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晚,霞光还未落下,青州便已然灯火通明,每到夜晚,各家大商户便会不计成本的亮起电灯,摊贩们靠着这光继续做生意,百姓们下了工,也能携老扶幼上街游玩。
“不节不年的,日日如此吗?”藤原得悟在家臣的陪伴下走在街上,他也换上了阮地的服饰——实在是青州人太有见识,认得出倭国贵族的穿着,知道他们有钱,路人就不说了,但凡是做生意的,都要上前来“请教”一番。
藤原得悟一边觉得有趣,一边又觉得烦躁。
他在倭国是绝不会如此的,他走在街上,哪怕是武士都不敢来和他搭话。
但阮地的百姓带着一股近乎野蛮的无畏,仿佛笃定他什么都做不了,以至于连尊重都不给啦!
家臣也会汉话,只是不如藤原得悟那样得心应手,但好歹也在私下打听过,便立刻说:“青州宵禁都没有,我打听过,青州有数百役吏,拿了人立刻就能关起来。”
藤原得悟却摇头:“数百?我看恐怕有上千。”
青州的吏目很多,但说是吏目,管得却不同,手里的权力也不同。
比如所谓的街吏,她们更多的是管民生,她们手里的权力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她们给百姓登户口,发凭证,逢年过节还要给保户发粮,所管的街道里有人没活做,或有人失踪,或死得蹊跷,她们都必须上报,并且配合役吏的调查。
总之,她们不管税收,也不管执法,她们干得是在藤原得悟看来非常微不足道,又事关重大的东西。
役吏就不同了,役吏的事情没有那么杂,她们只管作奸犯科,各种与人有关的案子。
管税收的,则是税吏,税吏并不怎么出现在人前,都在衙门里干活,她们的事更单一一些,和别的吏目也很少有什么往来。
主要的吏目是这三种,起码在藤原得悟看来,最重要的就这三种。
百姓活在这世上,吃穿住行,由街吏去管,秩序,由役吏把控,税收,税吏负责,百姓几乎只需要好好干活,好好生活。
不像倭国,倭国没有这么明确的划分,武士和役人有时候权力是重合的。
他们如果合起伙来欺上瞒下,即便是他们的大名也没有办法。
而青州,这三种吏目是不可能合起伙来的,她们的所有需求,中间都必须通过官府,官府可以随时知道她们的一举一动。
这三种吏目,也没有地位上的不同。
她们都不觉得自己高别的吏目一等,或是低一等。
干得好的吏目都是能往上升的,升上去才是官,但也因此没人敢小看她们,青州如今没有考官的科举,所以每个吏目都是官员后备,不像宋国或倭国,吏就是吏,官就是官,其中泾渭分明,官员鄙薄吏目,而吏目鄙薄百姓,否则这分明的阶层仿佛就毫无意义了。
藤原得悟叹息道:“若我国也能如此……”
家臣们倒是很能站在藤原得悟的立场上去想,但却都不怎么看好,只是劝道:“少主人,如果我国也如此,去哪里找这么多识字的平民呢?而且我国地小,又有什么官位能提供给那些小吏?小吏多了,又怎么发月钱?”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藤原得悟:“可我们现在有白银。”
家臣们又说:“白银只有买得到东西才是钱,买不到就是石头,现在我们能和汉人做生意,但……那毕竟不是自己人。”
如果国政都和阮地挂钩,那么倭国是谁的倭国?藤原氏还能当倭国的无冕之王吗?
“现在的日子虽然不如青州好,但是起码藤原氏还能说了算。”家臣们循循善诱,“少主人,如果我们用青州的办法去治国,汉人只需要不换给我们货物,我们就会死。”
藤原得悟点头,他叹了口气,同时又为自己之前对父亲说的话自得。
父亲以为大国成功了,大国没有皇帝了,倭国就能效仿,也能如此。
但实际上,大国能成功的条件,倭国一个也没有。
倭国能容纳那么多读书识字的人吗?这些读书识字的人,还肯干又脏又累的苦活吗?可他们不肯干,倭国又没有那么多好活给他们干——况且倭国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除非……除非完全把自己绑在大国身上,不仅仅是藩属国,甚至海外领土,让大国提供工作和官位,可这样一来,藤原氏不要天皇的理由是什么?给谁当狗不都一样吗?天皇还能把控,难不成藤原氏还想把控大国?
即便是最狂妄的倭人,也不敢这样想。
藤原得悟对家臣们说:“我总算知道坐井观天的意思了,在倭国时,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感悟?果然还是得出来走一走,多看看,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
“之前我还听女吏说,我们所处的大地,竟然是圆的。”
藤原得悟叹息道:“汉人真是会想,若大地是圆的,人怎么站得稳呢?岂不是一抬腿就滚下去了?”
家臣们也笑:“汉人多,自然有许多奇思妙想,少主人就算不赞同,也不必与他们起争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