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这样,一个多月下来也只解决了一个燃料液化技术。
所谓的燃料液化技术,就是液氧、液氢的液化技术,而如果想要让液氧、液氢液化,那么就需要将氧气温度降到零下180摄氏度左右,氢气温度更是要下降到零下250多摄氏度,才能达到液化的程度。
这个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这个年代就不一样了。
需要研制专门的液化设备,像是氢液化器、氦液化器等等!这些想要弄出来可都不简单。
像是在国内,接手了工作李枭才了解到,想要达到液化需要面临很多瓶颈,就比如温技术的瓶颈,要知道零下250°C 的极低温,这在这个年代只有少数实验室掌握。
还有就是材料和工艺的限制,这个对于李枭来讲,并不难完成,使用不锈钢、铝合金等特殊材料,但问题是氢气易燃易爆,氦气需严格密封,一个搞不好,没准就会出现事故。
最后还是李枭查了查资料,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林德循环,利用多级压缩和节流膨胀,然后改进了换热器设计,这才算是突破这一项技术。
就是如此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会先用零下196°C的液氮,预冷氢气,然后在进一步通过高压节流实现降温。
并且因为加工精度不足,所以李枭又增加了储氢柜,和一个高压阀门以提升稳定性,最后才实现了每小时15升液氢产量。
别人产量不多,但这也已经算是一个突破。
而目前李枭他们研究的则是燃料纯化技术,这一技术就是为了保证导弹液体燃料的质量和性能,所以必须进行纯化,以去除燃料中的杂质,从而来保证达到使用标准。
这个研究起来,李枭感觉比起燃料液化技术还要难。
燃料纯化技术核心是去除杂质,像是燃料中的水分、氧气、硫、尘埃、惰性气体等等!纯度要求必须达到99.999%以上,这难度就太大了。
如果想要把这些东西去除掉,在后世的话有很多办法,像是去除燃料中的除微量氧气,就需要依赖钯合金膜,但要知道这玩意在50年代可还是稀有金属,国内根本就无法自主生产,也就只能依赖于活性炭 硅胶,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来吸附。
这就算是李枭也没办法,钯合金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制造出来的。
还有像是脱硫,需要钴钼催化剂,但在这个年代这种催化剂,是被M国垄断的,不过相比钯合金膜,钴钼催化剂的制造要容易一些,倒是可以弄出来。
把这制作的方案记录在纸上后。
李枭就又研究起了燃烧技术、冷却技术和加注技术,这些都是在未来会尽心研究的。
燃烧技术研究的就是液体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测出燃烧效率、燃烧稳定性,从而在根据计算,算出是那一环节的燃烧,影响了燃烧效率,再加以改进。
可以说燃烧技术,就是在释放能量,它的燃烧效率直接决定火箭射程,燃烧稳定性则是会影响飞行安全,必须要进行研究计算。
冷却技术,则是因为液体燃料喷射的时候,所产生的喷流的高温,会把一些部件给烧坏,所以在一些关键部位,如燃烧室、涡轮叶片,需要利用冷却技术进行保护。
这就相当于给某些部位一层防护盾,来抵挡住高温。
加注技术就更难了,简单来讲就是将低温、高压燃料甚至是有毒的液体,安全的加入飞行器,就比如液氧,它的沸点为零下183°C,加注的时候肯定不能直接往里面灌,否则很可能会冻住。
还有像是二甲肼等燃料,要知道这玩意可是带有强烈的腐蚀性的,一个闹不好就会出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储存注射设备。
比如低温燃料储存,这个就是为了储存液氧的,必须需真空绝热。
之后李枭和团队就商讨过,初步决定防制毛熊的5R15液氧加注车,用米泡拉绝热材料,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液氢蒸发率是5%每天,根本就不适合长久储存。
李枭想要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有更好的办法的话,在难度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李枭就想要把他制造出来,来一个一劳永逸,省得之后还需要再一次去研究。
还有就是精确计量的一个问题,要知道火箭燃液的加注,都要求极高的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1%以内,否则的话导弹飞行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个李枭就知道很多案例,像是 毛熊的"先锋号" 导弹,就因为液体燃料加注的不标准,导致了燃料箱压力不足,让火箭发射失败。
这些都是教训。
这些可以说李枭他们要面临的问题,而问题还仅仅是这些,生产线的搭建也是一个问题。
像是肼类燃料生产线,氧化剂的生产线,低温推进剂的生产线,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规划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