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降雨的第60天,地下城的种植区终于迎来了第一批收获。我蹲在培育箱前,看着那些嫩绿的小白菜,叶片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伸手碰了碰,指尖能感受到那份鲜活的韧劲。农业组的老李蹲在旁边,用小剪刀小心地把菜苗剪下来,嘴里念叨着:“第一茬长得慢,不过能活就好。”他布满老茧的手在接触菜叶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玻璃。
这些培育箱是用废弃的金属架和透光板拼的,里面的土壤是地表带来的深层土,混合了地下城的有机肥料。张竟团队改良的营养液顺着细管滴下来,在箱底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顶上的人造灯光,像撒了把碎星。
“这批能收两百斤。”老李把小白菜装进筐里,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年轻时是菜农,末世后在地下城守仓库,招募种植工时第一个报了名,说“握着锄头才踏实”。
种植区不止这一处。原来规划贯通的地下隧道,如今都被划分成了一个个培育区。最里面的隧道种着蘑菇,菌丝在黑暗里蔓延,白胖的菌盖顶破培养基,透着潮湿的腥气;中间的隧道搭着架子,爬满了豆角藤,紫色的花一串串垂下来,招惹得人工繁殖的蜜蜂嗡嗡乱飞;离入口最近的隧道最热闹,种着生菜、油麦菜,还有试验性的水稻,绿油油的秧苗在水里站成整齐的队列,像微型的军队。
每天清晨,种植区的灯光刚亮起,就有人扛着锄头来。有曾经的工程师,现在蹲在地里薅草;有退休的教师,戴着老花镜给豆角搭架子;还有半大的孩子,跟着父母来浇水,手里的小水壶总把自己的裤脚溅湿。大家不再谈论外面的雨势,转而研究“这茬生菜该多施点钾肥”“水稻的水位是不是太高了”,连说话的语气都带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
张竟团队几乎泡在了种植区。他们的实验室就在培育隧道隔壁,全息屏上滚动着各类数据:“小白菜生长周期18天,维生素含量62%”“水稻分蘖数低于预期,需调整光照时长”。有次我路过,看见张竟盯着屏幕上的水稻根系图发呆,手指在空气中虚画着,嘴里喃喃自语:“得让根扎得更深些,不然积水退了不好移植。”
他身后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玻璃瓶,里面泡着不同的种子——有我上次收到的莲子,已经发了芽,嫩绿的芽尖顶着褐色的种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各种豆类、谷物,标签上写着“第7次培育”“存活率30%”。最角落的瓶子里,放着颗拳头大的土豆,表皮坑坑洼洼,却顽强地抽出了芽,标签上只有两个字:“希望”。
与种植区的安静不同,组装车间里总是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我去给陆海天送午饭时,正赶上第一艘小型渔船下线。那船不大,长约三米,用铝合金骨架拼的,船底刷着防锈漆,泛着银灰色的光。几个工人正往船上装马达,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麻。负责人老王抹了把脸上的油,咧着嘴笑:“这船轻便,两个人就能抬,积水里划着稳当,还能装两百斤东西。”
渔船的设计图是工程组季工程师带领的团队画的,零件大多来自废弃的汽车和机械设备。方向盘是空调旋钮改的,座椅是旧沙发拆的,连救生圈都是用塑料桶切割后拼的。可就是这些拼凑起来的物件,在工人们手里渐渐有了模样,一排排停在车间门口,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三天后,官方兑换大厅的公告屏上,出现了渔船的租赁信息:“押金200电子币,日租金30电子币,损坏照价赔偿。需两人以上组队,提前报备路线。”
消息刚出来,兑换大厅就排起了长队。我站在兑换大厅里,听见前面的人在议论:“组队去城东看看?听说那里以前是超市。”“我跟你去!我懂点维修,船坏了能修修。”“带上我儿子吧,他眼神好,能帮着看水里的东西。”
队伍里有对老夫妻,手里捏着佢表,老太太看上去有些紧张:“你行不行?”老头拍着胸脯:“放心,我年轻时划过船,准能捞着好东西。”他们的儿子在一次清缴变异生物时没回来,老两口总想多攒点物资,说“给孙子留着”。
工作人员会给他们一份协议,上面写着注意事项:“避开积水漩涡区”“远离倾斜建筑”“遇紧急情况按求救器”。等租船的人签完字,工作人员会把一艘船的编号录入他的腕表。
第一批租船出去的人,傍晚就回来了。我也特意去了地下城入口,想多了解下他们的情况。就见他们这些人虽浑身湿透,却笑得合不拢嘴。领头的人举着个密封箱,里面装着几罐没开封的罐头,还有一包压缩饼干。“运气好!在超市地下室捞着的,密封得严实,没进水。”他胳膊上划了道口子,用布条缠着,却毫不在意,“明天还去!”
消毒区的地上,堆着不少他们带回来的东西:能用的衣服、没坏的电器、还有几箱矿泉水。工作人员正在帮他们登记兑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