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50章 ,草原上的动荡与破坞堡的神器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0日。

凛冽的寒风席卷着河套草原,枯黄的牧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悲凉。察哈尔部的营帐错落分布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却少了往昔的热闹与生机。

陕北的干旱如同一场无情的灾难,蔓延到了这片草原。除了黄河沿线和有水源的草场,河套其他地区的草场减产剧烈。原本肥美的牧草变得稀疏矮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牲口过冬的需求。

部落里到处都是牧民们焦虑的身影,看着瘦弱的牲口,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为了减少损失,大量的牲口不得不被屠宰,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与草原上压抑的氛围交织在一起。

今年对于察哈尔部来说,可谓是天灾**不断。二月的时候,女真人皇太极趁着林丹汗西征的时机,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他命令多尔衮、多铎为先锋,率领着精锐之师如鬼魅般迅速扑向多罗特部。

毫无防备的多罗特部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中瞬间陷入混乱,部落中的男女老少四处奔逃,哭喊声、惨叫声响彻云霄。最终,这场突袭以女真人的胜利告终,他们俘虏了 11000余人,这极大地削弱了察哈尔部的力量。

大漠的局势悄然发生着变化,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眼见女真人强盛,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选择彻底归顺金人。曾经在大漠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却背道而驰,这让察哈尔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9月,西征归来的林丹汗得知了皇太极做的事情,愤怒无比。他决心要向皇太极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大漠之主。

于是,他广发召集令,集结了 8万蒙古铁骑。他要亲自告诉皇太极,谁才是真正的大漠之主。

得知大漠上的情况,皇太极也率领着四万满蒙联军严阵以待。一场决定大漠霸权的会战即将拉开帷幕。

为了确保胜利,林丹汗精心谋划,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前往大明,向明朝廷表明合作之意,他在大漠与皇太极会战,明军则在辽东直捣皇太极的老窝,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崇祯皇帝也答应了他,会在大漠会战之时,发动对辽东的反击。

在林丹汗看来,8万对 4万,又有大明这个盟友相助,这场战争的胜利似乎已经十拿九稳。

然而,现实却给了林丹汗沉重的一击。此时的明军早已今非昔比,长期的**和内耗使得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丧失了野战的能力。面对林丹汗的请求,明朝廷虽答应出兵相助,但实际上却畏缩不前,根本不敢进攻辽东。只有大同镇调动了少量的人马,象征性地做了一些部署,但这点兵力对于整个战局来说,实在是无关紧要,犹如杯水车薪。

最重要的是,林丹汗本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令人大失所望。原本信心满满的 8万蒙古铁骑,在与皇太极的 4万满蒙联军交锋时,却显得不堪一击。战场上,林丹汗的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军队的阵型混乱,士气低落。而皇太极的军队则配合默契,战术灵活,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无情地撕开了蒙古军的防线。

最终,这场会战以林丹汗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战败之后,林丹汗深知无力再战,无奈之下,只能率领残部被迫西退。皇太极原本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察哈尔部,但由于科尔沁部未按计划会师,以及明军在辽东的一些施压行动,使得他不得不中止追击。

尽管如此,察哈尔部在遭遇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之后,元气大伤,曾经强盛一时的草原势力彻底衰落下来了。

在察哈尔部的营帐中,领额璘臣此时正焦头烂额。两场败仗让他损失了 5万多部众,部落的实力锐减。看着部落中日益减少的人口和疲惫不堪的战士,他心急如焚。

不仅如此,过冬的草料因为天灾和战争的影响,根本没有准备充足。如果没有外界的援助,这个冬天对于察哈尔部来说,将是一场生死考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就在额璘臣为部落的未来忧心忡忡之时,榆林卫的尤世辛带着一行人来到了察哈尔部的营帐前。

他见到额璘臣说道:“额璘臣头领,看在我们明蒙两国多年来是盟友的份上,请您帮我们进攻大同贼寇。如今大同贼寇猖獗,严重威胁到了我们榆林卫的安全。若您能出手相助,我们榆林卫愿意出 10万两白银酬谢!”

额璘臣坐在营帐中的椅子上,听到尤世辛的话后,微微皱起了眉头。自己的部落如今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有心思去管汉人的事情。

但当他听到“1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时,眼睛不禁亮了一下。10万两白银对于如今的察哈尔部来说,无疑是一笔救命的巨款。要知道,以往大明给林丹汗的资助也不过 20万两白银,这笔钱如果能拿到手,不仅可以购买足够让部落过冬的物资,还能安抚人心,恢复一些部落的元气。

想到这里,额璘臣沉思片刻开口道:“你们榆林卫要先付钱,我才会出兵。我也有我的难处,部落如今损失惨重,战士们也需要物资补充,如果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银子,我实在无法贸然出兵啊。”

尤世辛一听,心中也犯起了嘀咕。他也不相信额璘臣,毕竟草原部落与汉人之间的信任本就脆弱。他担心自己付了钱,额璘臣却不出兵,或者出兵后不尽全力。

于是,他略微思索后说道:“某可以先付 5万两的定金,只要大同贼寇退了,我们榆林卫必定再付余下的 5万两。”

额璘臣听后,心中权衡了一番答应下来。他不怕榆林卫欺骗他,以前他们拼尽全力都难以杀到长城对面,如今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只要进了长城,不管榆林卫给不给剩下的 5万两,自己都有办法拿。想到这里,他一拍桌子,大声说道:“中!”

说罢,额璘臣当即站起身来,走出营帐,派遣自己的亲卫,召集散落在整个河套地的部落勇士。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3日,

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归德堡的秦直道上。这条上千年前便已存在的古老道路,宛如一条沉默的巨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此时正承载着一支庞大运输队的前行。

运输队的阵容颇为壮观,辎重马车、牛车一辆接着一辆,其间还夹杂着数不清的独轮车。这些车辆仿佛是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上面满满当当地装载着各类军事物资。

粮食麻袋堆积如山,刀枪剑戟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崭新的铠甲整齐码放,还有那一支支火枪,散发着金属特有的质感。即便是看似简陋的独轮车,也被高高堆起的物资压得嘎吱作响。

此时虽已过 10月,但米脂地区近半年来滴雨未降,太阳高悬,中午也有一丝闷热。辎重队伍中的民夫们艰难前行,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顺着脸颊、脖颈流淌,在身上留下一道道深色的汗渍。

推着一辆独轮车的李自成,一样是累的汗流满面。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的踪迹,仿佛被大火烧过一般干净。他忍不住骂了一句:“这日头,现在还不下雨,是想把俺们逼死。”声音中满是疲惫与烦躁。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个驿站上。那驿站在太阳下显得格外醒目,宛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李自成心中一喜,大声喊道:“到了驿站,大家休息半个时辰,天气冷下来了,擦干汗,注意把衣服穿好,不要着凉了。”

“遵命!”民夫们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命令下达后,民夫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将牛车、马车拉向驿站,动作虽略显匆忙,但秩序井然。进入驿站后,大家各司其职。有人迅速拿出木盘,从驿站的水槽中打来干净的水,小心翼翼地端到自家牛马跟前。一些家境较为富裕的人家,还会从怀中掏出一小包粗盐,轻轻撒在木盘中,让牛马们能补充一些盐分,更好地应对这繁重的劳役。

驿站的工作人员也热情地出来帮忙。他们穿梭在车辆和牲畜之间,指挥着民夫们将马车、牛车停放整齐,同时还忙着给民夫们准备清水和毛巾。这些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动作麻利,将驿站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流民问题的影响,大同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未曾停歇。而秦直道作为整个大同社最为重要的商道之一,更是得到了重点修缮和扩充。

如今的秦直道,路面宽阔平坦,两旁还种上了一些耐旱的树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些许荫凉。每隔十里,就设有一个小驿站,这些驿站经过改造后,功能齐全,不仅能为上千人提供短暂的补给和休息,还配备了各种生活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往来的商旅和运输队伍。

与明朝一贯喜欢抓壮丁服徭役的做法不同,大同社采用的是雇佣制度。

参与运输的民夫们每日不仅能获得一升五的口粮,还能拿到 10文工钱。在这个旱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的时期,这样的待遇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延安府的百姓来说,现在正值农闲,家中又遭遇旱灾,粮食歉收,每日只能吃两餐稀粥,为了节省体力,减少活动,只能在艰难中苦苦煎熬。

而加入运输队伍,不仅意味着能够吃饱饭,还能赚取一些钱财补贴家用。即便是独轮车、牛车,也能有一份收入,因此民间百姓自然都乐意当民夫。

甚至由于报名人数过多,不少乡村为了争夺这些名额差点大打出手。为了公平分配,大同都督府不得不出台规定,将 50岁以上和 18岁以下的青壮排除在外,余下的人通过抽签决定入选资格。

此次榆林之战,大同都督府征招了 3万辆独轮车、5000辆马车和牛车,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护卫队的后勤压力。虽然租赁这些车辆的费用不菲,但与战争所需的庞大开销相比,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过一边给自家的战马喂水,一边摇头叹息道:“真作孽,以前人都没有食盐吃,现在却给牲口吃。”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尽管嘴上这么说,但他在打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放了一些粗盐进去,毕竟他也心疼自家辛苦劳作的马。

北方地区本就拥有众多盐池,徐晨占据延安府之后,积极引进新技术挖掘盐矿。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食盐的价格在延安府范围内迅速下降,如今已经降至每斤十五文钱左右。这一变化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购买食盐,改善了生活质量。

李自成听到李过的话,笑着回应道:“这些牲口这么辛苦,吃点盐怎么了?这才是正常的世道。逼得百姓吃不起盐,那才是有问题。”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认可和满足。

李自成很快便融入了大同社这个团体。大同社的理念与他的三观高度契合。在这里人们讲道理,只要努力做事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像他这样在大明王朝吃了几十年亏的老实人,来到大同社后,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如鱼得水,因此他对这个团体充满了认同感。

李过抬头看向北方,眼中满是期待,说道:“不知道刘大哥怎么样了,立没立下军功?”

他口中的刘大哥,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宗敏。刘宗敏原本跟着李自成讨生活,李自成投靠大同社后,便将这个孔武有力的小弟推荐到了军官速成班。

刘宗敏在军官速成班刻苦学习了半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正式成为了护卫队,第二旅的军官,担任排长,管理着 50多个人。之后他便跟随徐晨北征榆林城。

李自成自信地笑道:“他是我们兄弟当中最能打的,肯定会立下战功。榆林卫所有军户都反了,他只怕现在已经是连长了,说不定都成为了营长。”

李过听后,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说道:“叔,早知道护卫队升官这么快,俺也去考那军官速成班了。”

李自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道:“那是拿命拼的,你武艺不如他,上了战场危险更大。留在后方做事情,都督是个实在人,只要你用心做,在哪里都可以升官。”他知战场的残酷,不希望李过贸然涉险。

李过听了李自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俺知道了。”

随后,李自成大声喊道:“休息结束了,大家继续前进。”声音在驿站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力量。

随着李自成的声音响起,民夫们纷纷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车辆和物资。他们牵着牛马,推着独轮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踏上了前往榆林城的道路。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5日。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运输军事物资的队伍,在蜿蜒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终于踏入了护卫队大营。

李自成本打算卸完物资后便就此返程,就在这时,高小四快步走上前来,叫住他说道:“都督要见你。”

李自成微微一愣,随即恭敬地回应:“遵命。”

而后,高小四在前面带路,李自成默默地跟在后面,走进了中军大帐。中军大帐十分宽敞,帐内烛火通明。一进入大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沙盘,上面细致地呈现着榆林城周边的山川河流模型。在榆林城的东、北、南三个方向,清晰地标注着三座营地,如同三把铁锁,死死地扼守住这座城池。

此时,大帐内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参军们正围绕着沙盘热烈地讨论着,各抒己见,不断地出谋划策。他们时而指着沙盘上的某个位置,时而比划着行军路线,神情专注而严肃。另一些参谋者则在一旁迅速地把这些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笔尖在纸张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高小四提高音量,说道:“都督,转运大使带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徐晨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李自成身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答道:“下官李自成!”

“李自成?”徐晨微微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不过想想张献忠如今都已成为自己的参谋,再多一个李自成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况且米脂本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虽然李自成在后世因最终失败,名声不算太好,但他曾仔细研读过一些关于李自成的资料,对李自成是有好感的。

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李自成原本是个老实人,被崇祯帝裁员后,并没有立刻选择造反,而是仍渴望继续留在体制内当兵。然而明朝当时的腐朽环境,根本容不下一个一心想要安稳生活的人,最终他才无奈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最让徐晨对李自成产生好感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他宁可拷打那些贪婪的贵族官员,也坚决不想给百姓增加赋税。虽然李自成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但这份初心和对百姓的关怀,让徐晨觉得他是一个被时代逼迫而奋起反抗的可怜人。

回过神来的徐晨,继续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物资?”

这场大战,徐晨原本只带了两个旅的兵力,武器方面也准备了一些备份,有 3万条火枪和相应数量的铠甲。但如今突然增加了 10万兵力,无论是原本储备的粮草,还是武器铠甲,都明显有些不足。所以此刻,徐晨极为关心后勤物资的具体情况。

李自成再次行礼,有条不紊地汇报:“回都督,我此次带来了 8000石小麦,土豆、红薯、玉米共计 2000石。长枪5000杆,火枪带来了 2000条,铁甲则有 3000套,皮甲3000套。”

徐晨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辛苦你了,李转运。这一路奔波不易,回去好好休息吧,后面的物资运输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多劳烦你了。”

“遵命!”李自成再次行礼后,转身离开了中军大帐。

出了营地之后,他的侄子立刻围了上来,一脸好奇地问道:“叔叔,你见到都督了?”

“自然是见到了。”李自成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侄子又迫不及待地追问:“都督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自成微微仰头,思索了片刻,缓缓说道:“都督说话和气,待人有理,从言行举止间能看出,他是一个仁义之人。”

延安府,肤施城。

征召军户虽然让大同社兵力大增,但后勤的压力也增加了好几倍,徐晨将自己这边的情况详细写成书信,快马加鞭送往后方给刘永。信中明确告知,让刘永按照 12万人的标准运输武器粮草。

此时,远在延安府的刘永收到消息,着实有些无可奈何。

前几次大战,大同社可谓是战果丰硕,每次都收获满满,这让大家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此次也会顺风顺水。然而谁也没料到,一下子多了 10万大军和几十万难民,这突如其来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让刘永深感棘手。

好在大同社的粮仓储备还算充足,还有 350万石粮食,勉强能够支撑当前的局面。

刘永回想起当初大同社推行强制均田的举措,心中不禁感慨都督有远见。延安府原本登记的田籍仅有 100万亩,可经过细致的清田工作后,清理出了 320万亩土地,这两年他们也开垦出15万亩土地。

加上大同社果断地将士绅阶级的势力一脚踢开。如此一来,这 335万亩土地所征收上来的粮食,夏秋两季直接就达到了 156万石

半年前,大同社制定了完善了余粮购买制度,在从农户手中购买了86万石粮食,又积极从各地购买粮食32万石。再加上以往战斗中的缴获,这才积累下了如今的储备。

但此次一次性要拿出 200万石粮食,粮仓里的粮食储备瞬间降至警戒线以下,这让刘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不断的旱灾让刘永的危机感很强。

知道要想缓解粮食危机,必须另辟蹊径。他思索良久,心中有了主意,得想办法让那些盟友们具备更强悍的攻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粮食。

想到此处,他立刻吩咐道:“来人,把各路义军的首领全都请到靶场去!”

“遵命!”侍从领命而去。

没过多久,大同社的工作人员便将朱屠夫、王子顺、大梁王、不沾泥、满天星等几十股义军的使者,一一请到了肤施城外的靶场。

刘永大步流星地踏入靶场,一眼便看到了这些义军使者。他赶忙拱手致歉道:“各位使者,实在对不住,刘某近日事务繁杂,多有怠慢,还望各位海涵。”

这些使者赶忙客气地回礼道:“刘执政言重了,我等在延安府备受款待,吃得好、住得好,丝毫没有被怠慢的感觉。”

在众多义军当中,大同社无疑是公认的第一把交椅。一来他们起义时间较早,二来占据的地盘广阔,更重要的是,当其他义军还在被官兵追得四处逃窜时,大同社已经公然占据一府之地。

甚至有消息传来,榆林卫都快被大同社攻占了。无论是论资历还是比实力,其他义军与大同社相比,都只能算是小字号。

而且,他们现在的武器装备大多都要依靠大同社供给,自然不敢在刘永面前有丝毫的怠慢。

刘永微笑着说道:“各位所需的武器装备,我已经安排人准备好了。不过今日,刘某要带各位看点新鲜玩意儿。”

说罢,他手指向不远处一座既像四合院,又类似小型邬堡的建筑,问道:“各位好汉,想必对这些士绅的堡垒深恶痛绝吧?”

众人好奇地走近,仔细打量,发现这确实是一座由砖头砌成的小型城堡。此刻,城堡内部只是一个毛坯的样子,除了水泥砖头,空无一物。

即便如此,这座毛坯城堡还是让众人心中涌起无尽的痛恨。因为在以往的战斗中,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型堡垒,让他们的兄弟死伤惨重。

每次攻打这种小堡垒,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死上一大片人,也未必能够攻克。那些地主老财躲在堡垒里,只要拖延几个时辰乃至半天,官兵就会闻讯赶来,将他们驱赶。而他们那些英勇的兄弟,就只能白白牺牲。

朱屠夫双眼通红,恶狠狠地骂道:“那些可恶的地主,就知道龟缩在这种城堡里,我等兄弟不知有多少命丧于此。”其他人也纷纷咬牙切齿,双眼饱含着愤怒,恶狠狠地盯着这座建筑。

这种城堡虽然比不上城墙那般厚实坚固,但胜在廉价,防御力也不差,里面又都是地主的心腹和核心力量,防守极为顽强。

刘永见状,笑着说道:“我们大同社察觉到了各位好汉的难处,所以琢磨出了一个破除这种城堡的绝妙办法。来,给各位示范一下。”

这时,一个身着整齐军服的护卫队成员,背着一个麻布包裹,快步走到城堡的外墙边。只见他用一根类似棍子的东西,将包裹稳稳地顶住。

“还请各位好汉后退!”护卫队成员大声喊道。朱屠夫等人满怀好奇地看着这一幕,随后缓缓向后退去。

等众人退到超过百步之外,就看到那个士兵点燃了引线。

没过多久,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声音如雷霆般在靶场中回荡,顿时尘土飞扬,砂石四溅。

待尘土稍稍散去,朱屠夫等人惊喜地发现,刚刚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城堡,竟然被炸开了一个极大的洞。

众人瞬间明白了刘永的用意。原来,他们是把炸药包裹在麻布当中,几十斤炸药就能轻松破开这该死的城堡城墙。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神兵利器。

刘永微笑着说道:“这种炸药包,想要发挥最大的威力还是得埋在封闭的地下,最好是挖坑埋放。”

“俺们知道了!”朱屠夫的人看向刘永,他们等着下文。

刘永道:“我可以给各位好汉每人 20个炸药包。不过我们大同社也有要求,以后你们得到的武器,要用粮食来交换。”

朱屠夫等人一听连忙说道:“刘执政愿意送我等这些炸药包,多少粮食都好说。不过 20个实在太少了,能不能给 30个?

我们先试一试,只要效果和现在一样,俺向刘执政保证,俺们一军得到多少粮食,就分一半送到大同社来。”

“俺也一样,求刘大人多给俺们一些炸药包,俺们那儿地主的围子更多,更需要这些威力巨大的炸药包。”其他义军首领也纷纷附和。

刘永爽朗地笑道:“好说,好说!各位放心,只要有粮食,多少炸药包都有。”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6_176956/c4679316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