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芬在港大的校园生涯为她找回了浪漫,由于她大腹便便引来不少关注,而来看她的总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每次来都为她带不少营养品、奢饰品,学生们尤其女生们的议论就更多了。
昆娜(群芬)是豪门阔太,却还有情人。这样的议论在校园不胫而走,而这个昆娜偏偏又是个不信邪的主。挺着个肚子在校园里乱窜,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港大有一间素食餐厅,很受那些有大陆情怀的港人追捧。好像他们来这里吃饭都是一次怀旧的仪式,简直把这里当成了精神祠堂。我们的昆娜就总是来这里进餐,其实没有人知道,她来这里是”偷听“。她专门坐在那些聚会的老年人桌边,那些人无论男女说话声音都比普通人放大很多倍,而昆娜则面无表情地坐在一边。她在耐心地听,暗暗地记。几个月下来,她已经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
开始这样做她是无意识的,因为来这里的年轻学生不多,她不会被过多关注。可后来她发现了这里的妙处,来这里的食客老年人居多,他们往往是结伴而来。有时候是三五成群的女人,那样的话,她们可以从午餐聊到晚餐。别看她们人多,但点菜不多,茶倒喝了不少,大概说话多了就容易口渴吧。这些人会议论股市行情,会聊金价,甚至会聊到汇率。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呐,在香港岛内,最多的是银行,金店。这里的居民很少聊什么打折,都是聊投资。
香港都市繁华、寸土寸金,股市就像一座闪耀着诱人光芒的金矿,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人们热烈地讨论着股票走势,眼中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
写字楼里,白领们在工作间隙也不忘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股市行情,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买卖着手中的股票,仿佛每一次操作都在叩响财富的大门。茶餐厅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哪支股票潜力无限,哪支又可能会一飞冲天,唾沫横飞间,满是对股市的痴迷。
对于香港人来说,拥有一套豪宅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面对香港高昂的房价,仅仅靠每月的积蓄,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股市上。幻想着手中的股票能够一路飘红,不断翻番,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落袋为安,用这笔钱去买下一套心仪已久的豪宅。
他们在股市的浪潮中沉浮,心情随着股票的涨跌而起伏。涨了,便喜笑颜开,仿佛豪宅已经触手可及;跌了,就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离梦想又远了一步。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在股市的战场,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股市,才有可能让他们实现拥有豪宅的梦想。
最让昆娜感兴趣的是那种来聚餐的人,这些老人男男女女、成群结队,有自己拄着拐杖的,还有是被家里的佣人用轮椅推来的。看他们的脸饱经沧桑,听他们聊天感觉是一场没有主题的辩论。那些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很吸引昆娜。
很多人随父母来到香港,还有人是出生在香港的,他们成为了“婴儿潮”一代。他们初到香港,这座城市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狭窄的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街边店铺热闹非凡,却也透露着生活的紧迫与压力。
父母为了在这片土地扎根,每日辛勤劳作。男人在码头做苦力,沉重的货物压弯了他们的脊背,但他们从未有过怨言;女人们在制衣厂没日没夜地缝衣服,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们用汗水和坚持,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孕育了香港人的奋斗精神。读书时,刻苦努力,每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到深夜,只为了能有更好的未来。那时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香港的建设中。在高楼大厦的施工现场,和同事们一起顶着烈日,一砖一瓦地搭建起城市的新地标;也在新兴的科技公司里,和伙伴们加班加点,为香港的数字化转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这代婴儿潮人,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在香港的各个角落默默发挥着作用。他们见证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也用自己的奋斗为香港的现代化添砖加瓦,让这座城市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可“婴儿潮”一代的自傲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港大素食餐厅里,时常会有“婴儿潮”一代的长者们聚在一起,聊着他们的过往,与其说是他们在聊,不如说是在发布更准确。群芬在他们的故事里听到了挣扎、坚守、团结。
二太辛西娅感觉自己被昆娜连累了,她昆娜不让自己把谢建华的报告递上去,可林老板从北京回到香港就对自己一顿训斥。
“你跟我这么多年,应该怎么做不用我教你。”林老板的口气不容反驳。
辛西娅心里憋屈,她知道林老板不会因此裁掉自己,但他一定会怀疑自己的忠诚。辛西娅想过找昆娜,但想想自己每次跟她对阵都败北,如今应该也没有胜算的可能。让她心里怨恨的不止这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