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105章 四大家族

1848大清烧炭工 第105章 四大家族

作者:海鹞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8-26 04:02:43

根据萧国英的介绍,武宣最大的大户是武宣黄家。

黄家乃武宣县本土大族,其先祖于前明时期就迁入武宣,至道光年间已发展成为占田千顷,佃户数百的豪强。

其家族成员多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贡生头衔,把控地方团练武装。

黄家的财富来源以田租为主,兼营桂皮、桐油贸易,并在黔江沿岸霸占有多处码头,以此操控武宣粮价获利。

连半民半匪的邱二嫂都要给黄家上贡,是名副其实的武宣黄老爷。

粗略估计黄家有粮食七八千石,其中黄家在县城粮铺的存粮有四千石上下,剩下的则藏于东乡的黄家土堡之中。

其次是祖籍广东的陈家,比之黄家,陈家只能算是新贵。

陈家嘉庆年间经营西江盐运发家,道光初年垄断武宣县盐引,与梧州粤商关系密切。

陈家的主业是开设当铺、钱庄,放高利贷。

武宣坊间流传陈家库银“可铺满三里官道”的说法虽然夸张,但武宣盐课,半入陈门却系实情。

陈家地少钱多,并且产业都在县城附近,对彭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第三家为壮族土司韦氏后裔,虽清廷改土归流后韦家势力受到削弱,但仍控制县内山区大片土地,与瑶族头人联姻,形成地方武装势力。

韦家掌控武宣山林资源(木材、药材),雇佣“狼兵”组建护卫商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协助官府镇压瑶民起义,获赏五品顶戴。

韦家在县城只有一间药铺还算值钱,其他的财产都在山里,彭刚吃不了多少韦家的财产。

最后是刘家,刘氏以科举入仕。

道光年间家族中出过两任知府、三名知县,这在整个广西都极为罕见。

不过刘家的田产很分散主要田产在桂平、武宣的田反而比较少。

道光二十八年的浔江水灾,刘家一口气就兼并了浔江沿岸一千八百多亩的上等水田。

刘家就住在县城文庙旁的官塘巷。

武宣县城里最气派的五进徽派建筑,照壁刻“诗礼传家”的豪宅就是刘家的宅邸。

刘家后院甚至还有暗道能直通县衙。

彭刚攻入城内时,刘家以为县衙更安全,举家由暗道进入县衙,被邱二嫂所部的艇军当成刘作肃的家眷给控制了起来,连去刘宅抓他们的功夫都省了。

方才审讯的时候才得知他们是武宣本地的刘家人,并不是刘作肃一家。

黄、陈、韦、刘四家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靠垄断武宣二三十万百姓的民生成为一方豪强巨富。

只要想在武宣生活营商之人,皆不得不仰武宣四大家族之鼻息。

了解完武宣豪族大户的情况,彭刚于县衙公堂对武宣的四大家族进行了宣判:“黄、陈、韦、刘四家平素作恶多端,为富不仁,经公审后,四家财产钱粮尽数抄没。

其余武宣县城的大户,这几日到县衙主动借一半粮食给上帝会,告诉他们,我们上帝会不白借,我会给他们打借条。

若有隐匿不借,瞒报者,一经查清,黄、陈、韦、刘四家就是他们的下场!”

至于剩下的大户,彭刚对他们的处理还是留了一线。

只向他们借一半的粮食。

毕竟武宣的大部分钱粮田产高度集中于黄、陈、韦、刘四家。

剩下的大户吃十几二十户都抵不上四大家族中的一家。

天刚蒙蒙亮,彭刚给他的学生们派了任务。

有的负责把门,有的负责维持城内秩序,有的负责清点统计官仓、义仓的粮食,有的负责公审抄家。

虽说彭刚的这些学生不是个个都能写会算。

不过连长、副连长,组长、副组长,以及部分老组员还是能够做到能写会算,占比大约三分之一,足以应付统计工作。

武宣县的县令、县丞、主簿、钱谷师爷等人看到他们眼中的“贼匪”们居然掏出本子纸笔进行记账,惊愕不已。

他们原以为只有彭刚这个“匪首”是书生出身,肚子里有点墨水,不料彭刚麾下的小头目,甚至是部分普通“贼匪”居然都会写字记账。

他们还是头一回见识到文化程度这么高的“贼匪”队伍。

不仅是县令、县丞、主簿这些人很惊讶。

就连彭刚的同伙邱二嫂、陈承瑢、卢六等人也很震惊。

“武宣县城内的账房先生恐怕都不如你的这些后生仔多。”邱二嫂感慨道。

“你上哪儿找的这么多能写会算的后生仔?”

“不是他找的,是他教出来的。”罗大纲和彭刚往来较为频繁,他见过彭刚在红莲坪、红莲村的学堂里授课。

“你还是先生?能教会这么多人识字算账?”邱二嫂讶然道。

“他们可一直都叫我先生。”彭刚笑道,“只要找对了教的法子,教起来也不难。”

尽管彭刚招学生的时候会尽量找一些有文化底子的学生教,有取巧之嫌。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采用黑板粉笔进行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至少在大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先生说以后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能识文断字,学会算术。”黄大彪洋洋得意地说道。

“你还有意思说!两次考核文科考试都不及格!”彭刚瞥了一眼黄大彪,不知何时,他放在公案上的马刀又回到了黄大彪腰间,彭刚摘了黄大彪的马刀。

“等下回文科考及格了再问我要这把刀!”

“回头也教教我的人认字算术?”罗大纲请求道。

顺利拿下武宣县城,罗大纲已经打算脱离天地会,跟彭刚上平在山。

至于上帝会,罗大纲是不打算入的。

他不喜欢洋人,更不愿信洋教,信洋人的神仙。

据罗大纲的观察,彭刚虽然入了会。

可彭刚好像也不信这些,他从来没见彭刚带他的那些后生仔唱赞歌、祷告、做礼拜。

“他们愿学我自然是乐意教。”彭刚一面说,一面踱步来到县衙外空无一人的街头,不禁皱了皱眉头,询问一旁的陆勤道。

“安民榜文可都张贴出去了?”

“早贴出去了,可百姓早已让天地会折腾怕了,以为是天地会入城,张贴了安民榜也没用,根本没有百姓敢出门看榜文。”陆勤汇报说道。

广西天地会堂口繁多,有名的堂口就不下大几十个,成分也十分复杂。

如果进行归类的话,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如张钊、张嘉祥之流品德低劣、反复无常的江湖败类,这些人入天地会的目的是为了曲线上岸,获得清廷的编制,名正言顺地搂钱。

毕竟当土匪抢钱的速度再快,也不如当官的搂钱速度快。

二如陈亚贵之流,打家劫舍、抢劫商旅、聚散如风。

这些人是相对而言较为纯粹的绿林土匪,兄弟之间比较讲义气,习惯了自由自在,受不得拘束,一般不接受清廷的招安。

不过对于广西百姓而言,亦是灾难,毕竟他们的潇洒生活是建立在劫掠百姓财货的基础上。

三如罗大纲这种,践行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杀贪官朴素模糊政治目标的。

张嘉祥、陈亚贵、罗大纲皆是天地会中的翘楚。

张嘉祥在最得势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接受清廷招抚。

陈亚贵在最得意的时候选择自立门户,脱离天地会。

罗大纲现在也想脱离天地会。

说明这么些年下来,广西天地会的名声已经被糟践烂了,连他们天地会内部的领导层都对天地会失去了信心。

目下广西百姓对天地会的厌恶畏惧程度不亚于官府。

彭刚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现在已是早上十点。

公审武宣四大家族就是给武宣百姓看的,必须想办法让武宣城的百姓走出房门,让百姓们知道他彭刚以及上帝会有别于天地会。

他打这一仗,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物资,更是为了名声、民心。

暗无天日的广西乃至全国需要一道光亮照进来,让他们看到希望,反抗的希望。

“在县衙门口开设十个粥棚,敲锣打鼓告诉全城百姓,我们上帝会在武宣城一日,便施一日粥。”彭刚交代陆勤和李奇两人去办这件事。

陆勤、李奇应答了一声便找来各自的下属安排操办此事。

“粮食金贵,县城里的百姓这么多,如此铺张,官仓里的粮食都顶不了多少天。”

陈承瑢已经把武宣城的粮食视为上帝会的财产了,听到彭刚每天都要在县城试粥,很是心疼,认为彭刚太过浪费。

乾隆朝颁布的《赈灾条例》标准是成年灾民每日供米五合,差不多半斤多点,儿童减半。

当然,这只是标准,实际执行起来每个成年灾民能领到儿童标准的米都算负责救灾的官吏清廉无比了。

武宣城拢共就万把人,彭刚就算按照清廷纸面标准的两倍进行施粥,并且全城的人都来喝粥,每天所要费的米撑破天也就一百三十石。

“武宣县城的百姓不过万余,每日施粥所要用的米不过一百三十石,假使我们在武宣城待十天,施粥所费米粮不过一千三百石。”彭刚反问陈承瑢道。

“难道上帝会的民心连一千三百石粮食都不值吗?”

彭刚认为如果一千三百石粮食就能获得武宣县百姓的民心,很值。

况且,能在武宣城待上十天都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他要赶在清廷调集大军进入武宣之前离开武宣县城,以免被清军瓮中捉鳖,大概率是待不上十天的。

陈承瑢无法反驳,不再言语。

起初,听说“贼匪”们要施粥,武宣城内的百姓不愿相信,以为进城的这些“贼匪”是要将他们骗出去抢,骗出去杀。

到了下午两点钟,终于有几个饥肠辘辘的百姓壮着胆子来到县衙的粥棚前领粥。

发现真的能领到粥。

领到的粥不仅是稠粥,而且还能续。

这些戴着着红色领巾,负责放粥的后生仔态度还十分和善,看着一点都不像贼匪。

几个领了粥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地低声攀谈了起来。

“哎哟!真的是米煮的,还是稠粥,不掺草糠!”

“去年我喝过官棚的粥,连一粒米都没咬着,满嘴渣滓。”

“去年官棚发的粥米糠没淘干净,还有土。听说县里拨的米不过三成,剩下是兑的……唉,哪敢多问?”

“谁说不是呢,我嘴碎了几句,还被放粥的衙役一顿好打。”

“再看看这些后生仔,我还没见过放粥的说话还这么客气的哩。”

“去年官棚的米都是陈年的,一碗粥喝到的虫子都比米多。”

“明儿我还来这边喝,这世道,喝一口算一口。”

“要是天天有这粥吃,老天爷也开眼了。”

“可他们终究是贼匪啊”

“贼匪又如何?饿肚子的时候,他肯给咱吃饱饭,就是活菩萨。”

在县衙门口的卢六和陈承瑢急忙指着粥棚木牌向喝粥攀谈的武宣百姓表明他们是上帝会,不是天地会,并向他们传教。

彭刚的学生听到卢**陈承瑢只提上帝会,不提彭刚的名字有些不悦,指着木牌上墨迹未干的字挨个念道:“上帝会平在山彭刚济饥,彭刚是我们的先生,是他让我们给大伙施粥的。”

武宣也有上帝会,很多武宣人听说过上帝会。

至于彭刚的名字,在桂平县和贵县比较出名响亮。

在武宣,鲜有人知道彭刚。

不过现在他们记住了这个给他们放粥的上帝会头目名字。

等这些喝完粥的百姓回去,进城的不是天地会,是上帝会,不打杀百姓,也不抢东西,而且真的施粥,施的粥比自家煮的粥还稠的消息传遍全城。

到了傍晚,原本门可罗雀的县衙门前已经挤满了前来领粥的百姓。

“县衙前的百姓够多了,现在公审黄、陈、韦、刘四家?”罗大纲问道。

“天色已晚,明天再审。”彭刚摇摇头,说道。

天黑之后,负责查抄县令、县丞、主簿、几个师爷家产的黄秉弦、陈旭元前来向彭刚汇报了今日的工作成果。

从县令刘作肃家查抄出五十两一锭的官银一百五十锭(七千五百两),又从刘作肃书房北墙夹墙搜出赤金四百两,象牙镶金鸦片枪三杆。

仅刘作肃一家被找到的财产,就已经是武宣县官库库银的十五倍之多。

刘作肃素有清名,是浔州府有名的清官。

就目前找到的金银财帛而言,刘作肃也确实无愧于满清标准的清廉。

县丞、主簿、几个师爷家里合计得了两万八千六百五十五两银子,一千一百五十四两黄金。

至于粮食,他们这些县官以及幕宾的家里的存粮不是很多,加起来只有四百六十多石,不过他们的存粮质量很好,都是去年刚收上等稻米。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8_178016/c467932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