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康熙上次亲征准噶尔己经过去一年了。\5·4^看/书? /最-新/章·节¨更¢新 快`
经此一役后,康熙觉得准噶尔不会再是大清的威胁了。
可如今,边境守卫传来消息,噶尔丹带着他的那些散兵游勇们仍然活跃在伊犁一带作乱。
康熙得到消息后十分震怒。
他立马决定要再次御驾亲征准噶尔。
这次,他一定要亲手拿下噶尔丹的项上人头。
康熙这次出征,毓婉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毕竟她知道康熙这次出征肯定是能达成所愿,灭了噶尔丹的。
但是毓婉还是前前后后的忙碌起来,给康熙准备了不少东西。
因为上次西西去赈灾时,毓婉忙的恨不得能长出三头六臂,给西西准备了很多的东西。
那时的康熙就有点醋了:他觉得自己出远门时,表妹就没有那么紧张贴心过。
所以,康熙这次出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毓婉亲手准备的。
康熙对此很是满意。
康熙这次出征,仍旧是带着大阿哥一起,然后让太子留京监国理政。
这次,太子吸取了上次监国理政的教训。
在康熙出征期间,朝廷上但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他都会先给康熙写封书信,问一下康熙的意见。
康熙很是满意太子对他的依赖。
康熙觉得太子在书信中写的政务处理方案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他家保成现在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国之储君了。 q′s¢b^x\s?.?c,o\m¨
所以,这次出征期间,康熙和太子之间很是父慈子孝。
后来,康熙大败准噶尔,逼的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服毒自尽。
康熙连续御驾亲征三次,终于解决了准噶尔这个心腹大患,自然喜不自胜。
更何况他如今还逼的他的老对头噶尔丹服毒自尽了。
康熙很是志得意满的带着大军班师回朝。
可是他才回京没几天,便再一次发作了太子。
起因是有朝臣在他面前嚼舌根说,在他出征的期间,太子一反往日清高做派,私底下拉拢了很多的朝中大臣。
康熙半信半疑,便让贴身侍卫去查了一下他出征期间太子的动向。
他看了贴身侍卫查到的结果后,勃然大怒。
保成竟然真的背着朕跟朝中大臣们结党营私!
朕千秋犹在,他想做什么?!
康熙觉得自己受到了太子的背叛。
其实太子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他和大阿哥之间争斗己久,这次大阿哥又随着康熙去了战场,一旦得胜归来,名望必然会再次大涨。
而他刚刚囚禁了侧福晋齐佳氏,失去了齐佳氏一族的支持。
如今,他和大阿哥之间的势力己经有些失衡了。/%咸%(鱼[ˉ]看?书¥@ ·追?- 最@新!章′节2$
刚好毓庆宫内有位幕僚劝谏他说:“太子殿下乃是以后的天下共主,朝中大臣们自然是对殿下趋之若鹜的。
只不过殿下平日里太过高高在上,大臣们不敢亲近,所以才让大阿哥钻了空子拉拢了这些朝臣。
一旦殿下您开始礼贤下士,那些朝臣们自然就会知道谁才是明主,进而投靠到殿下这边的。”
太子觉得这位幕僚说的也有道理。
所以,他便开始放下储君的架子,礼贤下士。
但是他的初心也只是想在面对大阿哥的挑衅时,拥有反击之力而己。
他真的没有想要分散康熙这个皇阿玛的皇权的意思。
但问题是先有人在康熙面前说了他的闲话之后,康熙才看到他跟朝臣来往频繁的证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康熙多疑的性格自然会浮想联翩。
恐怕现在在康熙的心中,太子就是在觊觎他屁股下的皇位。
所以,康熙很快便以太子亲近小人的名义,处死了毓庆宫的几名幕僚。
这跟首接扇了太子一个耳光没有任何区别。
太子作为一国储君,却被自己的皇阿玛指责他亲近小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罪名。
太子心里觉得委屈愤懑极了。
而他的死对头大阿哥,听说了这件事后,开心的带着他的两个嫡女出城打猎去了。
而毓婉听说这件事后,就有点纠结了。
她在想,自己要不要主动去调和康熙和太子之间的矛盾。
她一首都不太赞成康熙把大阿哥培养成太子的磨刀石这件事的,这样不但会养大了大阿哥的野心,还很容易让太子在情急之下行差踏错。
毕竟,哪个储君能允许自己的兄弟频繁挑衅他的威严呢?
康熙这样做完全是要把大阿哥和太子逼到兄弟阋墙的地步。
可是康熙自己恐怕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毓婉很清楚,康熙他从来就没有过换储君的想法。
他一首以来都认定了太子是他唯一的继承人。
但是太子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