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历史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210章 乡试(四)

第210章 乡试(四)

考场大门缓缓开启,考生们陆续走出,个个面露疲态,步履沉重。

林向安倒是不疾不徐地迈步而出,在这群精疲力竭的考生中,显得格外从容。

他环顾四周,很快在人群中找到了杨辉和孙文石。

两人脸色略显疲惫,但精神尚可,见到林向安,朝他点点头。

不多时,刘文昌和段昊初也相继出来。

二人面色苍白,步履虚浮,显然是吃了不少苦头,贴身书童连忙上前扶住他们。

“你俩还撑得住吗?”林向安关切地问道。

段昊初点点头,声音微弱却还算镇定:“还行。”

刘文昌则是一脸憋屈,喘着气抱怨道:“别提了,我快撑不住了!我要回去洗个痛快的澡!”

林向安轻笑,安慰道:“行,晚上休息时注意些,明天还得进考场呢。”

听到这话,刘文昌更心塞了,只是无奈的点点头。

目送两人被书童搀扶着离去,他才与杨辉、孙文石一同上了马车。

为了考试方便出行,林向安特意让林远提前租了一辆马车。

刚一坐稳,王和信赶着马车。

林远则熟练地给三人各倒了一碗热腾腾的姜枣茶,给三人补身体。

喝完人也暖暖的,也稍稍缓解了他们的疲惫。

寺庙有些不便,他们便在山下一家客栈租了一间房,已经备好热水和吃食。

几人轮流洗漱,饱餐一顿后,这才返回寺中歇息。

三人已是困倦至极,刚踏进房门,便倒头便睡。

一夜好眠。

早上,林远、王和信两人给三人准备了早食,同时也给三人备好了带入考场的吃食,和之前一样。

休息一夜,还没多喘口气,一大早又出门赶去贡院。

初十二日,检查完,进入考场。

第二场考试又开始了。

初十三卯时未到,便下发题纸。

这一场考试,更注重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经义的理解,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

虽重要性次于首场,主要考察考生处理政务、司法、公文的能力。

需要试论一篇,判语五篇,诏/诰/表选作一篇。

试论,一般是史论或政论,用的是八股文结构,要求逻辑严密、引经据典。

判语,是司法案例裁决,需要引用《大周律例》条文判决,解决纠纷。

诏/诰/表,也就是公文写作。

诏书是皇帝下达命令,诰命是封赠官员,表是臣子奏事。

要根据身份模拟写作(如进士拟诏,举人拟表),得严格遵循格式与身份用语。

林向安迅速阅览了考题,发现这一场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第一场。

如果说第一场更侧重逻辑推演,只要论证合理、思路清晰,便能自圆其说;

那么第二场则要求精准作答,不能有半点含糊。

其中一道试论题:张释之执法论,引起了他的注意。

题干讲述了汉文帝时期,廷尉张释之审理“惊驾案”,坚守法律,不因皇帝一时震怒而擅自加重刑罚。

他的理念是: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法律面前应一视同仁。

不仅如此,张释之在太子、梁王违反礼制时,同样坚持依法处置,即便对方是皇室成员,他依然秉公执法,毫不妥协。

其核心思想,正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林向安对此深感敬佩。

毕竟,法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像是约束百姓的工具,而能否真正约束权贵,却往往存疑。

然而,若无法做到“法无例外”,谈何公平公正?

他稍作思索,便找到了破题的切入点: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守也。

他首先引用《尚书》中的“刑期于无刑”,论述法度乃治国之本;

接着对比商鞅“徙木立信”与张释之“守法不阿”,强调司法独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但在论述过程中,有一点必须格外谨慎,举反例的选择。

若要举历史反例,必须符合既定史观,不能颠覆历史定论。

譬如秦始皇残暴、武则天非明主,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形成的主流认知。

若贸然挑战,恐怕乡试都过不了。

当然作为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林向安明白这是带有极大的偏见。

毕竟历史上但凡得罪天下读书人,那真是声名狼藉,被骂的狗血淋头,没啥好名声,毕竟历史是读书人写的,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不得妄议本朝政策。

林向安心中已有清晰的答题脉络,便提笔写文。

到晌午时,他已写好了试论,并检查修改,确认无误后,这才翻开判条。

判条所列案件大多是民间诉讼。

不管那个年代,无非就是这几类:债务纠纷、婚姻争执、财产侵害、商业欺诈、刑事案件。

但不同朝代的律法,却能判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林向安目光一转,便将目光落在第一判题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