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19章 ,元首,您身边有奸臣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了大同军3万战士半个多月的努力,被淹没州县的洪水也被排了出去,修出了一个能容纳十几万人的营房,灾民们都住进了帐篷当中,充足的后勤物资,让灾民可以喝到干净的开水,吃到煮熟的红薯粥。

但排干了洪水却是救灾的第一步,这个时代的农户基本都是稻草房,有泥土房,木头房的都算是生活的比较富裕的了,但这种房子面对黄河爆发的洪水,根本扛不住。

只有县城的房子稍微好一点,那种砖石,木头做的有城墙庇护,最多把淤泥清理出来一就可以做,但这个时代九成都是农户,也就是说大同社要帮助这近百万的百姓,重新修筑房屋。

而且修筑房屋甚至都不能算是紧迫,大同社调运过来帐篷,同时当地的农户搭重新搭窝,这样也能勉强居住,关键是现在已经7月份,当地除了种红薯,土豆之外,其他的作物已经没时间生长了。

但偏偏农户现在还不能抢种,因为这次的黄河大水,让当地大部分低洼土地都泡成烂泥地。

“这里的挖水渠最起码得五尺深,每隔个百步要再挖一条。这样才能把田地两侧的水引出来,不要看着上面好像干了,其实下面全是水,不把水给排干种子下去全得泡烂了。”一个老者满脸愁苦道。

他是当地的老农,人家都叫他老赵头,是种了几十年地几十年的老把式了。这次他发大水,幸运的抱住了一棵树,最后被救了下来,徐晨要重新抢种这片土地,就召集了四周经验丰富的几十个老农组成一个顾问团,为灾后重新耕作提供意见。

徐晨皱眉头道:“百步就要挖一条水渠,距离大一点不行嘛?”

五尺大概就有1m多的深度,排水沟宽也就三四十厘米,如果只挖一条沟渠,这个工程量并不算大,但是如果每隔百步挖一条这样的沟渠,那工程量就大的惊人,尤其是这种烂泥地,一铲子下去就是充满水分的淤泥,比挖一般的土都要累好几倍。“

徐晨这些年挖沟渠也算是经验丰富了,这样一条沟长度几里到几十里不等,可以通过干渠,支渠,毛渠等方式减少工程量,但估计一片十几万亩左右的农田,要挖六十里长度的这样的沟渠,四周府县被淹的田地大概有五六百万亩,哪怕只有一半要挖这样的沟渠,那也要挖整整几百上千里,其实几百上千里这样的小沟渠也算不上太重大的任务,1日8小时,3万人,10天半个月也能挖出来,关键他们缺时间。

另一个吴姓老者摇头道:“间距不能太大,要不然水就排不干,水不排干总之就不能种种子。”

“即便排干了水,田地还要重新翻一遍,现在哪里还有时间?

地都压到泥沙下面去了,做的有这估计有五六寸厚,这要把地翻出来,还不知道要花多大的精力。”另一个老者甚至有点绝望了,哪怕把秋收季节压到10月中旬,他们也最多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么点时间要重新挖沟渠,要翻耕土地,还要种植粮食,这点时间能种什么粮食,也就够收点蔬菜了。

陈子龙无奈道:“黄河水含有泥沙,在河套能让庄稼增产,却没想到在中原却因为泥沙含量大,反而会影响庄稼生长。”

一般的土地发洪水,只要水排的快的话,其实大部分的庄家都是能救的活的,但黄河这边却是例外。黄河以“一碗水,半碗沙”著称,泥沙含量极高。洪水退去后,会在原本的农田上覆盖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泥沙沉积物,这直接就把庄稼堵死在淤泥当中。

关键是洪水退却之后,太阳一出来蒸发了天地当中的土地,又会让土地板结和盐碱化,说句实在话,陈子龙都没有想到黄河洪水后的治理会如此复杂。

徐晨坚定道:“事在人为,3万战士日夜奋战,应该可以在五日内把田地当中的水排干,这片土地暂时不分,所有人都以小队,中队,大队的形式来耕作,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一点,把种子播下去就好了,种土豆,红薯三个月时间虽然短一点,但勉强能填饱肚子。”

现在小麦,高粱,粟米都种不了,只能种土豆跟红薯了。

而后徐晨召集当地的大同社员和抗旱会员和大同军军官,和他们说了这次任务和难度。

而后道:“想要让这片土地再种上庄稼,我们必须抢时间,一分一秒都对我们极其珍贵,我们要在5日内把这套排水系统挖出来。

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这片田地上,什么时候沟渠挖好,我再离开。我要求社员,军官必须要起带头作用,现在是中原百姓考验我们的时刻了,我们必须接受并完成这个考验。”

“保证完成考验!”上千人士气高涨道,任务虽然艰巨,但有徐晨领头,大家就觉得可以完成。

而后十几万人分成10人的小组,百人的小队,千人的中队,万人的大队。第二师第三师的战士负责在这片土地上挖沟渠网络。

而百姓组成的大队,每个大队负责开垦一块土地,大队下的中队又负责其中十分之一的田地,小队再具体到小组个人,每个人都定下了任务量,需要拼尽全力做到傍晚才能完成。但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为抢种粮食奋战。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5日。

河南行省孟津的第一农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此前肆虐的洪水虽已退去,却留下了满目疮痍。浑浊的泥水在低洼处汇聚成一个个小水洼,阳光洒在上面,反射出刺眼的光。泥泞的道路上,脚印和车轮印交错纵横。

各地的灾民如归巢的候鸟,陆续回到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黄茫茫的一片,让他们不知所措,地没了,家没了,什么都没了。但很快大同社就将这些灾民迅速组织起来。

由于时间紧迫,已来不及进行细致的分地工作,徐晨便以大约一万人组建起一个农场。如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百个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就在这时,一群特殊的人出现在了农场的边缘。上百个读书人,他们身着长衫,原本整洁的衣衫如今沾满了灰尘,脸上写满了疲惫。

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朝着农场深处走来。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十几条大大小小的沟渠,这些沟渠就像大地的脉络,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排水系统。沟渠里,涓涓细流潺潺流淌,这些水流汇聚到主干渠道,最终汇入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之中。

在排干了水的农田里,无数的农户正忙碌着。青壮们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肌肉,他们喊着嘹亮的号子,奋力拉着犁。那犁铧在泥土中翻起层层黄土,老人们和妇女们跟在后面地扶着犁。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麻雀,跟在队伍后面,将一株株红薯苗轻轻地插入泥土中,然后用小手仔细地盖上土,再从旁边的水桶里舀起一勺水,轻轻地浇在苗上。

这些读书人对眼前的场景并不陌生。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在这样的规模宏大的会战中,很有可能遇到社长徐晨。对于他们来说,当着社长的面陈述自己的冤屈,已经成为了他们唯一翻身的机会。

很快,在士兵的带领下,他们见到了正在拿铲子挖沟渠的徐晨。徐晨穿着一件朴素的粗布短衣,戴着一顶宽阔的草帽,脸上满是汗水,头发也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上。他手中的铲子有节奏地挥舞着,将一铲铲泥土挖起,堆放在一旁藤筐当中,横框装满了泥土,由独轮车推着离开。

看到徐晨,戴着眼镜的杜飞再也忍不住了,当即涕泗横流。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徐晨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哭诉道:“社长,您身边有奸臣啊!我上书建议社里谨慎对待孔家,那都是为了我们大同社好啊!孔家是天下的文宗,我们这样对待圣人的子弟,必然会引起江南读书人的惶恐和愤怒,这对我们大同社下一步攻占江南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啊!结果张大却说我忘记了大同理想,还免了我的职务,您可要为我做主啊!”

其他的社员看到杜飞开了头,也都激动起来,纷纷围了上来。一个社员涨红了脸,大声说道:“社长,张大这是在蓄意报复啊!您说过言者无罪,我们不过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怎么就要受到处罚了呢?”另一个社员则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远处,骂道:“张大就是新的魏忠贤,社长,您可不要被他蒙蔽了啊!”

徐晨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来,微笑着看着大家,温和地说道:“不要急,一个个来。”然后,他把目光转向杜飞,打趣道:“这么多年还是没变,还是那么喜欢哭。”

当初杜飞从重民社跑到大同社时,还是一个青涩的青年。他出生在米脂的一个自耕农家庭,父亲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却有着远大的志向,一心要为家族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杜飞也的确有点读书天赋,在 20岁那年考上了秀才。然而,举人之路却被关中的各大家族牢牢把持着。那些大家族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广泛的人脉,垄断了科举资源。像杜飞这种小门小户出身的人,除非是天赋异禀的神童,否则秀才就是他科举之路的极限。

为了考秀才,杜飞耗尽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父母也因为常年劳累,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人世。杜飞的科举之路至此中断。

而到了明末,秀才这一功名已经泛滥成灾。在米脂这样的穷县,连秀才的禄米都难以保障。秀才的身份,只给了他一身长衫,却无法让他填饱肚子。

他只能靠给人代写书信、画画来勉强维持生计,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这也是他第一批转投大同社的原因。重民社虽然相对轻松,但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而大同社不仅包吃包住,每月还有一两银子的俸禄。

杜飞投靠大同社后,就和徐晨一起挖沟渠,当时杜飞还是第一次做这样的重体力活,他那个小身板第一天就累哭了。但当时他已经没后路了,为了能吃饱饭,为了那一两银子的俸禄,杜飞咬牙坚持,通过了大同社三个月的重体力活考核,成为了大同社的一员。

杜飞听了徐晨的话,心中的紧张稍微缓解了一些。其他社员也松了一口气,从社长的语气中,他们听出社长似乎并不是真想罢免他们。

徐晨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站起身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在曲阜的所作所为,你们都清楚。饶了他们一家,曲阜那些无辜的冤魂如何能瞑目?我们是为了什么?哪怕是圣人的子弟,也不能仗着身份欺负人。你们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哪有一点圣人的仁义之心?孔夫子如果活着,只怕也会气的教训他们一顿。”

说到这里,徐晨加重了语气,严肃地说道:“我让张大派遣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让你们和农户一起劳作,一起生活,相互学习。不要以为你们读了十几年的书,就自认为有学问。那只是纸上的学问,是写书先贤的学问。如果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学问,那你们就只是一群会走路的书架。”

徐晨说着,指着四周正在劳作的农户,继续说道:“他们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他们耕地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是他们的学问。”

说完之后,徐晨大声喊道:“高磊。”

“在!”高磊从人群中快步走了出来,立正站好,大声回应道。

“领他们去拿铁锹挖沟渠。”徐晨下达了命令。

“遵命,各位跟我走吧。”高磊转身,看着杜飞等人说道。

杜飞等人虽然满脸苦涩,但也不敢违抗命令。他们偷偷地看了看正在挥汗如雨挖沟渠的社长,心中明白,这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如果他们还不接受,真的只有退社这一条路可走了。

但他们在大同社奋斗了好几年,才取得了现在的地位,退社是他们万万不想的。于是,他们默默地跟着高磊,朝着存放铁锹的地方走去。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6_176956/c4679299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