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都市 >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歌 > 第185章 远路,下西洋

《紫禁城》纪录片第三集《远路》主要讲述了明王朝通过对外贸易和外交政策带来的繁荣景象,依托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讲述大明的外交之路。

在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陈列着明清两代皇室的各式家具。这些家具映射着明王朝通过对外贸易带来了远方丰富的物产,并接受各国朝贡的繁荣景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明代自开国皇帝开始,就十分注重海外贸易,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朱棣通过武力成为大明新的统治者,因为自己并非皇位正统继承人,使得他越发强烈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并希望向世界宣示自己作为新一代君王的威严和地位。所以朱棣继位之后,开始重新建立外交政策。

公元1421年3月,各国使臣带着大明皇帝朱棣赏赐的历法、丝缎织品精美瓷器和华国货币离开京都,准备回国。朱棣的亲信,三宝太监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亲自护送使臣们离开,他希望郑和能够代表自己,做好大明和世界的纽带,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一起共享太平盛世。

公元1405年到1433年,朱棣派遣亲信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搭乘240艘舰船,船员及官兵余人,历时28年,远航两大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远至爪哇、阿三国、霍尔木兹海峡、东非、红海。这是古代华国最大规模的远洋活动,也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前规模最大的航海行动。现藏于紫禁城武备库内的《武备志》中,藏有郑和下西洋的完整路线图,它清晰地显示着,当时郑和的船队,突破了当时中国人地理认知的边界,到达了未知的远方,充分说明当时华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郑和的船队不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华国的丝绸、瓷器,还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华国的医学知识。在世界大航海的序幕拉开前,居于亚洲大陆的紫禁城,已经通过郑和及远道而来的各国使臣,隐约勾勒出了世界的模样,见证了一段明代海上传奇。

郑和对海洋的征途,打开了明王朝对世界的探索。一生漂泊的郑和,在经历过七次下西洋的航海经历过后,随着朱棣时代的结束,郑和的海上传奇也逐渐落下了桅杆。但对于郑和乃至整个明朝而言,这七次的启程,都是历史中重要的出发。无论抵达远方所遇见的是诗与远方,还是最终郑和身死异乡,“出发”的精神,已永远铭刻在过往中。

此时已是夜晚8点多,宫书坐在办公室里已经完完整整的连续观看了3遍《远路》,在结合着文献资料和纪录片资料,深入的了解完这一集。

此时,关闭了播放器,揉了揉有些干涩的眼睛,拿着笔杆子认真的思索着。

通过纪录片和资料的了解,宫书已经梳理清楚了这一集的主题音乐应该以哪种角度进行诠释了。

而通过这些,宫书确定了应该以奔腾不息的探索精神和傲视大海的勇气来诠释《远路》。

刚放下笔的手再次拿了起来,在后面增加了一条‘少年之气’。

为什么要加这一条?是因为在最后一次航行途中,郑和,连同这段海上探索传奇,都结束于夕阳西下的航船之上,同时,在明后期开始,华国经历了多次黑暗时代。

在明后期,华国沿海的矛盾冲突开始增多,尤其以东南沿海的倭患最为严重。公元1523年,倭国先后派使者到宁波纳贡,因不满当地官员的接待,倭国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将其杀害。此事发生后,地方官员将问题归咎于明朝海关总署市舶司,于是向当时的嘉靖皇帝要求取缔市舶司。取消市舶司,就等于彻底封锁了对外贸易。朱棣之后的明朝,经过仁宣之治,渐渐趋于静态。一个认知广阔的王朝,开始变得固守僵化。

但此时的世界,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这段伟大的外交之路如县花绽放-般,绚丽且短暂,华国也与更加强大进步的机会失之交臂。这不禁心痛、心酸以及惋惜。

如果当时统治阶层的思维没有固化僵守,没有后来的闭关锁国,紫禁城的大门没有渐渐闭合,我们华国是不是就不会有割地赔款的屈辱,不会有八国联军的“群殴”,不会有连弹丸之地的倭国都侵略我们多年之久,我们是不是现在还可以看到圆明园的宏伟以及瑰宝?!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一直强盛,会不会一直延续封建社会那一套或者是像资本主义那一套呢?

正是因为经历过黑暗,涅盘而来,才有了新华国,才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以史为鉴,我们在新华国的领导下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共创一个又一个的百年奋斗旅程。

这,更是需要一股少年之气的探索精神,拥有如少年一般勇敢起航,壮志凌云的少年精神。

梳理完毕,宫书唰唰唰奋笔疾书,将脑海中的灵感写了出来,同时又在系统花费了3000万声望值定制了一下,经过两相比对,最终主题音乐《在惊涛骇浪里》出炉。

另外,主题音乐的MV拍摄方案在定制歌曲的时候也已经一并获得,将其写出来交给吴导去拍摄即可。

并不是每一首音乐的MV都需要宫书亲力亲为,有着完整的方案,交给吴导就可以,人家是专业的,至于宫书自己,还是把时间放在创作上,毕竟自己是很忙的啊。

至于《在惊涛骇浪里》这首音乐需要找哪位歌手来唱,宫书在写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人选。

他记得在自己还未出道之前,自己的老家东北就有一位青年歌手很出名,不论是年轻的长相还是嗓音特性,都很符合这首音乐。

宫书还记得,他不仅是一名歌手,同时还是一位创作人,很有才华的一位年轻人。

就他了,苏小龙。

喜欢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歌请大家收藏:(ixmao)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歌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