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历史 >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 第601章 杨绍骅贩带鱼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第601章 杨绍骅贩带鱼

作者:恭禧发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8 04:43:50

“爷们,有些年头没见啦!你不是去津门了么?怎么又回京城了?”

解放前在启明茶舍见过几回,那时他在茶舍打杂,偶尔会登台表演一下。

这老小子今年应该二十七岁,大器晚成,是个人物,原时空这个节点他应该在津门工作。

杨绍骅顿感受宠若惊,既激动又意外,没想到小师叔竟然认得自己,嘴唇光哆嗦就是说不出话。

刘年氏从条案下的抽屉里找出两包烟,走过来,往茶几上一放:“宝睿,你们聊着,中午别走了,我去做饭。”

“诶!”刘宝睿点头答应一声,抬手搡了下杨绍骅的手臂:“师叔问你话呢。”

杨绍骅愣在原地,垂下的两手轻轻不停捻着棉裤,刘平安看出他比较紧张,向下摆摆手,道:“坐下说话。”

拿起茶几上的华子拆开,给他俩每人散了一支:“宝琳怎么没来。”

刘宝睿坐在实木沙发上,点着烟,轻吸一口,解释道:“前天晚上,我俩在里面演出完,他又接到一个去东北的临时任务,昨个一早就走了。”

接着指了指杨绍骅跟前的一堆年礼:“东西都买好了,只能委托我帮忙捎过来。

东西太多,我一个人骑自行车没法拿,回去的路上,恰巧在积水潭医院附近碰到了绍骅,就让他跟我一块过来了。”

“嗯!”刘平安点点头,看向正在抽烟的杨绍骅继续问道:“爷们儿,什么时候来的京城?”

两口烟下来,他此刻没了刚才的紧张劲,坐在沙发上,未开口先弓背,脖颈往前探半寸,枯瘦的肩头耸起抵住耳根,嗓子眼儿滚出沙哑的蔫声,跟破风箱似的:“初三到的。”

刘平安又问:“去积水潭医院做什么?家里有人病了?”

刘宝睿笑着替他回答道:“他哪是家人病了,是跟着他姐夫在医院附近倒腾卖带鱼呢。”

刘平安又看了杨绍骅一眼,他姐夫是津门人,怎么全跑到京城来了?

刘宝睿或许看到刘平安眼中的疑惑,声音再次响起:“绍骅和他姐夫从津门弄了一批带鱼,趁春节这档口,来京城偷摸挣点嚼谷钱。”

这下就能说通了,津门和京城直线距离不过120公里,加上各种绕路绝对超不过200公里,骑自行车一天一夜就能到。

刘平安点着一支烟,瞅了眼桌上的两根带鱼,不用问,肯定是杨绍骅送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老小子的胆子也真是大,跑到京城来玩投机倒把,关心道:“生意怎么样?”

“赔了。”杨绍骅的脸瞬间垮了下来,一张本来就很丑的脸,更加丑了。

赔钱这种事让他非常难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正嗷嗷待哺呢。

“咳”“咳”刘平安被烟呛了一下,这都能赔?连忙问道:“为什么?”

杨绍骅苦闷一笑,“嗐”一声道:“赶上寸劲儿了,卖了两天就卖出去五斤,听这边的老百姓说,京城今年春节从浙省舟山进了十五万斤带鱼。”

刘平安还真没关注过市面上的事,从港岛回来就直接回了刘家庄,难怪今年四合院几乎家家炸带鱼。

这老小子还真是够倒霉的,带鱼第一次在京城大批量上市就让他给碰到了。

在这之前,京城每年冬天也有带鱼卖,但规模都不是太大。

1957年,浙省带鱼大丰收,京城水产公司为了支援兄弟省市,在春节直接采购15万斤舟山带鱼。

今年全年更是会采购100万斤,为了鼓励老百姓吃带鱼,一月份的《京城日报》3版向市民介绍糖醋带鱼、清蒸带鱼、红烧带鱼等做法。

有关部门也会下发通知,各个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农村的人民公社、大队小队的头头脑脑都出来宣传吃带鱼的好处,说带鱼含碘比较高,能够预防大脖子病....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和早年8分钱一斤都没人买的螃蟹一样,愣是给干成了限购产品。

带鱼价格分好几等,最低档的窄带鱼,和细皮带差不多,0.15元一斤;中等宽度的板儿带,0.25元一斤;极品银白带鱼,最宽且鲜亮,0.38元一斤。

杨绍骅两指夹烟放在唇边猛抽一口,继续说道:“本想着病人需要营养,在医院门口转悠了半天,结果还是没卖出去,然后就碰到了刘师哥。”

看他满脸沮丧的样子,刘平安不禁一阵唏嘘,这老小子本来就没钱,现在更是要了他半条命。

这人特别有意思,一生钻营只为养活这个家,真是应了那句“负重养家一辈子”。

环境造就性格,别人有什么事,你让他出力行,出钱想都不要想,无它,穷怕了呗!

从小就穷,结婚后,孩子生太多...更穷,一直熬到将近六十多岁才算翻身。

不管什么原因,他既然能登自己家的门,并且给老太太磕了头,作为长辈自然要帮衬一把。

不就是带鱼嘛,自己全买了,明后年,说不准还能卖个高价。

如果他能连续三年上门拜年,师承模糊问题也顺手帮他解决掉,名字让老张亲手写进他们的相声家谱里。

至于他个人品德如何,和自己有个毛关系,只要尊重自己就足够了。

他们这一行,明争暗斗是家常便饭,时有龌龊之事发生。

说白了,都是利益闹的。

为什么非得拜师,必须要有师承,还是因为利益。

相声从早年的撂地,到茶舍会馆,在到解放后的收音机,最后到电视机的普及,这块蛋糕是不断演变的,可不管怎么变,最后都被一些人把持着。

比如京津两地,一些有名的茶舍会馆基本都有固定合作者,你一海清去茶馆说相声,就是抢别人的饭碗,挨顿揍都是轻的。

茶馆老板也不会因为一个海清去得罪固定合作者,除非你的相声水平登峰造极。

解放后很多艺人进入编制,加上收音机的普及,相声进一步发展,势头仅次于评书,这让相声演员的名气直接扩展到全国,不再局限于京津两地。

收音机频道时间段就那么多,还不够那些所谓“名门正派”分的呢,怎么可能允许你一个海清上台?

喜欢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请大家收藏:(ixmao)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