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政令出来,能确保朝廷更加精确的统计人口与田地。/幻 想/姬\ `冕-废_岳 黩′
这些大臣们甚至脸色难看的要滴出水。
他们再也无法偷税漏税,只能将超额田地挂在妻子和孩子身上。
但多出来的还是要交一笔增值税。
大臣们俸禄确实不够一家人开销,呼奴唤婢的,还要应酬。
皇帝,王爷,皇子,上峰甚至后宫得宠的嫔妃过寿辰都要送礼。
样样要花钱,夏季的冰,冬天的碳。
工资不够怎么办,当然想尽办法屯田,开铺子赚钱,顺便利用职务之便悄悄收取孝敬钱。
可如今想要这些田,就要多交税,交的税相当于他们白玩一场。
谁能愿意?于是有些人已经决定好卖出去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庄子田产。
康熙也没忘了这些勋贵大臣,取消丁税,增加了田赋税,就增加一项养廉银,相当于现代社会的14薪。/优¨品¨晓_税′王¢ ¢庚`欣^蕞~全_
冬天的碳补,夏季的冰补,一项项福利待遇。
到底还是让这些大臣们心情好了些许。
涨工资了吗~怎么可能不开心?
这个养廉银和各种补贴,是石静娴和康熙带着老三老四还有恭亲王裕亲王算出来的。
勉强能让一些喜欢牌面大臣们收支平衡,还能攒下一点钱。
民间这条政令一出,百姓纷纷去衙门登记户籍。
那些黑户可以补交税款,补交一年的税款,便可以参与到分地行动中。
百姓都要开心死了,一个个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去登记户籍。
黑户们没钱,可以先赊欠着,不行砸锅卖铁也要落户。
分地啊!大事情啊!
民以食为天,都说农户没吃过自己种的粮,这话不假。
一年到头细粮缴税,剩下的换钱,甚至有些人头税不够的,没有存粮,还得添钱。
一年过得比一年穷。¢薪 完_夲!鉮?占 ~首·发·
老百姓只能拿细粮去换粗粮糊口。
可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有地啦!自己的地精心耕种交了税还有一些余粮!
就算种子买不起也可以在衙门赊,第二年多交些税而已。
一时间推行新政的地方,纷纷涌出不少“黑户”。
可随之第二条,第三条政令,让这些百姓蒙了。
女娃娃16岁才能出嫁?那岂不是要吃好几年的白饭?
孩子想要分地,就要拿户籍文书和父母的婚书来登记落实户籍。
偷偷结婚搭伙生子一家子逃税行不通了!
家里重男轻女,有女儿要议亲的,想要用女儿给儿子换聘礼的,想要让女儿快嫁出去腾地方的。
一个个都不高兴了,多养一年,吃的饭官府给出啊?凭什么不让他们早早嫁女儿!
官府说了:给出!女儿家也有地了!
女孩也有地?好事啊!他们的姑娘也有地了,也给家里创造收益了!
养到16也不是不行,到时候嫁出去,地留着给自家兄弟。
可官府强调:地随人走,人死地收。
算是彻底浇灭了这些百姓,想要趴在女儿家身上吸血的想法。
这说明什么?女孩们再也不会被骂吃白饭的,人家生出来,就是带着口粮的。
有些人家又开始动了歪心思,将女儿留在家里一辈子。
家里多个使唤的人,还能给家里多一些地。
官府又站出来了:你想将女儿留在家中当苦力一辈子?
年满23还未议亲者,就会有人来罚款。
不想交罚款?
除非你将女儿登记立女户,嫁娶与父母各不相干。
到了25岁时,女儿家便出户,分家,同兄弟们一样,顶立门户。
这些政令一出,很多百姓都没懂朝廷的意思。
女儿家还金贵起来了?
但追根究底,是他们百姓占了便宜。
于是一个个的,本想着将家里十二三岁就议亲换聘礼的人家,也愿意多留一留女儿了。
而很多家中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的女孩,听到这些政令都不禁泪流满面。
她们也有地了,她们不是身无分文,娘家夫家都靠不上了。
就算家中将聘礼都留下,但她们还有地。
而家中不苛待女儿家的百姓,更加开心了,女儿又多了田产。
许多被骂绝户的人家,也泪流满面,决定回家就和孩子们商量商量,若是找不到上门女婿,便去慈幼院领养一个弃婴回来。
朝廷放宽了女户条件,他们的女儿也可以顶立门户了!
至于地不够分?那就牢里的犯人去开垦荒地。
将这些人流放到东北各处去开垦荒地。
一时间改革的风,从京城开始吹散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