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灯谜活动显然筹备已久,规模不小,竟细致地分为三个等级,难度层层递进,奖品也颇为丰厚。
第一个等级最为基础,挂在外头彩灯上的谜语,多为日常器物、民间谚语、俗成语句,面向市井百姓,老少皆宜。
只要猜中两个,便可获赠香囊、剪纸、兔毫小笔等精致小礼,讨个吉利,也凑个热闹。
第二等级则稍具深意,可称“经史致用谜”,谜面多出自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或名家笔札,往往巧妙关联经义、政事或典故,既考学问,也考理解。
这类谜签多以红纸书就,悬于走马灯下、檐角梁间,显得颇为雅致。
能答中的,往往是些秀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
奖品也更为实用,如经史袖珍卡片、纯狼毫笔、《会试程墨》选本等。
至于第三等级,则设在书肆深处,属“风雅巧思谜”,堪称整个活动的精华所在。
谜面多书于上等宣纸,绷挂于精巧木架之上。
灯光柔和,映出纸面上的细致纹理。
四周以宫灯、纱灯为饰,灯下悬挂数幅精选谜笺,背景绘有“魁星点斗”,画意昂扬。
其中一盏最为特别,被称作“蟾宫折桂灯”,灯身以金箔描边,纹饰繁复,尤为引人注目。
所在的屋内陈设亦见匠心,仿古字画高悬,案几上陈列文房四宝、线装书册与古瓷等,营造出浓郁的文雅气息。
这类谜题最为高深,或借古诗典故、或嵌字藏头于句中,尤重风骨与才思。
谜底往往是诗词名句、典雅器物。
答出者不仅可得徽墨名砚、收藏珍本,甚至还有机会当场赢取“独占鳌头”紫檀木笔架、名家仿制字帖精拓本、“及第”铭文端砚等象征意义的礼品,引得举人纷纷趋前一试。
毕竟这年头,为了考中,考生们的行为简直五花八门。
这种讨吉利的物件,就更不用说了,纷纷踊跃参加。
这场活动本由书肆联合文房商号、灯彩铺子等合力筹设,既为年节助兴,鼓励消费,更蕴藏“借灯观才”之意。
主办者深知,年关将近,京中早已云集来自各地的举子。
此时节,灯谜、围炉射虎、茶楼题诗等风雅小会层出不穷,已成应试前的另一种角力方式。
若能在此类场合一展所长,不仅可赢得礼品,亦能为自己赢得声名。
尤其是答题出众者,常被会馆、同乡、书铺东家所记,甚至引起茶楼说书人、市井百姓口耳相传,为将来结交官宦、结识同侪,积下口碑。
活动摊前,果然聚了不少身着直裰的举人,或三五成群,小声讨论,或独自沉思,神情专注。
有人拍案叫绝,也有人蹙眉沉吟,现场文气盎然、趣味横生。
林向安看着眼前这番景象,不禁笑了笑,这分明就是舞台,大家有什么本事,就上台展示,获得好评的,就口口相传,于是积攒口碑,为日后打下基础。
毕竟到时候拜访官员或者其他举人,知名人士,定然更容易被接待。
“既然分了等级,这么多谜语,大家各找各的玩玩,也挺好。”
林向安笑着提议,语气轻松。
毕竟除了他和段昊初是举人,林远、王和信、段茗、赵川也都识文断字。
最基础那一类灯谜,他们也能参与其中,凑个热闹。
王和信一听,立刻笑着应道:“好啊!阿远,我们去比比看谁先猜中。”
说着便一把拉过林远,顺手又招呼了段茗。
段茗本是欲言又止,目光下意识看了段昊初一眼。
见他微微点头,才露出笑意,快步跟上。
赵川却站在原地没动。
段昊初见状,转头问:“赵川,你怎么不去?”
赵川摇了摇头,声音不高,却带着些认真:“少爷,我跟着你。”
刚才在人群里被挤开了,结果段昊初顺手就被人摸走了东西。
这让他不得不更警惕。
况且,他本就不太喜欢这类东西。
段昊初见他如此,也不再勉强,只笑着对林向安说道:“那走吧,咱们也进去猜几个?”
两人相视一笑,便一同往书肆灯谜区走去。
相比外头的喧嚣热闹,这室内却别有一番清雅氛围。
高悬灯笼间光影交错,温暖柔和,照得屋内书香满溢。
参与者多为举人模样,衣着整洁,神色专注。
有的双眉紧锁冥思苦想,有的三五成群低声交流,时而传来一两句轻声赞叹。
每当有人猜中谜底,便会走到一旁柜台,轻声报出答案。
若核对无误,书肆的伙计便小心地从灯笼或屏风上,将那条红纸谜签摘下,示意此题已有人解出。
按此规矩,举人须连中三题,方能获得奖励。
此时屋内已有数处灯签告罄,几盏灯下空空如也,显然已有才子捷足先登。
“这些都被猜中了?”段昊初略带遗憾地看了一眼,又瞥见前方一座屏风前围满了人,便低声道:“那边围得人多,不妨过去瞧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