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社区“中秋奇趣宴”与月光下的团圆诗篇
秋分刚过,李淑琴就踩着晨露往社区小广场的老槐树上挂灯笼。红灯笼是去年中秋剩下的,边角有点褪色,被她用金线缝了圈花边,看着倒像新做的。“中秋就得红火火的!”她踩着梯子往树杈上系灯笼绳,绳结打了个“团圆结”,是年轻时跟母亲学的,“当年在纺织厂,中秋晚会的灯笼都是我扎的,比这花哨多了。”
树下围着群老人,手里都拎着稀奇物件。杨永革扛着个藤编筐,里面装着野栗子、山核桃,还有个用玉米皮编的兔子灯,耳朵歪歪扭扭的,是石蛋昨天编了一下午的成果。“部落里过中秋,就用松枝扎火把,比灯笼亮堂。”他用手指戳了戳兔子灯的耳朵,“就是这兔子看着像刺猬,石蛋把尖刺都编出来了。”
石蛋正蹲在地上给兔子灯粘棉花,听见这话急得直摆手:“这是长毛兔!部落里的长毛兔耳朵上就有绒毛!”他手里的棉花是从张大妈家旧棉袄上拆的,白花花的沾了满手,“杨大哥说粘了棉花,兔子灯在月光下会发光。”
张大妈拎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月饼——其实是用糯米粉做的米糕,上面印着她用桃核磕的花纹,像朵歪歪扭扭的桂花。“买的月饼太甜,自己做的软和,适合咱们这牙口。”她从篮子里掏出块米糕塞给李淑琴,“尝尝?放了桂花糖,去年腌的桂花,香着呢。”
周砚田抱着个陶罐子,里面装着给老三做的“鸡月饼”——用玉米面混合鸡肝泥捏的小圆饼,上面插着根野菊花。“它也得过节。”他把罐子放在石桌上,老三立刻凑过来啄了一口,菊花瓣掉了满脸,引得大家笑个不停,“你看,它知道是过节,吃得比平时香。”
王大爷背着个布口袋,里面鼓鼓囊囊的,打开一看是捡来的银杏果。“这玩意儿埋在炭火里烤着吃,比瓜子香。”他去年烤银杏果时忘了看火,烤糊了半口袋,今年特意带了把小扇子,“这次保证不糊,糊了我就表演学驴叫。”
中秋宴的主题是“老物件新花样”——每个人都得用家里的老物件做道中秋吃食,或者搞个小玩意儿。李淑琴在公告栏上写规则时,特意加了条“最有回忆奖”:“不光要好吃好看,还得有故事,故事听得人眼眶发热的,加十分!”
杨永革的“野栗糕”最有部落味。他把野栗子煮熟了捣成泥,拌上蜂蜜,用石臼捶得糯糯的,再用松针垫底装盘,说“当年在部落,阿花就用松针当盘子,说能沾点松木香”。石蛋在旁边帮忙摆造型,把栗子糕捏成小兔子的形状,结果捏得四不像,倒像块长了耳朵的石头。
张大妈的“桂花米糕”藏着老故事。她边蒸米糕边给大家讲:“我嫁过来那年中秋,婆婆就教我做这个。她说米糕要蒸得发起来,日子才能过得兴旺。”她指着米糕上的桂花印,“这花纹是用我婆婆的银簪子磕的,银簪子后来丢了,我就用桃核代替,照样能磕出花来。”
周砚田的“鸡肝月饼”其实是道硬菜。他把鸡肝泥和玉米面混合,加了点野山椒,烤出来的饼子辣乎乎的,老三吃得直扇翅膀。“这是照着我爹当年的做法做的。”他给每个人递了块,“我爹是猎户,中秋在山里打猎,就用篝火烤这个当干粮,说吃了能抗寒。”
王大爷的“烤银杏果”最惊险。他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银杏果埋进去,上面盖着炭火,手里攥着小扇子扇风,眼睛瞪得像铜铃。“当年插队时,我们在麦场烤银杏果,烤爆了一颗,溅了我一脸灰。”他笑着扇了扇火,“现在有经验了,离三尺远,安全!”
最热闹的是“老物件展览”。杨永革带来个军用水壶,壶身上刻着“为人民服务”,是他年轻时在林场得的奖品,“当年中秋巡山,就靠这水壶装热水,壶底还能烤红薯。”张大妈掏出块绣着鸳鸯的手帕,边角都磨破了,“这是我结婚时的陪嫁,当年中秋走亲戚,就用它包喜糖。”
周砚田的老物件是个铜哨子,挂在红绳上,哨子上刻着只小鸡。“这是我儿子小时候的玩具,他总说吹哨子能叫鸡。”他把哨子递给石蛋,“你试试,看能不能叫动老三。”石蛋使劲一吹,哨子“吱呀”响了一声,老三吓得扑腾着翅膀躲到周砚田身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淑琴的老物件最特别——是本泛黄的相册,里面贴着她年轻时的照片。有张是在纺织厂中秋晚会上拍的,她穿着蓝色工装,举着个纸糊的灯笼,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时候没什么钱,灯笼是用废报纸糊的,蜡烛是厂里发的,但比现在买的灯笼还亮。”她用手指轻轻拂过照片,“你看这灯笼上的字,是我用红墨水写的‘团圆’,歪歪扭扭的,却比现在的印刷字暖心。”
月亮升起来时,大家把桌子搬到老槐树下,灯笼的红光映着月光,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暖暖的。杨永革打开军用水壶,给每个人倒了点桂花酒,“这是用后山的野桂花泡的,喝着不辣,有点甜。”张大妈把米糕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吃块米糕,团团圆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