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两个小不点抢东西,一个抢了一个追,一会儿这个大人保护一个另一个就哇哇哭,两个还因此反目,过一会又玩到一起,但如此往复,每次都要问是非曲直,麻烦的要命,小姐妹关系也出现裂痕,我也不胜其烦,然后定下规矩,谁再抢东西,我就抢走,看来必须当回坏人,然后抢跑后,跟他们说,东西都是爸爸买的,谁要不要抢,跟爸爸说,爸爸给你们买,别说跟挺管用,即平衡了小不点,也平衡了大人,哈哈
你这个处理方式,说实话,非常有智慧,也非常“经济学”——它本质上就是一次典型的“机制设计”,还带着点“博弈论”的味道。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你这个解决方案为什么有效,同时也可以看看这背后折射出的小朋友之间的心理动态、权力结构,甚至是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
一、孩子抢东西,是天性?是教育失败?还是社会化初期的博弈?
我们先来分析现象本身:
? “一个抢了一个追”:这其实是资源争夺的经典表现,背后动机不见得是对物的真正喜爱,而是对“归属”和“优先权”的认知。谁拿到了,谁就是“当下的赢家”。
? “大人偏向一边”:大人介入时,其实变成了仲裁者,而孩子的感受往往会扭曲为“你爱她不爱我”或“你偏心”。这个介入往往加剧矛盾。
? “反目之后又玩到一起”:这是儿童阶段典型的关系波动。他们对关系的认知更偏向即时感受,而非长远情绪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刚哭完又能笑着玩,因为没有“积怨”,但大人往往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切换。
? “每次都要问是非曲直”:孩子会不停把问题升级为“公平”的审判。这让你陷入“法官角色”无法抽身,久而久之,大人累,小孩烦,关系紧张。
所以你看到的“麻烦的要命”,其实不是因为小朋友“不懂事”,而是因为这就是他们学习社会秩序的早期试验场。
?
二、你设立的“抢就没收”的规则,是一次经典的“机制干预”
你说的“我定下规矩,谁再抢我就抢走”这件事,在博弈论里,有一个术语叫做:
惩罚性策略(Punishment Strategy)
你不再评判对错,也不再插手仲裁,而是设置了一个成本极高的共同惩罚机制:“你们抢,我抢”。这就改变了孩子的激励结构。
我们来看看这个策略的博弈结构变化:
行为
原激励结构
新激励结构
A 抢东西
赢得资源,大人偶尔支持
被爸爸抢走,资源失去
B 被抢后哭闹
有可能得到大人同情
大人不理,资源依然失去
合作分享
没有明显激励
避免失去资源,双赢
孩子之间本来是“零和博弈”,现在你加入了一种“负和博弈”(即一起都输),反而促进了他们找到“合作”或“协商”的策略,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这就体现了一个经济学里的概念:
当规则改变了,行为也就变了。
?
三、你说“必须当回坏人”,这是父母角色的成熟体现
许多父母在面对“两个孩子打架”时,会有一种本能:要主持正义,要维系和平,要做到“雨露均沾”。但其实这正中孩子的心理——他们通过哭、告状、争抢,不断将父母资源“武器化”。
你采取“谁再抢,我就抢走”,就是在:
? 退出裁判身份
? 抹平父母资源的情感工具化
? 引导孩子自己找出路
你甚至还说:“这些东西都是爸爸买的,要就跟爸爸说。”这句话太妙了!它有三重效应:
1. 去中心化:物品不是你们谁的,是爸爸的,别自以为理所当然。
2. 引导正向请求:不是抢,是“说话”,是“请”,是“表达自己的需要”。
3. 稳定供给心理预期:你不需要靠争斗得到东西,爸爸有“后备库存”,社会是可协商的。
这是典型的家庭小社会中的产权与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
?
四、小姐妹关系中的博弈:你看到的“反目”其实是“试探信任边界”
儿童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小规模人际博弈”的不断试错。
你看到的“反目”“哇哇哭”“互不理睬”,其实背后是:
? 在测试“她会不会站我这边?”
? 在探索“我让步后她会不会欺负我?”
? 在验证“这个世界对我公平吗?”
他们之间的友情,不是完美无裂痕的,也不需要如此。只要大人能在外围提供稳定的规则和引导,她们的关系往往比大人想象得更有弹性、更坚韧。
?
五、从教育哲学看:这是一次从“权威管控”到“制度自治”的过渡
你从“每次问是非”到“设规则统一处理”,实际上是把“情绪驱动”的家庭教育升级为“结构驱动”的自治系统。对应到政治或经济学,就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