工作的十年,米云也吃过无数次米粉,当然大多数都是陪女儿下馆子,或者打包回来,女儿没吃完的牛肉米粉,米云会捡着吃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选老家的米饭为主,干捞米粉和汤米粉都是女儿爱吃的,还有后来的螺蛳粉也都是女儿的最爱,米云陪女儿算是度过了大半个童年,陪她吃喝玩乐,逛遍了深圳的大小公园,连深圳野生动物园都陪着去了**次多,不算晚上特价版的,幼儿园时间陪女儿参加了职业扮演活动,一次是五六百的标准,亲子团购票,属于私人买的票,后来基本上取消了对外开放,没有机会去第二次,女儿其实有表述过还想去一次,后来去的是东莞,深圳的第一次最好,后两次不如第一次场馆的体验。
女儿可以一次性可以体验了十几份工作,从开飞机,消防,做蛋糕巧克力披萨,各种职业角色扮演,可惜在2018年的那一年米云短暂的用了大半年的老人机,内人不让用智能机,家管太严,没有记录下女儿快乐的瞬间,还是比较大的遗憾,女儿自己做巧克力和披萨,无限快乐,都带回来吃了,只不过后来学校组织的同类职业体验活动,小孩子自己做的东西就不让吃了,怕食品安全问题,米云还是亏欠女儿的,没有陪完整个童年,女儿所有的学校校内外活动,小学和幼儿园都是米云陪着的,可惜不能陪完整个小学,太多的遗憾,米云不是不想挽留,默默陪伴了最后的一段时间,还是没法挽回,只能放手,可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能强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