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的控诉稿件悄然发出,但却缺乏大张旗鼓地宣传。
没有预告、没有署名,连配图都是最普通的实验台局部和稀释标签的特写,冷冰冰的白光照亮角落中一只早已泛黄的乳胶手套。
但文字是利刃。
文章从林栖的化疗床开始,写到实验室废弃的排风管,写到每一条“可疑暴露记录”的缺失,写到研三的学生在CT报告前的沉默崩溃。
不是控诉,更像是冷静地翻开一份尸检报告,把科研系统内长年累积的脓,剖开在阳光下。
王昊坐在凌晨三点的出租屋里,盯着屏幕上“发布成功”的字样。
页面加载有点慢,他的手心却满是汗。
他还是不敢署名。
他知道这是他应该参加的战场。
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动机,也更有资格去把这件事说清楚。
但他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署名。
但他想,这应该够了。
可是,就在他刷新页面的第五次,文章消失了。
没有通知、没有提示,后台只显示四个字:
“审核未过”。
他又试着改了几个关键词,换掉“癌症”“实验室”“失职”等高敏词,连图片都压缩成模糊像素重新上传。
但每次点击“发布”,页面不是死转,就是直接弹出“内容涉嫌违规,已被下架”。
他又去微博发了一条简介带链,刚发出去没一分钟,阅读量卡在了“19”——
那是他自己刷新了十八次的数据。
他不信邪,又在腐乳、小绿书同步推文。每个平台都换了马甲,换了格式,甚至一度用图像代替文字。
但没有一个真正传出去。
腐乳的内容审核给他发来一封机械般的系统通知:
“尊敬的用户,您的内容暂不适宜公开发布,感谢您的理解。”
而智户则干脆将他账号“暂时冻结”,理由是“发布未经证实的重大公共安全信息”。
王昊握着鼠标的手有点发抖。他不怕被封号,也不怕被骂,他怕的,是这件事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淹没在系统审核的深井里。
那一刻的无力感是冰冷的。
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海里的窒息——你眼睁睁看着气泡从口中逸出,却没有任何一处能浮起你的声音。
他忽然想起方祯低着头,在走廊里说出那句:“我们没准都会死。”
现在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去,又谈什么生还?
王昊沉默了很久,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决定去找能够把这些文件发出去的人。
一次说不出口,就十次、一百次。
他知道,这不是一场一发就赢的战斗。
但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再沉的井盖,也挡不住沸腾的水汽。
*
在那篇帖文被发出去的第三天,#Z市医科大实验室制造癌症#的词条终于登上了热搜。
起初只是零星转发,随后是智户大V的长评转述、微博科普博主的视频解析,小绿书里数不清的帖子,再到主流媒体发声、公众人物转发,整个舆论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而帖文里那句“我们甚至连一套合格的防护服都没穿过”成了最刺痛人心的控诉。
而深度稿件的悄然上线,也迅速在学术圈掀起轩然大波。
背后的负责人,整件事情的操作流程都在被不断扒出。
网络上最不缺乏的就是太平洋警察。
*
李洛没有署名,但却在悄悄推动了整个事件的爆发。
在王昊联系他之后,他为王昊提供了帮助,联系了记者朋友。
他还通过原本埋伏进去的监察人员挖出了林栖实验室使用的细胞株,本该被列入高度生物危害管控名单,却被以“教学实验”名义规避审批。
他还找到两位离职研究生作为证人,其中一人匿名发声:“我们的防护措施只有两层口罩,一件旧的防护服,实验台风力不足,通风口常年不通。”
而批准这一实验方案的,不是别人,正是林栖的导师——Z市医科大教授冷祁。
“我早说过了,害人之心我也有得是。”李洛笑着跟躺在病床上的林栖说。
*
Z市医科大终于坐不住了。
学校发布第一份回应声明时,公众还没反应过来,但第二份就不同了——
那是一封冷冰冰的内部通报,称“针对某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将联合消防、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临时封停细胞实验室,配合调查。”
短短三句话,却像一颗钉子,狠狠钉进了所有当事人的胸口。
*
实验室拆除的消息,是在凌晨一点传开的。
李洛接到了王昊的电话。
赶到的时候,校内通往科研楼的通道已经被临时封锁,几辆挂着校内后勤标识的工程车停在教学楼前,车灯冷冷地照亮夜色下狼狈的人影。
大门口,几名研究生拦在施工人员前,几乎是以身体抵挡的方式护住实验室入口。
李洛知道自己其实也阻止不了任何事,所以他打开了他的微博直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