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都市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43章 言之尚早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43章 言之尚早

作者:眀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12:59:46

林思离的有点些远,他还没上坡,钎探机四周已经围了一大堆。

不知谁喊了一声“林工来了”,“哗”的一下,人群自动分开了一条道。

水即生拄着拐杖,任新波站在一旁,手里捧着几块灰色的煤渣。

看到林思成,他往前一递:“林工你看!”

林思成点点头,接过了一块。

手感沉重,质地很硬,颜色黑中泛银。表面残留着白色的灰分,且呈现一种特有的金属质光泽。

横截面裂缝密集,且有细密的小孔。但大小不匀,就如不规则的蜂窝。

林思成低下头,看了看地上的钎管:地表两米以下,接近有一米厚,全是这种东西。

说明脚底下有一堆焦炭,也绝非偶然形成,而是批量的当作燃料使用。

顺手丢掉,林思成拍了拍手:“岚炭,因断纹交错,形似山岚而得名。刚入炉的时候,会冒出蓝色火焰,所以又称蓝炭,兰炭……”

“因为古代技术有限,古法干馏不彻底,所以从现代工业学的角度上来说,只能算是半焦……”

任新波眼神微动:“林工,如果用来烧瓷,窑温能达到多少?”

林思成想了想:“一千五六应该是有的,即便不鼓风,也在一千四以上!”

任新波嘴唇嚅动:“一千五六百度的高温,不还是焦炭?”

林思成顿了一下,点了点头:如果对比木柴或是煤,或是放在古代,这自然是焦炭。

一时间,一群人盯着钎管中的炭渣,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刚到这儿,林思成说有洞坑窑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只是一知半解。

包括很内行的那一部分,基本都和任新波一样,以为林思成说的作坊式的小窑。

随后挖出窑汗,林思成画了一张图,众人才明白,他说的洞坑窑是什么窑:马蹄窑与斜坡式龙窑相结合,独创的新窑。

有多新?

省内首次发现,甚至于国内都是首次发现。

对于考古学而言,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填补历史空白,修正历史轨迹。

说实话,这已经够让人震憾了,所以之后水总工提到,说林思成推测这儿有唐代的烧煤型瓷窑,大都半信半疑。

再之后,又说林思成怀疑,这儿很可能有焦煤型窑炉时,一群人觉得更不靠谱。

因为不管是烧煤型瓷窑,还是焦煤型瓷窑,史料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已经到了宋末,包括同时代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这一点。

但话没说完三分钟,离窑炉不到十米远的地方,就钎探到了焦炭堆?

说明在唐代,河津就已能烧出结釉一千四百度的高温瓷。

到这一步,已然不是填补历史空白的问题,而是改写历史。更意味着新的工艺,新的科技。

光是一个“唐代焦炭”,就足够将河津窑,将发现河津窑的林思成写进教科书。

以后但凡提到唐瓷、高温瓷、古代冶炼,就离不开这个地方,离不开发现这个地方的这个名字……

顿然,有人又想起刚下车,林思成在松木里看了看,又上山转了转,然后抬手一指:哪儿是庙、哪儿是池、哪儿是窑。

以及,他对于烧煤型瓷窑、焦煤型瓷窑的判断。

说实话,这已经不是快不快,准不准的问题,而是超出了常人的认知。

想想之前:二十出头的荣誉顾问,特邀专家,特聘工程师……这他妈得有多优秀?

再看看现在:值,真他妈值,千值万值。

哪怕最后没有复原什么卵白瓷,光是这座窑,就不枉市领导那么重视,专程带团去西京谈判了一场……

一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林思成依旧波澜不起,按步就班。

“黄教授,取样吧,先过一下仪器……”林思成交待着,又笑了一下,“都先别高兴太早,万一不是唐代的,而是宋,更或是金代、元代呢?”

那也够了。

哪怕是元代,也比最早发现的“明代成化用焦炭烧斗彩瓷”早了两百年,足以称得上改写历史。

何况在场的都不算外行,至少知道什么是叠压型遗迹:城上建城,坟上建坟,即上下覆盖,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如果是窑址,那就是老窑上面建新窑。

再看钎管中的土层:新窑炭堆的最底部,与旧窑顶的红砖层足有一米,而且全部为生土层。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这种叠压关系并非人为因素导致,而是来源于自然力量。十有**是山洪、泥石流之类的灾害毁了旧窑,灾后又在旧址上建的新窑。

换种说法,新窑旧窑之间相差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十年,很可能只隔着一两年,说不定连窑工和师傅,都是同一批人。

所以,如果是旧窑是唐代,新窑也只可是唐代……

林思成又要了纸和笔,重新画了一张图:“初步推断,两种地层间隔年代不是很长。但间隔层很厚,说明只是覆盖,而非破坏,尽量以非侵入式勘探……”

“与旧窑对比,新窑方位偏移很大,水平错差至少在五十米以上。但设施布局相差不大,依旧是临坡型洞坑式窑炉……重点勘察炼焦炉及配套设备,其次,不排除窑炉构造为双火膛,及配备鼓风设备……”

林思成边画边讲,田杰拿着本子,一字不落的记到了上面。

大致交待完,一群人又下了坡。

既然找到了燃料堆,找到核心的窑炉位置和配套设施是迟早的事情,没必要亲力亲为。

他陪着水即生回到了车边。

一旁就有树荫,谈武给林思成搬了把折叠椅:“林老师,要不要汇报?”

“等一下吧,最多半天,黄教授这边就能做出焦炭和输助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出意外,天黑之前,田所和高队基本能勘察出这两层遗址的大址范围。所以,明天早上再汇报也不急……”

林思成笑了笑:“不然万一放了空炮,领导该有多难受?”

也对。

水即生上了岁数,不耐坐,聊了一会,说是先回市里(河津)。包括随行的人员,其中有一大半都不参与勘察,只是跟着考察一下,也会回市里。

林思成亲自把他送上车,不多时,路边的车队少了大半。

任新波看着后视镜:林思成挥了挥手,又坐了回去。

怕扬起灰土,车走的很慢,大小十余辆,在乡道上排成长龙。

稍一顿,他目露思索:“老师,咱们是不是忘了什么?”

水即生“哈”的一声:任新波啊任新波,你才想起来?

“你是不是忘了,今天为什么会来这么多人?”

“这个没忘:实地转一转,准备明天开工!”

任新波回了一句,猛的怔住:咦……对啊,明天才开工?

是不是黄道吉日不知道,反正是林思成和老师一块定的日子,定的是明天。

局领导很重视,专门交待过,该准备的一应俱全:鸡、牛、猪头,香、纸、案……包括各院各单位,跟着来了几十号。

但刚一来,林思成上山转了一圈,然后说松木里有座庙,考古队就动工了。

之后又是瓷土堆,又是淘洗池,又是洞坑窑,又是焦炭堆……任新波被震的七荤八素,早把这一茬给忘了。

所以,林思成活都干了这么多,哪还需要等到明天再开工?

他愣了好一会:“老师,那这工还开不开了?”

“还开什么开?”水即生叹了一口气,“小林压根就不信这个!”

任新波怔了一下,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他感慨的不是林思成信不信这个,而是就半天的功夫?

明天才开工,林思成今天就把活干了快一半……

任新波有些狐疑:“但感觉,他兴致不是很高?”

“得有多高才算高?”水即生看了他一眼,“像你一样,喜形于色,欣喜若狂?”

不然呢?

国内首次发现,填补空白,改写历史,搞不好就能上教科书,换谁不激动?

但林思成别说激动,脸色都没变一下?

任新波嗫动嘴唇,刚想说什么,又闭上了嘴:与他半天找到了两层遗址相比,这算个毛?

包括到现在,他都没想明白,林思成是怎么判断的,又凭借的是哪些依据……

也不止任新波想不明白,还包括田杰、高章义、商妍、赵修能,以及王齐志,何志刚。

食堂安排在村小学,谈武联系市(县)宾馆,临时送的快餐。不可谓不丰盛,但都没什么胃口。

唯有林思成,不疾不徐,细嚼慢咽。

“其实并不难判断,包括窑神庙、窑厂布局、窑炉走向,以及烧煤,焦炭,等等等等……”

“要说依据,那就更多了,包括山势、河道、地形、方位、瓷土成份、矿藏分布……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水总工的那只碗,以及那些瓷片……”

他们也知道,林思成依据的肯定是这些因素,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具体因素的因体作用,具体怎么体现,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印证关系。

“说起来有些复杂,我说简单一点……”刨完最后一口饭,林思成放下碗,又接过方进递来的茶杯:“就比如数学公式,做的题多了,自然就会套了……”

几个人愣了一下。

明白了:读书万遍,其意自见。

就好比一群学渣和一个学霸,他们读的书没林思成的多,林思成说的再多,也没办法理解。

问题是,平时也没见林思成怎么读书啊?

“但焦炭呢?”王齐志想了一下,“这个没有任何依据,甚至没有任何记载和发现,你是怎么判断的?”

林思成顿了一下:其实依据还是有的,也有发现,但不是现在发现的,而是还得过好多年。

2023年,禹州下白峪钧窑遗址群第三次发掘,出土唐代陈设类官窑器,黑、白、青、彩釉均有出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只花釉瓷的玉壶春瓶:

此次发现,不但将这种器形的发源年代从宋代推到了唐朝,更是改写了钧窑的发源地:之前为禹州市中心的八封洞,此次发现则证实,在西南约四十公里的神垕镇下白峪。

更是将钧窑烧制彩色窑变瓷的历史从北宋初,提前到了唐代开元年间,整整提前了两百年。

除了这只玉壶春瓶,当时遗址中还发掘出孔雀石釉料遗迹,同步证明唐代中期,钧窑就已经具备烧制高温窑变瓷的工艺和技术。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海棠红的釉色,需要在1350度到1380度的还原气氛下,使孔雀石中的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再合成氧化亚铜,否则红色无法呈现。

但是,以唐代柴窑的技术,窑温达到一千两百度都难,遑论接近一千四?

直到第二年,也就2024年,窑址附近再次发掘出土法炼焦炉遗址,才有了猜测:很有可能在唐代时,钧窑就掌握了炼焦技术,并用于烧瓷。

但因为那一块儿是钧窑遗址群,大窑小窑几十座,从唐到明哪一朝的都有。又因为地层破坏的很严重,无法证实炼焦炉是唐是宋,是元是明,所以一直没有定论,

当时,林思成还去看过,他倾向于北宋,更或是唐。

至于之后是怎么定论的,他已经不知道了,但不妨碍他以此做为依据:

既然唐代开元时期的钧窑有可能炼出焦炭,再烧出一千三百八十度的铜红釉,为什么同时期或是更晚一些,离钧窑不过三百公里的河津烧不出一千四百度的白釉瓷?

反正只是猜,只是推测,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包括当时和水即生探讨,他也只是随口一说,就连林思成自己也没抱多大希望。

不料一猜就准?

干了两辈子,林思成太清楚,如果那堆焦炭确实是唐代的,意味着什么:工业革新、技术革新、燃料革新。

甚至于有可能达到“探源中华文明工业基因,改写全球技术史”的高度:炼焦历史早于欧洲约1000年,凸显中国古代工业技术的前沿地位。

与之相比,省内国内首次发现,填补历史空白等等,都如小儿科。

当然,只是可能。所谓孤证不立,孤据不考,光靠这一处遗址远远不够,至少还得发掘两到三处同时期遗址,相互论证。

但绝对不至于像任新波说的,兴致不高。

只是他性子比较稳,脸上看不出来罢了。像商妍、田杰、高章义,乃至已经回了市了做化验的黄智峰,早已兴奋的不知所措,连饭送到嘴里是什么味都尝不出来了。

想像一下:光是这一处窑址,能写多少论文,能发多少期刊?

何志刚点了一根烟:“既然不开工,我下午就回去了,局里这边好办,都是之前谈好的,最多发一份通报。但学校这边,你准备怎么汇报?”

“学校这边也是谈好的,肯定还是按照约定来。”林思成笑了笑:“况且这边聘书照颁,工资照发,半点折扣都没打。不能突然发现好处,就反悔变卦!”

稍一顿,何志刚点点头:“对!”

谈武坐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当没听到一样。

但他心知肚名:何局长和林思成说的是有关遗址的发掘报告,以及后续的论文和期刊发表。

其它都不提,就说一点:唐代炼焦,这四个字只要一见报,全国都得震三震。包括历史、考古、陶瓷、工业、文化等等等等学术界,以及中管部门。

别说彻底证实,只要能研究出点成果,相关的期刊想怎么发怎么发,而且绝对是最核心,最权威的那一种。

都不需要多,至多两三篇,升一级职称绰绰有余: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

而西大作为全国考古学排名第二的顶尖学府,简直是天赐良机。说不定,就会有人动脑筋。

认识这么久,何志刚当然清楚林思成的性格。虽然说这些还早,说不好发掘就得以“年”计,但所谓未雨绸缪,于情于理,他都得提醒一下林思成。

转念间,他又看了看王齐志,王齐志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就如之前他给林思成保证的:你只管搞学术,搞研究,剩下的,全交给老师。

别说校长和耿院肯定不会动这样的心思,哪怕动了,他也保证第一时间顶回去。

话再说回来:林思成,他这个老师,商妍,方进,以及中心的李贞、实验室的朱开平、冯琳等等等等,这些是不是都是学校的人?

不用多,每人发个一两篇,是不是都算西大的?

T类(特种)和A类(权威核心)让林思成发,剩下的B类、C类和普刊,肯定要给当地协助部门分一部分。然后还要加上田杰、高章义、几个考古分队长,以及黄智峰,两个实验组长。

这又是多少人?

哪里能轮得着临时插队的?

转着念头,他给何志刚递了一个放心的眼神。

两人对着眼神,商妍后知后觉:“那当地部门呢?”

“说是那么说,但不好真的吃独食,分肯定是要分一部分的!”

林思成笑了笑,“当然,说这些还太早,万一是元代炼的焦,那提都不用提!”

几个人齐齐的摇头:两个文化层的土层构造那么相似,怎么可能跑到元代?

至不济,也是宋……

正思忖间,电话“嗡嗡”的一震,林思成顺手接通,里面传出黄智峰的声音:

“林老师,焦炭的断代结果出来了……”

(本章完)

(sbqduo/biquge/166_166204/c467930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