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重才能不小,但心眼很小。
薛镇的话无疑让他觉得在元昭义面前丢了脸面,且被文武认为他很无才。
薛镇闻言就算再不善为官之道也能听懂江重在挤兑他,他性格耿直脾气火爆,冷哼一声:
“江相何意?你不善军事文武皆知,本太尉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本太尉身为武将自然会与陛下献策,但既然是献策,自然需要斟酌再三方可。”
江重穷追不舍讥讽道:“那本相就听一听本相所提是如何一个胡乱之言。”
薛镇冷哼一声,呵斥道:
“江相,古蛮、朱蛮两郡重关有四!朱蛮郡有石头关,古蛮郡有两路一水三关,古蛮关、镇西关、古水关!”
“当初这些重关就是为了防范剑州蛮族与西南诸国蛮夷,江右相如此有才,连这个也不知?”
“若分兵,我军自见宁郡由水路入古蛮郡,必经古水关!张卢若由梓潼郡入朱蛮郡,必经石头关!”
“我军与张卢要攻克此两关隘方可,就算攻克此两关,汇合后再从背后入古蛮,还有一关,乃镇西关!”
“宋明义是个知兵之人,既然处心积虑的退守至古蛮,看中的便是此两郡关隘众多,易守难攻,江右相不会觉得宋明义不会重兵守关吧?”
“如此之下,既然分兵要一一攻克三关,不如集中兵力攻克古蛮关!”
薛镇一番话,皆乃事实,让众文武纷纷颔首赞同。
但江重脸色却越来越阴沉,薛镇这番话却是犹如将他当众打脸一般。
天下之人不管是为相亦或是百姓,往往在别人点出自己的问题的第一反应便是不服气,想找回面子,江重就更是如此,他阴沉着脸不忿道:
“就算攻克古蛮关,莫非宋明义便不会退守其他关隘?”
“若要灭宋,最后还不是要一一攻克关隘,如此分兵攻关有何不可?至少尚能分担宋军在古蛮关的兵力!”
薛镇冷笑一声。
“江相这就有些不讲道理了,本太尉只是说江相此策不好,并未说灭宋不需攻克这几关,陛下自然也清楚,否则怎会提出有何加快灭宋的良策!”
“你!”江重满脸怒火,却又哑口无言,他没想到今日这薛镇居然如此能说会道。
“好了!朕这大殿不是集市,薛镇,若有策就直言!”
元昭义一阵头疼,瞪了一眼一直沉默不语的袁弘,仿佛在说为何不出面阻止争吵。
江重不甘的冷哼一声:“那本相就洗耳恭听,太尉有何良策!”
没完了是吧?
元昭义脸一黑,瞪向江重,随后目光紧紧盯着薛镇,仿佛再说,有策就说,没策就闭嘴!
薛镇想了片刻,说道:
“陛下,剑州本就重山叠嶂,西南更是山林密布,朱蛮、古蛮等蛮族众多,处处毒虫瘴雾,还有众关,想要短时间攻灭宋国,臣以为不可取,若真要强攻灭宋,我军也会元气大伤...”
元昭义不耐烦打断,一甩衣袖,“这些朕都知道,不用赘述,说策即可!”
“陛下!臣正要说到臣之策,陛下打断,此非明君所为!”薛镇梗着脖子顶了一句。
“老...”元昭义脸黑如碳,胸膛起伏不定,眼中满是怒火,“老匹夫”三个字刚说一个老字,袁弘见状暗道不好,连忙咳嗽了几声,打断了元昭义。
元昭义看向袁弘,心中之意跃出目光:这就是你力劝朕重新启用的臣子,得罪满朝文武,动辄气朕,你不要给朕一个交代吗!
袁弘仿佛读懂了元昭义眼中的意思,朝元昭义尴尬的笑了笑,咳嗽了几声,“太尉啊!恪守君臣之礼!说策,说策吧!”
元昭义极为不满意的冷哼一声,看向薛镇,目光中满是怒火且带着杀意,朕早晚杀了你这老匹夫!
薛镇没有在乎元昭义的目光,却是看到袁弘的瞪眼后便老老实实的继续说道:“陛下,臣之策,乃是围困!”
“十二万大军所耗费的粮草,以宋明义退守古蛮郡之时运转囤积的粮草,撑不了多久。”
“剑州西南,古蛮、朱蛮两郡之地山林密布,耕种之地极其稀少,后续粮草也无以为继!”
“只要我军围困几个月,宋明义的十二万大军必内乱,甚至古蛮、朱蛮等蛮族必反,届时,我军便可不必损失多少兵力便可彻底灭宋!”
此话一出,众文武纷纷点头,不得不说,薛镇此策乃良策。
就连元昭义也暗自赞同,脸上的怒火也褪去了不少,只是看着薛镇这张脸,元昭义就有火气,冷哼一声道:
“薛太尉不妨告诉朕,要围困多久宋明义方会断粮?朕方才所言,薛太尉莫非听不懂?”
“我穆国东西两线作战压力极大,燕军来势汹汹,迟则生变,朕要的是快速灭宋之策!”
一句话问出,顿时让薛镇涨红了脸,不知如何作答。
袁弘太懂元昭义了,元昭义此话这是在泄愤,太无奈的摇了摇头,正准备开口,江重又说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