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静娴不赞同的皱眉:“什么就拼命不拼命的,这只是满蒙之间友好的切磋。/s′i,l,u/x-s¨w..-o\r_g\”
清朝众人:……要不皇上您看看现在还人事不省的仓津,再说这是友好的切磋?
“好,那臣妾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拿下这场比试的胜利,绝不给皇后娘娘丢人。”
此时刘嫔看向胤礽的目光带着崇拜,她的主母这么厉害。
她岂能落败给她主母丢人?
石静娴:?胤礽在后宅和刘嫔发生了什么?渣男属性死灰复燃了?
刘嫔对着胤礽郑重承诺后,看都没看石静娴一眼,便拎着手中的长枪走出人群。
众位大清的女子们刚刚见识到皇后的武艺,带给了她们巨大的震撼,如今看着刘嫔请缨,也不觉得刘嫔能输。
毕竟单从扮相上来说,刘嫔可比胤礽专业太多了。
但大臣们不是这么想,大臣们都觉得此时刘嫔应战太不明智了。·s^o¢e.o\.?n^e^t/
当初迎战的时候,就应该一局定胜负的。
不应该再给他们机会反败为胜。
要是这场比试输了,大清和蒙古就持平了,到时候在大清还能找着下场比试的女人了吗?
大臣们的思维已经陷入一个怪圈,好像觉得女子下场比试也没什么。
甚至还会开始主动考虑,若是刘嫔这把输了。
到时候一胜一负,他们大清下一个该派哪一位女将下场?
有些娶的福晋是武将女儿的大臣们,一个个都转头在另一边女眷人群中寻找自己的福晋。
想知道他们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福晋,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学过两下子?
要是大清一会儿输了,他们的福晋也能上场,为大清争光。
这日后说出去都有面子,这是我的福晋,赢了。
我福晋,代表大清,赢了!
至于什么男女大防?
不少满蒙八旗的大臣们都表示什么大妨不大妨的?
清太宗(皇太极)都能娶寡妇,清世祖(顺治)也娶了二嫁的董鄂妃。*晓_说~C¨M^S. ,耕′薪′蕞¨哙`
(董鄂妃两个版本,在本文中客串二嫁的版本,小可爱若是坚信其他版本,勿怪啊,剧情需要。)
就连太上皇如今的郭太贵人,也就是宜太妃的姐姐,那不也是二嫁之身。
他们只是让福晋下场比试而已,什么大不大妨的?
这思想也太忒迂腐,忒顽固。这可要不得。
刘嫔拎着枪走到场中央,对着策棱拱了拱手,行了个武将的抱拳礼。
“台吉大人,妾身有礼了,妾身自幼练武,惯用长枪,这是妾身的武器,策棱大人可以选一个武器,为表公平。”
策棱看着英姿飒爽的刘嫔哈哈大笑。
朗声道:“我痴长你几岁,又身为男儿,就让你用武器又何妨?”
策棱看着刘嫔的装束,心中不自觉的升起一些期盼。
期盼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可别比皇后娘娘逊色太多,这样他可是会失望的。
刘嫔点点头,随即从怀中掏出手帕。
将银枪的枪头包裹上,以免一会儿打起来误伤了策棱。
皇上说的对,为了满蒙友谊。
刘嫔的父亲以前是宣抚使司副使,石静娴登基后,自觉有些对不住这些后宫的嫔妃。
就将刘嫔的父亲从外面调回京中,让他们一家团聚。
更是将刘嫔的阿玛升了职。
调到舅舅常海的手下,在宫中做一名参领。
偶尔巡视巡视皇宫,在守卫乾清宫时,偶尔石静娴注意到,便特意在乾清宫召见胤礽。
还会另外嘱咐胤礽,来乾清宫时,带着刘嫔。
好歹也能让两父女叙叙旧,见一见面。
虽不能说太多太久,但好歹也能宽慰宽慰刘嫔思家之苦。
所以今天轮到刘嫔的爹,刘参领进宫当值的时候,刚进宫门就听到同僚问起他的女儿。
“刘参领,你的女儿是皇上的刘嫔是不是?”
刘参领皱着眉,看着他身边的男人,等着他的下文。
他女儿是不是刘嫔,这些人不是早就知道了么?
“刘参领,你还不知道呢啊,刘嫔娘娘在太和殿前和蒙古博尔济吉特台吉比试武艺呢!”
什么?比试武艺?刘参领吓得一抖,想从同僚脸上看出同僚是在同他开玩笑。
“是真的,现在应该还在呢……”
刘参领甚至来不及和自己的同僚说一声,赶忙快步走到太和殿去看看什么情况。
刚进太和门,就见乌泱泱的一群人,满朝文武都在场,还有蒙古各部的王爷。
大臣这边为首的是皇上和皇后,其余人都站在一旁注视着场中的比试。
而场地正中央,他的囡囡正拿着长枪往蒙古打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