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1章 徒法不足以自行

大明王朝1627 第11章 徒法不足以自行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8-25 14:51:28

乾清宫中淡淡的血腥味,似乎还萦绕在鼻尖。

朱由检坐在晃晃悠悠的肩舆上,身旁的周钰的小手冰凉,被他紧紧握在掌心。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了些。

魏忠贤的哀嚎,小太监的狠厉,拳头砸在牙齿上的闷响,还有那最后死狗般被拖出去的场景……

这场平淡而又激烈的“铲除权阉”戏码,对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属实是太过刺激了。

但未来又何尝会风平浪静呢?

风浪——才刚刚开始而已。

肩舆外,是初秋的宫城。

晚秋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懒洋洋地洒在红墙黄瓦之上,非但没有带来暖意,反而给这座巨大的牢笼,镀上了一层萧索的金色。

偶尔有巡逻的禁卫军士卒走过,甲叶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更衬得这宫中一片寂静。

“陛下。”

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从舆外传来,打破了这份沉寂。

朱由检回过神,掀开帘子的一角,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太监正躬着身子,跟在肩舆旁,步子迈得又快又稳。

正是刚才在殿外候着,后来又亲手结果了魏忠贤的那个小太监。

他的脸上,已经没了之前的恐惧和狠厉,恢复了一个宫中内侍应有的谦卑与恭顺。

就仿佛刚才那个将拳头塞进魏忠贤嘴里的人,根本不是他。

“何事?”朱由检淡淡地问道。

“回陛下,厂臣……魏逆已经处置妥当了。”小太监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回话。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算是知道了。

他顿了顿,又问道:“他最后,可有什么遗言?”

小太监的身子似乎顿了一下,才回道:“回陛下,并无遗言,只是……到死都在挣扎。”

挣扎吗?

朱由检心中微微一叹,还以为会有一些英雄史诗或者说枭雄史诗的结尾呢。

他历史上不是在驿站自缢呢吗?那次自缢也是如此这般狼狈吗?

还是说是蝴蝶效应?我到底煽动了什么翅膀,才让这位魏大珰心态变化如此之大?

朱由检的目光落在那小太监的脸上。

他看起来年纪不大,约莫十六七岁的样子,眉宇间还带着一丝书卷气,这在普遍不识字的内侍中,倒是有些少见。

“你可识字?”朱由检随口问道。

那小太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但很快又被他按捺下去,依旧恭敬地回道:“回陛下,奴婢天启元年进的内书堂,读过几年书。”

“哦?老师是谁?”

“奴婢的授业恩师,是侯恪先生和丁乾学先生。”

听到这两个名字,朱由检心中茫然。

你如果说侯洵、或者侯方域,他是有影响的,但这什么侯客和丁乾学他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想来应该不是什么稀有卡牌人物。

但离慈庆宫还有一段路。

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暴的他也不想再动脑,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这个小太监聊了起来。

“他们现在何处,任何官职?”朱由检继续问道。

小太监的声音,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黯然。

“丁先生……是翰林院检讨,就在今年三月,已经故去了。”

他说到这里,似乎是怕朱由检误会,又补充了一句:“丁先生任江西主考时,出的策问题目,触怒了……触怒了魏逆,被贬为庶民,回到家乡后,心中愤懑,不久便……忧愤而死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像是怕被旁人听了去。

“奴婢和几个内书堂的伙伴,当时还偷偷凑了些散碎银子,托人带给了丁先生的遗孀,也不知……师母如今过得如何。”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

他注意到,这小太监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眼圈微微有些泛红。

魏忠贤不过刚倒台,就敢在他面前,为一个被阉党迫害致死的东林官员鸣不平吗?

这位小公公真的好勇。

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为了自己前程或者说姓名,毫不犹豫地将拳头塞进魏忠贤嘴里的人。

却也能在私下里,为了报答师恩,冒着风险去接济师母。

甚至他本可简单说先生已死即可,却还要带上触怒魏阉之事,是想要平反吗?

朱由检跟着叹了口气,“魏逆祸害天下,多有清流受害,实在令人不忍。”

他紧跟着又继续问道:“那侯先生呢?”

“侯先生是河南人,也被贬官为民,如今……应当是在老家。”小太监答道。

朱由检心中暗道,得,两个内书堂的老师,居然以前都是反阉党的。

他看着这个小太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太监听到这话,眼中终于抑制不住地迸发出一阵狂喜,但他还是极力克制着,深深地埋下头。

“奴婢,马文科。”

马文科。

朱由检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

毫无印象……

“嗯,朕记下了。”

朱由检淡淡地说了一句,便放下了帘子,闭上了眼睛。

马文科听到这句话,顿时憋得满脸通红,却不敢出声,只是紧紧跟在肩舆边上。

肩舆内,周钰靠在朱由检的肩上,似乎是感受到了他身上传来的安稳气息,居然浅浅地睡着了。

朱由检却毫无睡意。

他的脑中,思绪翻涌。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啊。

在前世,作为一个混迹官场多年的人,他也和许多同僚一样,喜欢聊一聊明史。

但这不过是为了找个话题罢了。

这种阅读,终究是浮光掠影,附庸风雅罢了。

谁又会去那么仔细地,记住每一个小人物的名字和命运呢?

高时明、徐应元、王承恩、曹化淳这些有名的太监他能记得。

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这些他也能记得。

可天下职位成千上万,越是低微的职位越是深刻的影响执行效果。

单靠自己脑子里那点可怜的记忆去找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又不是三国群英传,找几个智力100的往城池一放,哗啦啦粮食就来了,然后虚空征兵平推就行。

一个偌大的帝国,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选拔人才,来约束官员,来保证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

而不是靠皇帝一个人的记忆和喜好。

孟子曰:徒法不足以自行。

再好的法律,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的人出了问题,那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但出问题的人,又何尝不是体制推动的呢?

众人贪,一人不贪,是根本在官场上活不下去的。

他想起魏忠贤的那本账,想起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

那里面的人,是不是中进士的那一刻,也有过为民请命的初心呢?

也不知道自己从信王府带来的那些潜邸元从,在自己即将建立的这套新规则下,最后能剩下几个?

会不会,到头来,这个大明真的就无可救药呢?

朱由检的心中,第一次对未来,产生了一丝不确定。

他要走的路,太难了。

思绪之间,肩舆缓缓停了下来。

“陛下,慈庆宫,到了。”

马文科的声音,从舆外传来。

朱由检睁开眼,眼中的迷茫与思索,瞬间被一片清明所取代。

他扶起身边睡眼惺忪的周钰,理了理她的鬓发,温声道:“长秋,我们到了。”

然后,他率先走下肩舆,抬头看向面前这座宫殿。

慈庆宫,到了。

他的皇嫂,张嫣,就在里面等着他。

【本章史料】

1.侯恪和丁乾学的记录来自明熹宗实录:“命翰林院编修侯恪、简讨丁乾学教习内书堂”。

2.侯恪居然是侯方域的叔叔,我还是查资料才知道的。

3.马文科很不知名,来自《崇祯遗录》:“司礼监太监高时明,同名下李继善、王家栋、马鲸、张行素、马文科、李迁弼、徐养民、郝纯仁、宋辅臣、严弘同焚死。”——这是指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的事情,当时与崇祯同殉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王承恩而已。

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8_178092/c4679330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