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推移,转眼已经是获得系统的4个年头了。
现在已经是1959年的冬天,王宗卿已经做了快三年的东门供销社主任。
就在去年夏天的时候,各地的吹牛报告都已经交了上去,农村实行了大锅饭制度,市面上的东西也变多了,大家都在讨论日子好过了,农村竟然还出现了大家吃不完的粮食拿来喂猪的情况,很多城里居住,但是农村户口的人,都跑回农村去吃大锅饭去了。
就在大家一片乐观的时候,在年初,王宗卿找到了李大爷和郭大爷,包括易中海和皮爷,只能是暗示提醒他们,最好储备一些粮食。
他们都不是蠢人,听到王宗卿的分析,他们纷纷回去建议大家储备一些粮食。
就拿七号院来说,王宗卿让大伯都提前储备了几百斤的玉米面和少量的大米白面之类的。
李大爷和郭大爷,也纷纷劝院里的各家各户,尽量多买一些粮食。
大部分都听劝,反正粮食也是硬通货,大家也不怕多,易中海回来说他们院里大部分人家也都基本储备了粮食。
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听劝储备了粮食的人家,都暗自庆幸,因为就在年初刚储备了粮食之后没多久,很多农村大食堂都已经停伙了,又让农民回家自己做饭,城市里面也出现了粮食危机。
就拿定量来说,一个成人,一个月的定量,只有21斤!
1到6岁的小孩一个月只有6斤的定量!6-10岁的儿童,一个月8斤的定量!
而且,这些定量,还并不都是细粮,细粮如大米白面的比例,只有30%,其他多是玉米面,白薯干,高粱面等粗粮。
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户口了!
定量,都是给有户口的才能买到,要是没有户口,只能去黑市买高价粮,而黑市的粮价,就算是玉米面已经到了平均5毛钱一斤,就这,还不容易买到,而且价格还一直在涨!
王宗卿住的七号院前院,之前尤家搬走后,新搬来的那一家没有听劝,不储备粮食,现在天天都焦头烂额,据说经常大半夜去东门外的黑市,去淘换粮食,黑市粮价,也是他传出来的。
王宗卿前些天约着李亮、万柯几人一起去山里打猎,发现猎物都变少了,几人晃了一天回来,手里毛也没有,白跑了一趟,路上看到到处都是光秃秃的。
很多树的树皮都被剥下来磨成粉了,现在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大家都稀罕的紧!
王宗卿早上刚到办公室,对着手哈了哈热气,拿出三个杯子,准备泡茶。
赵甲第和老周就如约而至,他俩现在已经习惯,只要早上没啥事,先来王宗卿这坐坐,喝一会茶再说。
他俩进来的时候,王宗卿已经泡好了三杯茶放在桌上,他自己端着一杯捧在手里暖和着手。
赵甲第和老周进来,顺手各自拿起一杯端在手里。
赵甲第刚一坐下,就开始吐槽:
“唉,这日子越来越难了!”
老周跟着感叹道:
“是啊,现在定量那么少,黑市粮食那么贵,很多人都买不起,就算买的起也经常没有粮,你说这可怎么办,我住那院里,已经有好几户本身收入低的,已经是饿的全身都浮肿了!”
赵甲第跟着说道:
“谁说不是呢,我们院里也有这事,看着我都心惊,关键是谁也不知道这情况要到什么时候,现在我早上都不敢吃饭了,想着省一点是一点,唉~”
王宗卿看着他俩:
“我说你俩够了,大早上就管不住嘴,这事是你我能讨论的?
还有啊,老赵,上个月你已经升了正科级,一个月工资90多,别人没钱,你还没钱?
趁着有粮,赶紧多买点!”
赵甲第无奈的说:
“工资再高也经不住花啊,你不知道,我家里就我和我爹俩人上班,但是我爷爷奶奶跟着我们,我妹妹虽然出嫁了,但是缺粮了还得我爹娘接济。
我二叔、三叔家日子也不好过,我爷爷奶奶从嘴里省下粮食也要接济,我还有一大家子人,我媳妇加三个孩子,这么多口子人,难过啊!”
老周也说道:
“是啊,我家就我一个人有工作,后面跟着四五口子人,前两年还不觉得,今年感觉太艰难了,吃都吃不饱!”
王宗卿看着他俩又说道:
“谁让你们不信我的?之前我跟你们说让你们屯一些粮食,你俩一个个的都糊弄我,结果老周你才屯了几十斤,老赵你连屯都没屯,怨谁?”
老周和赵甲第都讪笑着不说话。
王宗卿继续说:
“也别指望食堂了,咱们这东门供销社上下30多口子人,都在食堂吃饭,可是拨付的粮食,只够大家吃中午一顿,还只能吃个半饱。”
王宗卿说着,看着他俩这愁眉苦脸的模样,心里盘算也差不多了,他俩从前俩月开始就经常愁眉苦脸的,不止他俩,大部分现在都是这样,缺吃的啊!
感觉现在也差不多可以伸手帮他们一把了,这个时候帮他们,人情才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