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 第110章 十万锦衣镇江山,大火燎原帝属谁?

“陛下。”

“我朝轻徭薄赋,采取十一进制,以蓟镇良田两万五千六百二十一顷为例,每亩地产粮约3.5石(196斤),折现银约2两,征田赋约200文,即512万两银子。”

“全国卫所清查之后,恐怕田亩数量会达到五百万顷,全数收起来至少八千万两。”

“两京一十三省并甘肃总督辖区,卫军80万人,如何养不起?”

轮椅上的邬思道看出了雍平帝的踌躇,正色道。

事实上,历朝历代对于赋税收入都是存在中饱私囊情况,尤以前明最为严重,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田赋及人丁税约2000万两白银,其它税约300万两白银。

理论上,前明的收入潜力可达2.5亿两白银以上,实际征收额仅为潜力的1/10左右,主要因土地兼并导致上缴收入大量流失。

国朝承袭前明,赋税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雍平帝要改革的原因,再不改革,必将陷入崩溃。

“先生之意,朕如何不知?”

雍平帝面露难色,无奈道:“国朝现如今在册的良田约400万顷,赋税收入尚且不足两千万。”

“这些卫所屯田交予军户耕种,朕担心的是重蹈覆辙,收上来的赋税不足十分之一。”

“官员上下勾结,沆瀣一气。”

“陛下。”

就在这时,苏培盛递上了一份折子:“武侯今日上奏。”

“贾琰?”

眉头微皱,雍平帝接过奏折,打开一看,脸上表情变幻莫测,折子上的内容恰恰解决了他最担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他这个皇帝想不到办法。

“陛下。”

见状,邬思道不禁好奇的问了声:“武侯何意?”

“先生自己看吧。”

雍平帝将手中奏折转交给了他。

‘沙沙!’

邬思道看完之后,郑重道:“从卫所基层将领、士卒中委任县衙官吏、衙役,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让锦衣军监察地方府、县,但凡有一点缺额,直接寻到所在府、县官员。”

“如此一来,陛下就不需要担心这些军户屯田收不上赋税了。”

“只要第一年赋税收上来,国朝现有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陛下能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整肃两京一十三省。”

“先生以为朕应该同意?”

注视着邬思道,雍平帝莫名道:“以贾家子这份奏折,锦衣军不再着眼于外,而是下放于内。”

“一省设一千户所,一府设一百户所,一县设一总旗,一乡设一小旗。”

“遍布全天下,至少十万锦衣军,已经追得上前明时期的锦衣卫规模了。”

前明时期,厂卫臭名昭著,国朝建立之初,这才改锦衣卫为锦衣军,专司刺探情报诸事,为得就是消弭在天下人心中,厂卫的固有印象。

如若这般扩充人手,必将引得人心惶惶,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坐稳江山?

“陛下以为都察院可否担当大任?”

“十三道监察御史能够起到严查地方的作用吗?”

“如果不让锦衣军来做,那么,这些卫所裁撤之后的良田,谁又敢保证不会被人中饱私囊。”

“就算新置府、县官员一应抽调寒门出身,可他们就真的不会行欺压鱼肉百姓之事?”

“臣以为锦衣军的出现未必是一件坏事,给他们警醒自身,确保国朝能够把赋税收上来。”

邬思道沉声道。

“是朕迂腐了。”

雍平帝长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了坚定神色,下达诏令:“传旨,一应裁撤卫所,无劣迹者,卫指挥使迁知府,指挥同知迁府同知,指挥佥事迁府通判,卫镇抚迁知县,千户迁县丞,副千户迁主簿。”

“百户迁巡检,试百户迁典史,总旗迁狱吏,小旗迁驿丞,挑选精干士卒填入三班六房。”

“由钦差大臣全权署理,定下之后,再行汇总名册,递至吏部、户部备案。”

“边军、卫军一应军饷等同于京军,蓟镇抄没所得,拨付三百万两予蓟镇,二百万两予河北卫军,余下八百万两押送入京,交由内务府清点。”

“是。”

随侍的秉笔监太监立即应声。

“陛下,武侯上奏设立军器监。”

苏培盛再度禀报了一个消息。

“军器监?”

“他要做什么?”

雍平帝脸上露出了一抹惊疑之色。

“陛下。”

没等苏培盛回答,邬思道笑着说道:“武侯年少轻狂,出征漠北之前曾在工部询问过火器之事,又主导重建了京师三大营,想必是对火器有特别的兴趣。”

“这倒也无妨,十二团营的一应军器并非由兵部监造、工部生产,而是由内务府武备院供给。”

“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不如直接交给军器监,军器监人员繁杂,想要做些事情不被发现都不容易。”

‘原来如此!’

雍平帝这才卸下了防备,扬了扬手,随意道:“武侯要设立军器监,那就由着他。”

“从此以后,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一应交由军器监负责,军器监正暂为正五品,少监从五品。”

“拨付一百万两银子以做军器研发之用。”

早在顺康帝时期,九边重镇就设有匠造作坊,用以修补、制造一些兵甲,边军大多数兵刃都不是工部生产,有时候干脆让他们自己打造,十二团营就更不必说了。

内务府统辖三院之一的武备院专门负责宫廷鞍辔、甲胄、兵器等器械的制造与管理,十二团营的一应所需都是出自这里。

历史证明了火器用于城防守备可以,但是用于沙场厮杀有明显缺陷,前明的火器面对女真鞑子的弓箭,毫无招架之力,大乾从建国起就不怎么在意。

而且,刚刚进账了一大笔银子,雍平帝阔得很,能够用区区一百万两让贾琰走上‘歧途’,多好。

“是。”

苏培盛识趣的应声,下去拟诏了。

雍平七年的五月中旬,一场变革悄无声息的从九边之一的蓟镇开始。

雍平帝与太上皇达成了默契,朝中仅仅知道裁撤九边之中的五个重镇,只保留甘肃镇、宣府镇、蓟镇、辽镇,增设了天津水师,用以防卫渤海、东海的海上威胁。

六部、都察院都没有意识到地方行政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雍平帝任命了镇国侯牛继宗、理国侯柳芳、修国侯侯孝康为钦差大臣,赐下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绕过了吏部、兵部。

三人分别前往北直隶、陕西、贵州裁撤卫所,置府、县,连带着官员都用卫所军官,根本不需要通过朝廷动议,更不需要经过文官势力,另起炉灶。

等到朝臣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国朝三分之一的府、县完成了换血,摊丁入亩已经是实际执行的国策,超过五百万顷良田的赋税进入皇帝内帑,而非国库。

始作俑者的贾琰消失在了世人的视线范围内,进入了西山玄真观。

“老头子。”

“一天到晚窝在这个鬼地方,你也不嫌腻得慌。”

“妹妹都不记得她还有个爹。”

贾琰调侃道。

前些日子,他亲自出了一张排毒方子交给贾敬,贾敬体内那些重金属排出了不少,整个人容光焕发,不似之前那般形如枯槁,至少能多活十年。

“你把赦弟都安排到了京营,提督三大营。”

“我要是踏出玄真观一步,皇宫里那位能坐得住?”

贾敬摇了摇头,说道。

“也对。”

双手一摊,贾琰露出了难得的痞赖姿态。

“你小子不会特地跑到这里来看我笑话吧。”

“打算什么时候处理承德那块地?”

“九百万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我们要是不拿出去用了,太上皇怕是睡不安稳。”

贾敬嘴角露出一抹讥讽之色,雍平帝忌惮他,顺康帝忌惮贾家,无疑是一脉相承。

“光是这样?”

贾琰似笑非笑的打量着他的便宜老子。

“贾家有了你,风头已经很盛了。”

“武安君加武侯,还有一个千里封国。”

“你这段时间做的事情,为父略有耳闻,都中八房子弟这些年属实是荒废了。”

“珍儿那个不上进的东西,把蓉哥儿调教成什么样子,指望他守住宁国府的基业是不可能了。”

“为父还活着,宁国府就还在,为父要是死了,宁国府在与不在,又有什么关系。”

“贾家如今已经开了第三脉,武侯府是时候取代宁、荣二府出现在世人眼中。”

“你才是贾家的希望,贾家的未来!”

目光如炬,贾敬前所未有的认真道:“单单是做这些,还不够。”

“秦家人骨子里的刻薄寡恩是不可能允许你掌握威胁他们的权利。”

“黑云都是时候交到你手里了,商泽。”

“主人!”

一道黑影身影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三清殿中。

‘半步化劲!’

贾琰眼神一眯,注意到了眼前的黑云都统领。

“就让黑云都负责承德之事,先一步把家眷安置在武安侯国。”

“有了这几万人,武安侯国的骨架就出来了,再用这九百万两银子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各地接应无土的流民进入,大把大把的银子砸下去,不出两年,人口就会达到百万。”

“围绕着承德先建一座国都,然后开垦荒地,设县置村,千里之地弄几个府,大致差不多。”

“正好让黑云都为你手下的那些人做遮掩,把其它人的注意力移开。”

贾敬将他的想法一一讲述了出来。

听到这里,贾琰神情动容,黑云都可是贾家世代相传的底蕴,靠着这支力量才能够历经三帝而不败,为了给外界制造一个贾家沉寂的印象,贾敬居然毫不留情的把黑云都丢了出去。

的确,黑云都前往承德,这支势力的一切都将展现在外人眼中,无论是雍平帝,还是太上皇、义忠亲王,他们都不知道贾琰建立的地下势力更加庞大、可怕。

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会认为贾家已经把一切倾注在了武安侯国上,千里之地可是能够让一个家族更上一层楼的基业。

而且,九百万银子都投入到了武安侯国的建设中,所有人会以为贾琰最多留了一些用做日常开销,从而麻痹外在势力的窥视。

“老头子,你舍得?”

贾琰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我有什么不舍得。”

贾敬开怀大笑:“我这一生已经结束了,而你才刚刚开始。”

“黑云都对我来说,没多大用了。”

“可黑云都拿出去能够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我明白了。”

贾琰点了点头,看向商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武安侯国的国相,先行建立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依旧以黑云都命名,黑云都用以维护武安侯国的稳定。”

“九百万两银子该用在什么地方,我不管,只一条,要让所有人看见贾家的经营。”

“是。”

商泽一脸严肃的应道。

黑云都是贾家几代人的心血,这些人还有家眷迁往武安侯国,将为承德千里之地注入发展的强心剂,浩浩荡荡的建设自然不可能掩盖,一切都要大大方方的展露出来。

只有让所有人确信贾家孤注一掷,他们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才不会有人盯着贾琰。

“老头子。”

“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在这里呆的越久,对你,对贾家未必是一件好事。”

“你有什么话想要跟我说吗?”

看着贾敬,贾琰表情非常诚挚,虽说他对于这个便宜老子没多大感情,但贾敬已经为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人心都是肉长的,如何能不感怀!

“你比我强,在人生这条路上,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你了。”

“好好看顾惜春,珍儿那个不长进的东西,不必去理会。”

“贾家的事,你愿意管就管,不愿意就扔在那里,这都不打紧。”

贾敬真情流露的叮嘱道。

“嗯。”

微微颌首,贾琰转身走出了三清殿。

“君侯!”

等候已久的亲卫把一匹乌珠穆沁马牵到了他跟前。

“驾!!!”

贾琰翻身上马,朝着来时的路,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只留下贾敬注视着幼子的身影在夕阳下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中。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8_178140/c4679320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