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23章 别想躺平,都给我卷起来,开会!开会

朝会结束后,皇帝照例于皇极门设宴。

一溜宴桌在空地上排开,文武百官们按照品阶入席后,顿时议论纷纷。

无他——这筵席竟与以往略有不同,光禄寺呈上的饭菜居然还算可口。

阁臣们却无心关注这等细枝末节,用起餐来都有些食不知味。

今日早朝上的风云变幻,实在是让他们心惊肉跳。

这位新君的举动,事事出人意料。

偏偏其身在大位之上,手中名册又引而不发,实在令人惊怖。

这等手腕,这等心性,哪里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子?

用过午膳,宫人奉上茶汤,四位阁臣聚在一处,一时无人说话。

还是首辅黄立极先开了口,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慢悠悠地说道:“今日之事,诸位怎么看?”

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闲事。

最年轻的阁臣李国普,眉宇间还带着几分朝堂上的激昂,他不由感叹道:

“陛下虽然年少,然而对世事洞若观火,性格又不急不躁,想来国事可以渐好了。”

他今日因直言而得“朕之魏征”的赞誉,此刻犹言在耳,心中不免有些偏向。

一旁的次辅施凤来,为人老成持重,闻言只是点了点头,谨慎地说道:“陛下确有圣君之姿,只是……行事过于雷厉,不知是福是祸。我等为臣者,还需小心辅佐,免得有误国事。”

而最后一位阁臣,张瑞图,此刻心中却满是不安。

他曾为魏忠贤写过生祠碑文,如今魏逆倒台,他这个“从逆”之人,这两日一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今日新君虽然按下贪污之事,却一直对附逆之事隐而不提,这其中究竟作何打算?

听了几位同僚的话,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附和道:“施公所言极是,我等自当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

黄立极将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暗自一笑,正要再说些什么场面话。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快步走了进来,对着四人躬身一礼。

“四位阁老,陛下平台召对。”

四人心中一凛,连忙起身。

黄立极简单一礼:“请公公少待,我等回府沐浴更衣,再来觐见。”

平台召对,是阁臣面见君上的大礼,相关人员素来要沐浴更衣,以示隆重。

那小太监却摇了摇头,恭敬地回道:“陛下有旨,不必更衣,请四位阁老即刻随奴婢来。”

不必更衣?

四人面面相觑,心中都泛起了嘀咕。

这又是哪门儿的规矩。

他们怀着满腹的疑惑,跟在小太监身后,穿过一道道宫门。

只是越走,心中越是惊疑,这方向,并非是去往平日召对的云台门方向。

最终,小太监在一座雄伟大殿前停下了脚步。

“阁老们,请吧,陛下已在殿内等候。”

四人抬头一看,殿前匾额上三个大字,让他们心头猛地一跳。

武英殿!

此地,乃是明初皇帝召见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之所,后来虽改为画院所在,但其本身所带的军政意味,却从未消散。

不知新君选择在此地召对,是否有其深意。

实在不是四人想得太多,而是这位新君言行举止,实在有些不同。

四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整理了一下官袍,迈步走入殿中。

殿内的布置,与他们印象中完全不同。

原本陈设的画作、文房四宝,此刻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简洁的桌案和坐墩,显得空旷无比。

朱由检正坐于主位之上,见他们进来,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坐。”

四人依言坐下,却不敢有丝毫放松,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

朱由检目光平静地扫过四人。

“以后平台召对,不在云台门,改在武英殿。”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四位阁臣心中又是一凛,但无人敢提出异议,齐齐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朱由检向一旁侍立的秉笔太监高时明招了招手。

高时明会意,立刻让两个小太监将一扇巨大的屏风,抬到了大殿中央,正对着四位阁臣。

屏风之上,已经用笔墨写下了几行大字:

一、九边旧饷|黄立极

二、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

三、辽东马草折银|

四、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

四位阁臣看着屏风上的字,瞳孔都是微微一缩。

“今日,就议这四件事。”

朱由检顿了顿,目光落在了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咱们就从你开始吧。九边旧饷一事,你打算如何处置?”

黄立极心中打鼓,却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躬身道:

“回陛下,今日朝会,听闻陛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之论,臣茅塞顿开。”

“臣身在首辅之位,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天下计。”

他先是熟练地送上了一记马屁,才接着说道:

“臣打算,先与户部尚书郭允厚,将九边旧饷中,京运银的部分查清,三日之内,便可将账目呈报陛下御览。”

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黄立极见状,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只是……这民运银的部分,却有两处为难之处。”

“讲。”

“其一,民运银一向由地方府县自行押解,文书并不上报户部,是以户部也无从查考,没有对应的文书存档。”

“其二,若要彻查此事,户部如今人手实在不足,许多位置尚有空缺,恐怕……力有不逮。”

朱由检听完,神色不变。

“很好,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他干脆利落地说道,。

“第一件事不难,朕稍后会下旨,命九边相关的布政司,即刻将泰昌以来民运文书整理成册,递交户部备案。先从陕西、湖广、山西、四川、河南这几省开始。”

他话锋一转,看向了李国普。

“至于人手问题……国普,咱们便先议第四件事。”

李国普精神一振,立刻出列:“臣在。”

“由你牵头,将天启年间,因门户之争而遭贬谪、削籍的官员,整理一份名录出来。”

“朕要亲自审阅,起复一批有才干的官员。”

朱由检的目光重新回到黄立极身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如此,户部的人手,不就有了吗?”

他再问李国普:“此事,需要几日?”

李国普心中快速盘算了一下,沉声道:“回陛下,若能借调翰林院人手相助,三日足矣!”

“准。”朱由检点了点头,然后对高时明示意。

高时明立刻会意,走到屏风前,拿起笔,在上面开始记录。

很快,屏风上的字迹发生了变化。

九边旧饷,京运银清查|黄立极|三日

九边旧饷,民运银清查|黄立极|待定

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三日

……

看着屏风上那清晰的“三日”时限,除了李国普还有些兴奋,其他三人均是大感不妙。

这不就是张太岳的考成法吗!

然而即使是张太岳,也仅仅是一月一比,哪有三日一奏的道理。

更何况考成法是考成九卿六部的,怎么能拿来考成他们几位阁老了。

朱由检见几人面色不虞,干脆开口问道。

“各位阁臣有疑问吗?”

黄立极率先奉上笑脸,“陛下此举实在清晰了当,臣等并无疑问。”

朱由检点点头,继续说道:“好,现在议山东赈灾之事。”

他的目光,转向了次辅施凤来。

“施爱卿,在议此事之前,朕有一事不明。”

施凤来连忙躬身:“陛下请讲。”

“生民受灾,田地欠收,为何不是直接免除赋税,反而是‘折色’征收?”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

“百姓本就没了收成,再让他们将粮食换成银子去缴税,这其中一买一卖,岂不是又多了一重盘剥?这也能算赈灾之法?”

施凤来闻言,心中对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又高了几分。

身居九重,却能想到最底层百姓的难处,实属不易。

他拱手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国朝税赋,分为本色、折色。本色,即征收稻谷实物;折色,便是折算成银两。”

“若征本色,府库收的是粮,可直接用于京师、边镇的军粮用度。”

“但征收本色,需地方自行解付。往往一石粮食,从产地运至京师或辽东,运费便高达五钱,乃至八钱银子,这笔耗费,最终还是摊派在百姓头上。”

“是故,征本色,百姓的负担其实更重。而折银解付,成本则低得多。”

“山东的粮赋,历来是供给辽东军用,故而一直征收本色。此次允其折色,确实已经是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朱由检听完,这才恍然大悟,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在朝会时贸然出声。

不然刚造起来的威望,转眼就要被不通下事的弱智表现给抵消了。

他想当然地以为免赋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古代那高到离谱的物流成本。

相比于粮食换成银子被盘剥一次,那高昂的运输成本,对百姓而言,是更难以承受的重负。

“朕明白了。”朱由检点了点头。

“但即便如此,山东水灾赈济一事,你仍需派得力之人,仔细查探,摸清各州县的受灾实情,按需赈济,万不可再用一句‘不计其数’来敷衍了事。”

施凤来心中一凛,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看了一眼那面屏风,知道自己也必须给出一个时限了。

他沉吟片刻,回到:“陛下,臣稍后便去都察院,请调御史前往山东。此去山东,快马加鞭,来回路上约需十日,再加上查探地方、督促赈灾,臣预计,总共需要三十日,方能办妥回报。”

朱由检摇了摇头:“三十日太久了。”

他看着施凤来,“这样,派去的人,抵达山东摸清大致情况后,立刻先送一份简报回来。朕给你十五日,先要看到第一份回报。有无问题?”

施凤来心中一紧,但还是咬牙应下:“陛下仁慈,臣……遵旨。”

高时明再次提笔,在屏风上写下:

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十五日回报,三十日办结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环视众人。

“现在,就剩最后一件事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张瑞图的身上。

“辽东巡抚黄运泰上奏,请求马草折银一事,你们怎么看?”

黄立极和施凤来对视一眼,都明智地选择了沉默,将机会留给了最后这位张瑞图。

张瑞图只觉得口中发干,他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地出列。

“回陛下。辽东兵马,冬春二季,需用马草三百六十万束。过去,一向是在蓟镇、永平府一带召集商人采买。”

“只是……召买一事,多有情弊。商人若被摊派,往往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如此一来,马草征集未必能足额,百姓也深受其害。”

“是故,黄巡抚才提议,不如将采买马草的银两,直接解送至辽东,由他们在本地自行购买,以杜绝情弊。”

“臣等……臣等以为,此议,或为可行。”

朱由检听完,一时竟分不清,眼前这位大书法家,在政事上,究竟是傻的天真,还是纯粹的坏。

他耐着性子,引导道:“此事的关键,是要将三百六十万束马草,运到辽东,对吗?”

几位阁臣均是点头。

“以前在蓟镇、永平采买,运输的艰难,官吏的盘剥,是不是都由那些草商,或是被摊派的百姓承担了?这,便是你们所谓的‘情弊’?”

张瑞图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朱由检一看他这模样,心中便已了然。

这个张瑞图,估计根本不熟悉辽东地方内情,很有可能是呆子一个。

他摇了摇头,继续问道:“那好,现在将银子直接给了辽东,辽东用什么法子,保证这三百六十万束马草,会自己长腿跑到辽东去?”

“是商人逐利所以自行搬运吗?”

“可是商人在蓟、永怕被盘剥,为何到了辽东就不怕了呢?”

“这件事情朕没有弄明白里面的门道,瑞图你似乎也没弄明白啊。”

朱由检的声音尽可能放得温柔,“不如你还是回去弄清楚一些,再来回报?朕对此事也是疑惑得很。”

张瑞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茫然地站在那里,知道现在到了给时限的时候了,可他一时间也想不出要去哪里找到答案,又如何能给出时限?

眼看着御座上的天子,还在等待时间,张瑞图心一横,咬牙道:

“臣……臣三日之内,必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三日就三日……大不了,我就乞骸骨吧!

朱由检有些意外,但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可以,那朕就等爱卿的回报了。”

高时明会意,再次上前,在屏风上写下:

辽东马草折银|张瑞图|三日

至此,所议的四件事情,均有了明确时限和初步方案。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站起身来,“那么诸位爱卿,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然而此时,黄立极却犹豫着上前一步。

“陛下,兵部、吏部、刑部尚书,如今都有空缺,是否……召回九卿科道庭推,以补齐人手?”

朱由检本想回绝,他心中关于这三个职位都有了理想人选。

但转念一下,通过此事窥探一下此事的朝堂人事逻辑倒也不错。

于是他点点头:“可以。庭推之后,将名单呈上来,朕看上一看,再做决定。”

说完,他再不耽搁,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雷厉风行的话。

“没事就散了吧,各自做事去。”

话音未落,人已消失在殿后。

四位阁臣呆立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再回头,看向那面巨大的屏风,看着上面白纸黑字写下的桩桩件件,以及后面那刺眼的“三日”、“十五日”的时限。

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瞬间攫住了他们。

四人对视一眼,再也顾不上彼此之间的客套与寒暄,匆匆一拱手,便急急忙忙地散去了。

他们得赶紧去找六部的人,去找翰林院的人,去找一切能找到的人手,来完成各人领到的任务。

很快,偌大的武英殿便空了下来,只剩下那面巨大的屏风,还静静地立在殿中。

——

朋友们,我太无聊了,居然做了个《大明救亡冲刺任务管理看板v1.0》

哈哈哈哈哈,我都要被我自己笑死了,请看彩蛋章

【本章史料】

1.略微科普一下明朝的九边饷银机制吧。

2.首先有马草、盔甲、火药、粮草、盐菜银、军饷等很多项,我们简化一下,只留军饷 粮草两项。

3.在户部的太仓库中,发放的一般只是军饷,也就是银子。

4.但是这些兵马是需要粮草的,而粮草的来源通常就两种:①通过民运,由地方解付,例如四川运一部分粮给陕西,或者陕西本地的粮给一部分陕西边军。②九边获得军饷后,自己在本地的粮食市场购买粮食(这种一般是上面贪污或没粮食发导致的)。

5.其中辽东的粮草一般就来自蓟镇、永平、山东(海运过去),有时候征收不够,就会借用一下漕粮。

6.而陕西的粮草(民运),一般来自四川、河南、湖广。但是天启年间云贵那边奢安造反了,所以四川、湖广的一部分税收被扣留了,这也是陕西欠饷的一个原因之一。

 7.最后,明朝皇帝常朝后会赐宴,伙食标准的话内阁接近2两一餐,其余人按照品阶各自往下递降。伙食不算好吃,但是大鱼大肉,也还不错。如每次经筵后的赐宴,翰林们都会带上家中最大的饭盒,然后带一名家人前去吃席。原文可见:“怪得雪中如此早来,原来今日该吃经筵。”——杨士聪《玉堂荟记》

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8_178092/c4679329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