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大周土地公 > 第525章 家里有矿了

大周土地公 第525章 家里有矿了

作者:孤舟牧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30 15:23:55

众所周知,西域绝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人们一想到西域,第一印象就是万里黄沙、浩瀚戈壁。

中原地区能够兴修水利,引河水灌溉,但是西域大部分地区连兴修水利的机会都没有。

河流少!

好不容易有个河,河里水少得可怜,可能流不到中游就完全消失了,论减肥速度堪称无敌。

即便遇到一个水流充沛的河,如果挖渠的话,引来的水还不够渗透和蒸发的。

总之,一个字——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井渠的饮水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坎儿井”。

关于坎儿井的发明者,大概率是中原百姓。

清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一文中认为,坎儿井起源于“井渠”,并引《史记·大宛列传》中的一个故事,以支持此说。

故事说,大宛城中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在战事中,外城被困,水源切断,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了穿井,解决了当时城内严重的断水问题。

“秦人”当时是泛指中国关中一带的人,这说明“井渠”或“穿井之法”,当时已由中国内地传至西域,而且应用到引地下潜流。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地上明渠变成地下暗渠,解决自然蒸发的问题,让水能够以最低的损耗输送到目的地,解决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

新疆有2000多条坎儿井,总长在5000公里以上。其中吐鲁番有1200多条,哈密有500多条。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南北坎儿井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地。

沙漠变绿洲,“火州”之称的吐鲁番盆地变成了瓜果之乡。

七河之地虽然有充沛的水资源,但这些水资源分布不均。

靠近河流、湖泊的地方水资源充沛,堪称塞上江南,其他地域就干得深浅不同,旱得轻重不一了。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想要进一步改善七河之地的环境,增加植被覆盖,以及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药材香料、粮食棉花等物,坎儿井必不可少。

这不是小活。

历史上的坎儿井修了差不多五百年,而岳川在七河之地修的坎儿井里程更长、范围更大。

保守估计是好几个五百年计划。

然而……这不是有了蜥蜴人嘛……

挖掘坎儿井,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下作业。

普通人不适应地下幽闭空间,劳动效率低下,还有缺氧、粉尘、渗水、塌方等危险。

蜥蜴人不同,它们就是地下生物,挖沙打洞是家常便饭。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坎儿井的挖掘方向。

如果蒙着一个人的眼睛让他走直线,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做不到。

坎儿井最深的可以达到地下一百多米,在这种环境下挖掘地道,既要保证前进的方向,又要保证水平的方向。

难度可想而知。

在实践中,古人发明了“木棍定向法”和“油灯定向法”。

油灯定向法是在挖暗渠时,每隔2至3米放一盏灯,放3盏灯后,挖暗渠的匠人就会边挖边看后面的灯,保持只能看到一盏灯,否则就挖偏了。

木棍定向法是从竖井口放入悬挂的木棍,挖暗渠的工人运用“二点一线”,从二个竖井中悬挂的木棍来定开挖方向。

将这些技巧教给黄三后,岳川就甩手不管了。

岳川使用香火之力的话,会更加快速。

但是这样做的话消耗太大了,岳川根本承担不起。

所以,还是用蜥蜴人好。

慢点就慢点吧,差点就差点吧,只要能省钱就行。

黄三主导伊犁城的营建,兼顾七河之地坎儿井的修筑。

确定路线,设计好图纸后,就把施工任务下放给蜥蜴人。

为了加快它们的施工速度,黄三还调拨了二十个阴兵指环。

阴兵不能见光,白天无法使用,只能等太阳下山后参与劳作。

而开凿坎儿井不同,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伸手不见五指。

阴兵可以全天无休的工作。

按照“人闲车不闲”的轮班方法,蜥蜴人挖掘进度大大提升。

如果是上辈子的施工队伍,一条两米多的洞子,使用小型掘进机,两班倒施工,一天也就十多米的进度。

但是蜥蜴人连爪子带阴兵,每天能推进差不多一百米。

这还是黄三要求保证质量,加固沿途井渠的结果,如果马力全开,这个进度估计还能再翻一倍。

但是好景不长,出事儿了。

“师父,蜥蜴人那边挖到东西了。”

岳川有点无语,“咋地?挖到古墓了?”

你要说西安修地铁,一挖一座墓,别的城市都是某某站到了,西安是某某墓到了。

更离谱的是,西北政法大学,一锄头下去把门派祖师爷挖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