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五计划,帝国雄心
南京,紫禁城。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朝服,队列整齐。
朱和埸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阶下众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临时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新晋官员,年轻,锐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对御座上的这位年轻帝王,充满了近乎盲目的崇拜。
他很满意这种眼神。
一个国家,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暮气。
而眼下的大明,朝气蓬勃。
“诸位爱卿,过去的一年,我们收复了江南,光复了中原,将建奴伪帝撵进了关外的冰天雪地。”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朕今日要宣布一事,此事将决定我大明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
“朕称之为,大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这个新奇的词汇,让殿内众人皆是一愣。
以五年为期,规划国策?
朱和埸没有卖关子,直接抛出了计划的核心内容。
“其一,基建为国之血脉。朕计划,在五年之内,于我大明疆域内,修建一条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铁路大动脉!”
朱和埸话音刚落,大殿内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铁路,他们并不陌生。
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定天府,但定天府的那条铁路其快捷高效的运输能力,通过《大明之声》的宣扬,早已是人尽皆知。
可那条铁路,全长不过六百公里。
而陛下口中的铁路大动脉,是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这等浩大工程,其工程量之巨,耗费之大,简直难以想象。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时,工部代主事李文远一步出列,躬身行礼,脸上却写满了为难。
“陛下,臣……有本奏。”
“讲。”
朱和埸抬眼看向阶下的李文远。
当初那个在福州城外激动不已的年轻秀才,如今已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一员。
“陛下,兴修铁路,利国利民,臣亦深以为然。只是……此事实在太过浩大,恐有几处难点,不得不察。”
“定天府铁路不过千余里,但时至今日那条铁路尚有部分桥梁、隧道未能完工。”
“而贯通南北的铁路大动脉,沿途山川河流无数,地势复杂,其修建难度与所需耗费,恐是定天府的十倍、百倍!”
李文远深吸一口气。
“更关键的,是钢铁!陛下,以我大明现有两座兵工厂的钢铁产量,即便不计损耗,不造一枪一炮,全力供给铁路修建,恐怕……五十年也未必能完成此等壮举!”
“还有人力,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征调的民夫,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必然会严重影响沿途各地的春耕秋收,于国计民生,恐有大碍!”
李文远的话,让殿内刚刚升起的些许狂热迅速冷却下来。
他说的是事实。
在场的官员,即便不懂工程,也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人力或许还能解决,但这钢铁……
所有人的目光,都重新聚焦到了龙椅之上。
朱和埸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意外。
他等的就是这个问题。
“李卿所言,切中要害。不过,这些问题,朕早已有所考量。”
“关于人力,无需担忧。”
“我大军南征北战,前后俘虏绿营降兵及各类叛匪,总数已超四十万。这些人组成的建设兵团,将是我大明铁路建设的主力。”
“此外,朝廷还会从吕宋定天府,抽调大量终身合同工,参与建设。“
写作终身合同工,读作奴隶。
奴隶制究竟是好是坏,从来都不是一个能一言而定的问题,关键只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
对于奴隶自身而言,这自然是落后的,是野蛮的,是扼杀人性的。可对于奴隶主而言,这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能将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解。
而他,朱大皇帝,新兴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便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奴隶主。
至于对同样大搞农奴制的西南土司进行彻底清缴。
这就得看被奴役的对象了,土司奴役的是自己的臣民,而他定天府劳务局所签订的终身合同工,绝大多数都是连系统都不承认的“半人”。
他看着阶下那些若有所思的年轻官员,继续说道:
“当然,一些风险较低的工程,也可以雇佣普通民众参与。如此,既能解决人力问题,又能让百姓增收,藏富于民,一举两得。”
“至于李卿所言的钢铁产能……”
朱和埸嘴角微微翘起。
不久前,奇迹市场又给他带来了惊喜。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加上五台实物,花了他五十万两白银。
有了这东西,钢铁得产量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他买到的好东西还不止这个。
“皇家研究院日前新创一新式炼钢法,此法,其效率,十倍于如今的炒钢法!其品质,更是远胜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