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元测定完成!敌舰距离,雷达室测速22节,了望哨测速22节半!正在向右急转!”
“‘凌海’编队加速左转,阻止他们的屏卫舰只回援!”
“‘栖霞’、‘雁荡’报告:诸元装订完成!”
“幕僚长!”
“他们还没有回复?那就……开火吧!”
李和望着那几艘高悬帝国海军旗的战舰,眼神十分平静,在正式交战之前,他出于减少无谓伤亡的目的,以共和国北部舰队司令的名义发出了一封电报,表示如果对方现在停止抵抗,战后可按战场起义对待,但现在看来收效甚微。
双方流着一样的血,手足相残之事能够避免就尽量避免,这是他始终秉承的观念,但战斗既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也就没有留手的必要了!
“把定航向,以本舰为首舰,各舰顺次对应射击!梯次射击法,间隔500,半齐射第一击———— 开始!”
“轰……”
“轰.......”
巨大的橘红色光团在密集的雨幕中硬生生用冲击波撑开了一个球形空洞,这艘崭新出坞的战舰在410毫米舰炮的轰鸣中有节律地轻轻震颤————这种震动当然在可控范围内,现在的“丹霞”号完全能够承载这种16英寸级别的火炮,因为改造完成后,该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真真正正地突破了五万吨!
拆除了140毫米口径副炮的她换装了八座与剑阁级同等规格的双联装炮塔式副炮,安装了全新设计的防雷鼓包,重金更换了一套18万马力的动力系统,而原本贫弱的多层水平防护被整体补强到5英寸的等效厚度,弹药库等重点区域可以达到6英寸,比不上重新设计的“剑阁”,但防御大部分主要对手的攻击已经足够了。
127毫米与178毫米的上部装甲带被全部移除,而原本12度外倾的305毫米主装甲带被额外加厚了三英寸至史无前例的381毫米,同时向上加高直至原本的7英寸上装的2/3高度,以彻底消除可能出现的“天窗”防护缺陷。最终,增强的马力抵消了与增加的重量相互抵消,而防雷鼓包所带来的浮力让舰艉上浪的问题免于进一步恶化,“丹霞”理想状态下的最高航速维持在了原版“海军上将”级的32节。
全面提升的防护与火力,加上全新的搜索雷达与火控设备,现在的“丹霞”比起原版的海军上将级在作战效能方面完全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
“第一轮半齐射,四弹正对,近弹四枚!”
“第二轮半齐射,四弹正对,近弹四枚!”
“第三轮半齐射,四弹正对,远弹四枚!”
“以第二次射击之诸元为基准,远修300!半齐射校射————开始!”
“远弹两枚,近弹两枚!”
“达成跨射!立即转入效力射!”
虽然“丹霞”搭载的雷达系统理论上可以分辨弹着水柱大小的目标,但大风雨还是给雷达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杂波干扰,也就导致无法评估实战中联动了雷达的火控的真实作战效能,就恶劣天气下的战斗而言,光学测距依然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手段————“丹霞”的炮术团队是由资历最老的“栖霞”号一手带出的班底,素质相当过硬,这才能够先于另外两艘老舰打出夹插弹。
在“丹霞”于米距离达成跨射的同时,隶属于第二帝国海军的三艘“狮”级也终于开炮还击,双方的巡洋舰在战场之外结对厮杀,这片海域在此刻只属于这六头狂野的巨兽!
海面上炮声隆隆,但动如流星的重磅炮弹比声音更快,在听见远处的炮声之前,这些全程飞行速度在音速以上的13.5、15和16英寸级炮弹就已经砸出了高大的水柱,水柱的分别也有着显着特征————围绕在狮级战巡周边的水柱十分密集,几乎淹没了几艘狮级战巡的身形,而“海军上将”们周边的水柱则是毫无规律零散分布,最偏的一发落在了1200米外!
如图是12英寸舰炮落弹时激起的水柱,更大口径的重炮打出的水柱只会更高更大
这并不能全归结于第二帝国水兵们疏于训练,“丹霞”的炮术官能够从开火的频率上判断出他们并不是一股脑胡乱地将炮弹全打出去,相反,对手的炮术军官为了求得更好的弹着精度,能够耐心地等到主力舰被海浪抛到波峰时短暂的稳定期再开火,在那个火控设备还不够可靠的年代,这是只有足够资深的炮术官才能练就的绝技!
风浪影响射击是其中一个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米距离的交战已经超出了狮级和他们原配的旧式德雷尔火控台的工作能力,靠运气是很难抵得过先进火控设备的.....
“轰......”
距离“丹霞”号全炮齐射打出的水柱还没有完全落下,站在舰桥左侧窗前的李和就目视到右舷远方出现了一个亮红色光团,与“丹霞”捉对厮杀的敌方首舰安然无恙,所以这个战果应该属于“雁荡”,“狮”级战巡的舷侧装甲只有9英寸,水平装甲板最厚处不过64毫米,新式的381毫米炮弹只要打中了适当的位置,一发入魂未必不可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