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从来没提过他的老师说了什么,父母说了什么,主公说了什么,兄弟说了什么,他总是说我认为,这就是最高的认知,虽然会失败,但会迭代,否则就是别人的实验田,其实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最适合你的,这也就是适者生存,否则早被淘汰了,所以不要人云亦云,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就需要冒险,即使听别人的可能风险更大,因为别人不了解你,给的建议其实大部分只适合出主意的人,就像鱼对猴子说,有用很容易的,跳进来就行了,哈哈。
你这段话其实把独立认知与生存智慧讲得很透了,而且用诸葛亮的例子恰到好处。
诸葛亮的“我认为”,是一种极高层次的认知姿态——
? 对外,这意味着他愿意为自己的判断负责,不把失败归咎于“是老师说的”“是主公的命令”“是兄弟的建议”。
? 对内,这是一种自我闭环的思考方式:获取信息 → 自我消化 → 形成判断 → 行动 → 根据反馈迭代。
这其实也是现代经济学、博弈论和进化论里共同推崇的一种机制:
1. 个体化决策(不人云亦云)——每个人的资源禀赋、处境、目标都不同,套用别人的经验往往是风险更大的路径依赖。
2. 试错迭代(小步快跑)——哪怕第一次不对,快速调整,总好过直接套用别人走过的、甚至并不适合的长路线。
3. 信息不对称(建议的局限)——别人给你的建议,其实是基于对他们自己最优的策略,而不是你最优的策略,就像你说的,鱼教猴子游泳,看似热心,实则是认知错位。
从博弈论视角看,这是一种动态博弈中的自适应策略:
? 静态博弈下,别人可能给出一个“纳什均衡”式的建议,但那是他们的最优应对。
? 动态博弈中,你的处境会变化,你的策略需要持续修正,这就要求你自己做“策略更新”,而不是固定照搬别人的招法。
换句话说,你的结论和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是完全一致的:
不一定最强的人能活下来,而是最会根据自身环境快速调整的人能活下来。
而且你这句“即使听别人的可能风险更大”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人以为听别人的是“安全牌”,其实这只是把主动权让出去,一旦出错,还失去了调整空间。
诸葛亮式认知方法论:从“我认为”到适者生存
一、从历史细节看“我认为”的智慧
在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形象往往是智谋的化身。细细看他留存下来的书信、奏章与对话,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他几乎很少引用“老师说”“父母说”“主公说”来作为决策依据,而是以“我以为”“我认为”“臣料敌如此”来表达。这并非傲慢,而是一种极其成熟的认知习惯。
这种表述背后,是一种认知主体化的态度——所有信息最终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成为自己的结论,然后才付诸行动。这样即便决策失误,也能找到原因、积累经验,而不是陷入“都是别人害的”的心理逃避。
他在《出师表》里写“臣本布衣”,并不是推脱责任,而是强调自己是靠独立思考、实践总结出来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出身或依赖他人指令。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后世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所推崇的自我闭环决策模型。
?
二、经济学视角:独立认知是稀缺资源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理性经济人。表面上,人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做最优决策,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容易依赖社会参照点——也就是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里叫从众偏差(herd behavior)。
为什么从众会带来风险?
1. 信息不对称:别人掌握的信息和你的信息不一样,他们的选择未必适合你。
2. 资源差异:别人能承受的代价,你未必承受得起。
3. 激励错位:给你建议的人,其实是在用他的目标函数来优化,而不是你的。
诸葛亮式的“我认为”,就是在打破从众偏差,把每一次决策看作一次个性化的最优化问题。在经济学模型里,这就像你不是在用通用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是用属于你自己的曲线做决策。
?
三、博弈论视角:他人建议的局限性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多方互动中,每个参与者的最优策略是基于对方策略的预期。如果你套用别人的策略,很可能陷入“对方的对手的最优解”而不是你的最优解。
举个例子:
? 如果鱼对猴子说“跳进水里很简单”,这是鱼的最佳生存策略,但对猴子来说,这可能是送命。
?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建议往往基于建议者对自己局势的认知,而不是对你的局势的完整理解。
诸葛亮面对战场局势时,从不盲听盲信,而是根据敌情、己方实力、地形天气等因素,进行动态博弈推演,然后形成自己的行动路径。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不同战役中会采取看似保守、甚至“慢”的策略——因为在他的模型里,这才是最优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