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朕,都是为了大汉! > 第94章 营建城邑!

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94章 营建城邑!

作者:一天写三章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8-26 03:52:01

顾雍之后,并未着急先忙于内务,而是以刘邈的名义征召周围郡县的官吏,要他们来到秣陵。

同时顾雍又去询问鲁肃、程普等人,寻找出刘邈麾下有管理才能的人,将这些人全部召集到了一起,与他们详细讲述三长法和均田法。

对于这些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是想要讨口饭吃的寻常官吏,顾雍并未过分为难他们,要他们将一切都做的一丝不苟,让他们去理解到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这一层次,而是明确告知他们,三长人选可以由他们举荐,并且不论亲疏。如此,光是减免劳役的福利便足以让他们趋之若鹜,在处理公务时自然而然也就开始上心。

这些有着经验的官吏在顾雍的带动下,毫无疑问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执行能力的政治机构,随着培训完成,顾雍终于将其洒落在秣陵各处,组成了处理内务的框架,再不是之前刘邈随意搭建的草台班子。

首先要做的就是三长制的确立。

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除了秣陵以外的任何一个县城,大概都会困难重重,就是最后无疾而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当地的世家大族,以及享受福利待遇的三老必然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事情!偏偏大汉以忠孝治国,三老的权利极大,要是刚好走在你旁边的时候不小心摔倒跌上一跤,随后反手告你一个不敬老人,那便是刘邈都得亲自上门赔罪,什么“三长”、“均田”自然也就施展不下去。

偏偏秣陵。

唯有秣陵。

因为刘邈从江北带来大量百姓的缘故,这些外来人口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秣陵本地人口的数量,与十几万户百姓相比,秣陵本地的那几千户百姓完全翻不起半点浪花!更不用说本地的那不过五指之数的豪族,但凡是有一点声音,这些外来的百姓就会教教他们什么叫做人多才是道理!

尤其是渡江的百姓到了江东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是心中惶恐,常常也只能是靠着地域抱团取暖,自然而然也就诞生了不少讲义气的“带头大哥”……如今官府既然要施行三长制度,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身份,他们自然也乐意促成此事,积极配合!

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基础,三长制的推行顺利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而随着三长制度的逐渐确立,刘邈政权对基层组织的控制也高到令人发指,完全具备了精细调动的条件!

可即便这样,在施行均田制的时候还是出了乱子。

倒不是本地的世家豪族捣乱,毕竟连三长制他们都没胆子阻止,更不用说之后的均田制……尤其是在均田制中特意表明,对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皆可以额外获得土地,这条本质上便是官府对于这些世家的安抚,同时也是一条歹毒的阳谋。

均田制的核心,终究是抑制兼并。

“对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皆可以额外获得土地”……看似是对世家大族的妥协,但其实却是给他们挖下的一个陷阱。

如果想多得田地……可以!但从此之后不能隐瞒户口!有多少奴婢佃户,都要如实上报,之后官府也会用这个数字去征收赋税,不存在分多了田却少征了税的事情。

反之,如果想要隐瞒户口,少交赋税,那自然分得的田地就会减少,会得不偿失。

所以现在秣陵的几家豪族都在纠结要上报多少人口的事情,根本没有力气和官府胡搅难缠。

真正对均田不满的,反倒是普通百姓。

因为顾雍之前就看出来,北方的农户并不懂得照顾南方的田地,更不懂得种植桑树、稻谷,所以就想让他们去开垦山中的土地,利用这里的土地种植北方的麦、粟,让他们尽快适应江东的水土。同时也能解决目前秣陵人多地少的窘境,能够尽量将土地利用起来,养活现在的百姓。

可这些北方的农户也不是傻子,谁都知道在平原之地,在河畔两侧种出的粮食才能多,才能大!如今见顾雍要将他们赶到山地里,也是聚众闹事。

刘邈知道此事后,还专门写信去问顾雍:“元叹需要调动士卒吗?”

很简洁的一句话,却也表达了刘邈对顾雍的支持。

而顾雍也只是回了刘邈一句:“这是百姓的事情,主公要我调动兵力做什么?”

顾雍并没有寻求上方刘邈的帮助,而是主动召集下方刚刚任命的三长,将他们聚集在一起。

“江东的田地,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何况这里水网遍布,时常就有人将好好的一片农田变成尽是积水的洼地,这样的土地又怎么能够种植粮食呢?难道大家非要等到没有粮食吃,将自己的妻儿都给饿死的时候,才愿意接受吗?”

同时顾雍也为那些不满土地分配的农户给出解决方案——

“山里的土地,确实不能够和平原媲美。为此,可以多均给这些人土地,并且优先提供耕牛,供其开垦土地,并减免一定的税收,大家看这样可以吗?”

这些三长听到这样的话,一时间也觉得顾雍说的在理,于是也都回去安抚自己管理的农户,得以让均田继续进行。

如此,顾雍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刘邈之前的草台班子轰然打碎,换上一块夯实的基台,让刘邈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

百姓在各自三长的带领下重新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进行垦荒,而“均田制”强调私田的作用也在这一刻显现。因为土地私有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无论是垦荒的效率还是面积都有了弥足增长,甚至就连平日里打架斗殴、调戏小娘们的恶**件都少了不少,全都忙于刘邈承诺的那块可以“世代耕耘”的永业田!

刘邈这天受顾雍邀请,与顾雍一并登上秣陵最高处的钟山,观看秣陵全貌。

刘邈见到整个秣陵四周皆是阡陌交通的耕田,心中又是喜悦又是欣慰:“从此以后,我恐怕不会再为钱粮而担忧了,这些可都是元叹的功劳啊!”

“不过元叹也不用专门叫我登高观看不是?难道元叹还以为自己的功劳我看不见不成吗?”

听到刘邈的调侃,左右皆是大笑,尤其是周泰,还揶揄顾雍道:“没想到长史还是这样的人!有趣!有趣!”

顾雍此时却摇头:“开垦荒地,让百姓民有所依,是主公和各处官吏的功劳,哪里只能算作我一人的功绩呢?”

“今日请主公前来,其实是为了另一件事。”

顾雍让刘邈朝下看去。

“秣陵曾作金陵,始于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城筑金陵邑,故得此名。”

“楚威王一代雄主,选择在此地筑城,自然有此不俗之处。其临江控淮,恃要凭险,北依覆舟,东凭钟山,又有(秦)淮水环绕,桑泊(玄武湖)拱卫,可谓形胜,当为基业所在!”

“只是秣陵并非郡治,规模不大,百姓不盛……如今既然有十万户百姓于此,主公何不于此筑城,占据地利?”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顾雍带刘邈爬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要刘邈看清秣陵的地势,好修筑城池,彻底将秣陵建成王霸基石!

刘邈此时站在钟山朝下眺望,单见远有长江滚滚东逝,近有淮水汩汩而流,中央平坦,四方却又各有山川湖泊作为防备,自然也知道秣陵堪称天选之地,确实适合在此地筑城养民!

不过刘邈却在担心其他事情。

“如今百姓刚刚迁徙江东,开垦荒田就要耗费他们不少力气,更别说开荒之后紧接着就要春耕,现在要他们修筑城池,是不是有些不恤民力呢?”

横征暴敛这样的事情,还是让袁术他老人家做好了,反正刘邈自己是不敢做的。

不过顾雍显然也有自己的理由,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修筑城邑而修筑城邑。

“如今三长、均田皆已实施,其实主公不必过分担忧农耕之事。须知百姓迁徙江东,最彷徨害怕的就是不能生存,既然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分得田地,他们又哪里还能有什么抱怨呢?”

“而且主公难道以为,百姓仅仅是种植农田便已经足够了吗?”

顾雍答道:“主公担心农户力竭疲惫,难道忘了百姓不仅仅有农户吗?”

“一旦修筑城邑,就会有建立市肆。只要建立市肆,自然就有商贾、乐师、匠人前来定居,他们这种人都没有农户照顾农桑的本领,难道主公要坐视他们饿死吗?”

“而且臣在各地担任县令的时候就发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若在,当地农户的兴致也会高昂,不常常聚众闹事。所以修筑城邑,虽然可能会使百姓继续操劳,但却也是现在必须的啊!”

这下刘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因为一直关注占据大头的农户,竟让忘了商贾、乐师、匠人、医者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要生存。

同时刘邈也总是下意识以为,累了就要去休息,却忘了自己从前哪怕白天再累,到了晚上也要抱着手机看那些个燕瘦环肥……

总要让大家伙娱乐嘛!

哪怕再累,看一会雪白也会好起来的!

所以顾雍还真没说错,这秣陵城,还是得建!而且得大建特建!

而且建立城邑,总归不是一件亏本买卖。

在城里的市肆上征收市税、商税,那可不比农税征得多多了?

而且征收农税,哪怕收的再低,刘邈也少不得挨几句骂。

可要是征收市税、商税,哪怕收的再多,大家都要夸赞刘邈一句干的漂亮!

更不用说秣陵水网遍布,又有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一旦建立起城邑,万一可以带动整个江东地区的发展,将江东从“穷乡僻壤”一举建造成“天府之地”、“鱼米之乡”!

再来就是刘邈虽然觉得袁术或者其他北方诸侯没有跨越长江天堑,直接威胁秣陵的本事,可有没有城邑,有没有城墙,终究还是不同。

顾雍也说了,百姓最重要的,其实始终都是安全感,让百姓有安全感,也是官府首当其冲的职责!

既然这样的话,刘邈当即拍板——

“建!”

“这秣陵城,必须得建!”

在琢磨清楚建城带来的好处后,修建秣陵,立即成了和开垦荒田一样重要的事情!

只是这般庞大的工程,要交给谁去打理呢……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7_177922/c4679321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