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历史 > 哈哈哈,大周 > 第15章 捡到宝了

哈哈哈,大周 第15章 捡到宝了

作者:没心态的大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2 22:15:34

舱内,三十位甲士个个人高马大、目光灼灼。

他们知道面前的这位孩童是谁!

自然就是今晨刚被封为梁王的神童。

毕竟凌晨在酸枣门的那一幕,已经牢牢映入了那些将士的脑海,谁都知道,大周出了一个神童皇子。

所以即便梁王只是个六岁的稚子,他们也丝毫不敢轻视。

而且曹彬也和他们介绍过,所以他们很清楚: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莫大改变命运的机会。

虽然他们都只是大头兵,但只要被梁王挑中,大概率就不用上战场拼杀!

而且只要表现好,说不定还能得到“神童”的提拔!

关键上战场那可是会掉脑袋的,他们并不一定都怕死,但能活着拼一把改命的机会,为什么非要找死呢?

只是他们此刻都有点懵:梁王一见面不问别的,竟然问知不知道高高在上的赵匡胤赵指挥使!

而且还问他们觉得赵指挥使如何!

那是他们这些大头兵能评价的吗?

额……顶多也就是私下提两句。

殊不知,此时的曹彬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好端端的提赵指挥使作甚?

小家伙这是在玩什么花样?

却见郭宗训静静地扫视着那些甲士,也不急躁,就那么安静地等待着。

终于,三十人中有一个壮着胆子说道:“回殿下,赵指挥使作战勇猛,对将士们也很好,是个很好的将领,兄弟们都很想在他手底下当兵!”

话音刚落,又有几人站出来附和:

“没错,我听说赵指挥使身手了得,一身拳法天下无敌……”

“我还听说赵指挥使也是从大头兵做起的,一步步爬到了今天这个位置,兄弟们都十分羡慕……”

“是啊,我一个兄弟在他手底下,听他说他辄以金帛分赐诸将,从不克扣战利品,治军公允……”

郭宗训皱了皱眉:果然,赵大在禁军中的名望果然不是盖的!

他没有说话,等附和的人都说得差不多了,这才再次开口道:

“那有没有别的看法?”

闻言,众人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

曹彬更是皱起了眉头,神色复杂:殿下这是何意,莫非……

见没人说话,郭宗训再次开口道:“在本王面前,各位尽管畅所欲言,不仅言者无罪,说好了,本王还会重重有赏!”

闻言,又有些人站出来细说关于赵匡胤的传闻,但全部都是夸赞,竟无一人说赵匡胤的不好。

直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口讲完了,郭宗训这才依次走到仅剩的几个没有开口的人面前挨个询问。

终于,当走到最后一个不曾开口的人面前时,他总算是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回殿下,俺觉得赵指挥使不怎么样!”

此言一出,在场其他甲士都大惊失色,瞬间议论纷纷。

整个舱内也变得嘈杂了起来,全都看向那人:

是不是傻?

敢公开说堂堂都指挥使赵匡胤不怎么样?

简直就是找死!

难道你不知道赵指挥使是陛下的心腹爱将吗?

果然,郭宗训突然变了脸,原本可爱的小脸瞬间阴沉了下来,似乎带着强烈的怒意:

“你再说一遍?”

他的神情十分严肃,虽然脸上依旧稚嫩,但整个人的气质完全不像一个小孩子。

在那些大头兵眼里,他仿佛天生的王者。

甚至就连曹彬都有些恍惚:完了,看样子梁王是真的动怒了……

那人似乎也下定了某种决心,高昂着头,大声道:“俺就是觉得赵指挥使不怎么样!”

郭宗训再次沉声质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你最好想清楚了!”

那人不仅不怕,反而声音愈发洪亮:“俺想得很清楚!”

“赵指挥使就是不怎么样!”

“几年前,俺曾在他手底下混过,亲眼见他深夜将他的爹拒在城门外!”

郭宗训挑了挑眉,仔细打量着那人:“这不是更加说明赵指挥使大公无私吗?”

那人大声道:“是,当时所有人都说他大公无私,但俺却觉得他最是无情,最是虚伪!”

“为何?”郭宗训质问道。

“因为俺娘说过,人若不孝,便是畜牲!”那人大声道。

郭宗训冷哼一声:“人们都说先君后父、忠先于孝,你也应该听过不少大义灭亲的事情,这些道理难道你不懂?”

那人却像是丝毫没有惧意:“回殿下,小人识字不多,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大义灭亲的故事小人倒是听过一些,但没有父母又哪来的我们?小人只认俺娘说的,人若不孝,便是畜牲!”

“那你娘现在何处?”

“俺、俺娘已经死了……”

“父亲呢?”

“早死了!”

“可还有其他亲人?”

“没有!”

“那本王问你,现在无父无母,甚至没有任何亲人的你,可认君?”

那人愣了愣,似乎很认真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片刻后,他开口道:

“俺只知道,谁对俺好,俺就认谁……”

话音未落,舱内再次一片哗然!

“住嘴!”

突然,曹彬厉声喝道,连忙向郭宗训赔礼:“殿下恕罪,粗鄙之人不明事理,希望殿下饶他一次……”

郭宗训皱了皱眉,瞥了一眼曹彬,但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向那人,追问道:

“那何为好?”

“俺、俺不知道……”那人犹豫了片刻。

闻言,郭宗训突然大笑了出来:“很好,很诚实!”

“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犹豫了片刻,这才大声道:“俺叫王杲!”

郭宗训皱了皱眉:

王高?

不对,他说的是三声,那就是搞。

也不对!

搞?

搞什么?

应该没人会叫这个名字吧!

难不成杲?

王杲?

史书上有这个人吗?

郭宗训想了想,没想起来便作罢了,又问道:“多少岁?”

“二十!”那人声音依旧洪亮。

突然,郭宗训像触电一般,猛地看向王杲:

“等等!”

“你叫王杲?日木杲?”

王杲点点头:“正是日木杲!”

郭宗训瞬间兴奋了起来,只因他突然想记起来,《宋史》有关于此人的记载,甚至还有专门的《宋史??王杲传》。

没记错的话,此人在柴荣时期默默无名,但在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最高担任过唐州刺史和灵州副部署。

而且史书明确记载,他曾率部平乱,斩首万级。

虽然官职不是特别高,但作为一个没背景的普通人,凭借战功能在史书上留下传记,这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了!

捡到宝了!

不仅与此时看不惯赵匡胤,甚至还是个妥妥的潜力股!

郭宗训双眼放光,大声道:“很好,从现在起,你就是本王行营的第一个都头!”

此言一出,现场瞬间哗然一片!

包括曹彬在内的三十道惊诧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梁王。

这就是让他当都头了?

都头可是能统领百人的大官儿啊!

凭什么啊?

就凭王杲的那几句话,就直接当都头,这也太夸张了吧?

惊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似乎都有些回过味儿来了,议论声也逐渐统一:

“什么情况?”

“难道只要说赵指挥使的坏话,就能升官?”

“莫非梁王很厌恶赵指挥使?”

“早知道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啊……”

“可不应该啊,谁不知道赵指挥使是陛下的心腹爱将,梁王怎么会厌恶他呢……”

此刻,就连曹彬也有这样的困惑,他迈开脚步来到郭宗训身边,轻声说道:

“殿下,末将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宗训深深看了眼曹彬,皱了皱眉,竟直接大声道:“都是自己人,不必遮遮掩掩,有什么话就大声说出来!”

看着郭宗训那双坚定的眸子,曹彬先是愣了愣,又扫了眼神情各异的甲士们,犹豫片刻后这才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殿下,末将以为,治军之道,在严明、在公允!”

“殿下不经考核,而是只凭王杲那几句便让其当都头,这有失公允!”

“而且,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将士们觉得说一些讨殿下欢心的话就能得到提拔,长此以往只会助长歪风邪气……”

郭宗训突然微微一笑,打断道:“曹都监是不是以为本王只是因为王杲说赵指挥使的坏话,所以提拔王杲?”

曹彬张了张嘴,却还是一个字都没能说出口。

郭宗训并不恼,转而看向那些甲士,大声道:“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整个舱内陷入了一片死寂,没人敢说话。

郭宗训等了片刻,大笑两声,道:“没错,本王就是因为他说了赵指挥使的坏话,所以才提拔他!”

曹彬心中一怔:这怎么能行?

赵指挥使可是陛下的心腹爱将,而且立功无数,更何况如今又是在北伐途中,要不了多久就会打仗,正是需要重用赵指挥使的时候。

即便你是梁王,即便你是神童,也不可凭个人喜好,便公然说朝堂重臣的坏话啊!

若传到陛下和赵指挥使那里,说不定会引得君臣离心,于北伐不利,于朝堂不好!

梁王啊梁王,你这终究是稚子心性啊……

想到此,曹彬不由地再次张开嘴:“殿下……”

不料,他话未说出口,郭宗训便大声说道:

“实话告诉你们,本王看重的并不是他说赵指挥使的坏话!”

闻言,众人都不禁再次议论了起来。

就连曹彬也懵了,不解地看向郭宗训:

什么情况?

一会是,一会又不是?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郭宗训再次扫过众人,再次看向曹彬,嘴角微微勾起:

老曹啊老曹!

我当然不会告诉你,我提拔王杲是因为史书有他的单独传记!

你可知,你们可都是我捡到的宝!

你是大宝,他就是小宝!

我也不能告诉你我是真的很讨厌赵匡胤,因为历史上不到十个月后,他就会欺我孤儿寡母,抢我皇位!

而你担心的问题,我又何尝不知?

不然我早就直接以母后托梦的形式告诉老爹郭荣,说他赵匡胤野心太大,一旦有变,将来必会夺权篡国,必须尽早除掉!

唉!

本王只能先忽悠忽悠你们了……

收敛心神,他大声道:

“本王之所以提拔王杲,是因为他与你们不同,不会只凭借传闻或者表象便人云亦云!”

“他有他自己的原则……”

——————————————

说明:

1、《宋史??王杲传》记载,“咸平五年,出为亳州永城县都监。被召,将入见,以疾亟弗果。卒,年六十四”。

据此推算,王杲生于939年,显德六年(959年)时,他正好二十岁。

2、也是据《宋史??王杲传》记载,王杲在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应募为卒,隶属先锋部队,随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三关,此时他仅是普通士兵,尚未崭露头角。

但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建后,参与征讨泽潞、平定扬州等战役,逐步升任散指挥使、马军副都军头。

《崇祯历城县志》、《济南传》等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

3、关于斩首万级,《宋史??王杲传》原文记载“李顺乱,与尹元并为西川招安使,败贼,斩首万级,以功真拜唐州刺史。”

4、王杲此人清廉自持、治军有能,史载其“监河北,有能声”,且作战勇猛,是典型的“以功立身”型武将。

唯一记载的过错是因“转饷河西失期”被贬,属于履职失误,但未涉及品德或能力上的重大缺陷。

(sbqduo/biquge/177_177165/c9082355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