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历史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2章 红三军撤出洪湖根据地

在风云激荡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的命运跌宕起伏,其经历的每一段征程都充满了艰辛与传奇。这一切,要从那支充满壮志豪情的红二军团说起。

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如划破夜空的惊雷,震动了华夏大地。起义之后,中国**派贺龙、周逸群同志奔赴湘鄂西地区。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在这片土地上燃起革命的烽火。到达湘鄂西后,他们迅速组织起湘鄂边前敌委员会,深入群众,发动并领导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武装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军也宣告成立,成为了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时光来到1930年2月,鄂西地区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武装顺势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两支英勇的部队,如同两颗闪耀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逐渐靠拢。同年7月4日,根据中央的指示,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陡湖堤胜利会师。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师,两支队伍合为一体,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担任军团总指挥,他那坚定的眼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让战士们充满了信心;周逸群出任政委,他以坚定的信仰和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为部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孙德清担任参谋长,他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为作战出谋划策;柳直担任政治部主任,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提升部队的凝聚力。红二军团下辖二、六两军(四军改为二军),二军军长由贺龙兼任,六军军长是黔东思南县人旷继勋,政委为段德昌。此时,整个军团拥有一万余人,士气高昂,军威赫赫。两军会师后,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等根据地相互连接,组成了广袤的湘鄂西根据地。同时,以周逸群为书记的**湘鄂西特委也宣告成立,标志着湘鄂西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根据地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0年下半年,“立三路线”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革命的天空。其执行者取代了周逸群同志对二军团的领导,在“左”倾冒险主义“夺取长沙,攻占南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错误战略的支配下,红二军团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踏上了攻打设防坚固的湖南省城长沙的艰难征程。长沙城高墙厚,敌人防守严密,红二军团在这场战斗中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在湘鄂边的杨林市作战中,红二军团不幸失利,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在鄂西一带辗转作战长达半年之久,部队疲惫不堪,士气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931年2月,历经磨难的红二军团终于到达湖北长阳县枝柘坪进行休整。在这艰难的时刻,部队进行了缩编,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下辖三个师,原红二军编为第七师,红六军编为第八师(后来又将洪湖地区的革命武装编为第九师)。贺龙担任红三军军长,邓中夏出任政委,汤慕禹担任参谋长。从这一刻起,红三军的番号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它承载着革命的希望,也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此后,红三军的番号一直沿用到1934年10月,直到与红六军团在木黄会师后,才恢复为红二军团的番号。

在红三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到1932年初,湘鄂西苏区迎来了一段短暂的繁荣时期。苏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到二十多个县的广大区域,主力红军连同地方武装扩展到三万人以上。根据地内,百姓安居乐业,积极支持红军的斗争,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敌人对洪湖根据地发动了多达四次的残酷“围剿”。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四次“围剿”,仅仅进攻洪湖根据地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万之多。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红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奋起抵抗。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敌众我寡,红三军被迫撤到湘鄂边,洪湖根据地最终沦陷,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3年夏秋,蒋介石再次集结百万之师,在对江西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同时,派遣大量兵力向湘鄂边疯狂围攻。红三军将士们虽拼死血战,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但终究难以抵挡敌人的凶猛进攻,湘鄂西根据地再次陷落。红三军再次失去了依托,部队人数锐减到3000人,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被迫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游击斗争。

这一系列的挫折,究其主要原因,是李立三、王明两次“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影响。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中央。同年2月,党中央派夏曦同志到湘鄂西工作,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统一领导湘鄂西的党、政、军事务。夏曦在“立三路线”的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彻底失败、敌军大举围攻洪湖中心区域之际,又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这种错误的战略决策,使得红军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处处被动挨打。最后,洪湖根据地就这样葬送在这种保守的战略手里。夏曦同志命令红三军仓促突围,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转战,行程七千余里,于1933年初艰难地到达湘鄂边。此时,红三军已从二万五千人锐减到一万余人,部队元气大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