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灵异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63章 ,崇祯的羡慕与三军未动,舆论先行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18日。

紫禁城,御花园。

崇祯坐在凉亭内,看着最新一期的大同报。交出权力之后,这段时间是崇祯当5年皇帝以来最轻松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妻儿,也能像以前一样有空闲的时间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他好像回到了当初在信王府那段无忧无虑日子当中。

“李轩,朕记得米脂是陕北一个普通的县,这报纸上说县内居然有20多万亩的水浇地,这么多水浇地哪怕是江南都很少见。”

崇祯看到大同报上报道米脂无定渠完工,说这条水渠可以灌溉25万亩的土地,哪怕他对民间知识不甚了解,也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

王承恩道:“这必是贼寇胡言乱语,奴才从小是在乡下度过的,就从没看到过几十万亩的水浇地。”

李轩道:“徐晨虽然很残暴,但他不屑于说谎,就末将了解的情况来看,他说的事情,就是他要做的事,如果有人阻碍他做事,他会毫不留情铲除阻碍他的人,他就是这样一个霸道的人。”

“大同社起于米脂,徐晨在造反之前,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水利设施建设计划,在无定河的上游,筑坝储水,沿着群山之间开凿水渠,然后通过山势灌溉米脂大部分的田地。”

“这个计划太过于庞大,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其多,米脂百年的税负都难以完成,当地大族都不认可他的计划,后面徐晨就造反了,他分了大族的土地,抄了大族的家,利用这些钱财组织起农户,某离开米脂的时候,这个工程已经开始了,并且能浇灌2万多亩的土地。如果这个工程一直在执行,那么差不多也就是在今年完工了。”

李轩钦佩道:“关中已经连着干旱了好几年了,其实灾情比中原更加严重,但徐晨善于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他占据任何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水利,正是因为有这些水利设施关中才能扛住这次的百年旱灾。”

崇祯叹口气道:“朝廷也有不少懂水利的官员,怎么就做不到和徐晨一样。”

他这段时间看大同报,上面动不动就是某某县水利设施修好了,能浇灌几万亩土地,又或者是河套水利设施修好,开垦了十几万亩田地。

每次看到这些消息他内心都不由得一紧,关中的水利设施越多,这代表旱灾对大同社的影响越低,这对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李轩道:“朝廷没钱,关中能修的起水利设施,就是因为徐晨抄了大户的家。”

这一句话就堵死了崇祯后面的话,他这几年皇帝当的如此艰难,不就是因为没钱,而为什么没钱?

大明的王爷,勋贵,大族士绅偷税漏税,让朝廷收不到钱,他不过是想收点盐税,却几乎要把朝臣都给逼反了。

他反而非常羡慕徐晨能毫不客气的对那些大族动手。只可惜这些大族是朝廷的根基,他这样做就是自毁根基。

看着这大同报他能感受关中那种做什么,成什么,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大明却是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待在宫中,看着大明的天下逐渐颓废。

“陛下,陛下!”朱纯臣边走边呼喊道。来到崇祯身边之后还行了个大礼。

崇祯淡然道:“成国公,不用多礼,坐。”

朱纯臣小心坐下而后看着王承恩和李轩两人小声靠近崇祯道:“微臣,有重要的事想单独与陛下汇报。”

崇祯淡然道:“他们是朕的心腹,成国公有事可以明言。”

王承恩是他的贴心太监,李轩在火灾当中把他救出大殿,崇祯现在更信任他们两人。

汽油这种军事物资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和勋贵脱不了干系。

朱纯臣看了四周只有天子和王承恩,李轩三人,他想了想咬牙道:“东林党**乱朝纲,威逼天子,臣等勋贵与国同休,看不得这些奸臣贼子欺君罔上,臣等想要请陛下下旨辽东招来贺总兵,臣等联络京营驱逐这些奸臣。”

贺涵被救出来之后,崇祯就任命贺涵为锦州总兵,周延儒最害怕的是贺涵带新军入京,这个任命正中他们下怀,于是也就没阻止。

崇祯冷哼一声道:“被东林党人当肥猪端上餐桌了,才知道忠君爱国,晚了,朕现在可没这个本事对付东林党。”

要说这次的事件,最让崇祯失望的就是这些勋贵,就像朱纯臣说的一样,他们与国同休,大明在,他们才有富贵生活,大明亡,他们的家族也会跟着灭亡,东林党人还能投靠徐晨,但新朝里哪有他们这些旧权贵的地位,他们连这一点都看不清。

这次的事件算是让崇祯对他们彻底失望了,勋贵本就是无用的废物,他们占着一个忠字,大明皇室才一直养着他们,现在连忠心都没有,那这些废物要来还有什么用。

崇祯之所以放权,一方面是害怕东林党人对他下手,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大明现在的局势彻底悲观,自己没有办法扭转了,想看看东林党人能不能真的扭转大明的颓势,毕竟现在关中有大同社这个例子,看上去效果强的惊人,大同社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出现脱胎换骨的改变。只要能平定贼寇,他依旧是大明的天子,哪怕失去一些权利崇祯也认了。

而勋贵有什么用!真从东林党手中夺过权来,他们能领兵打仗还是能搜刮钱财?

所以后面不管朱纯臣说什么,崇祯都不听,哪怕东林党人清洗这些勋贵他也乐意看到,大明养了他们200多年,他们也是时候回报大明了。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22日。

关中大地正沉浸在一片别样的忙碌与希望之中。天空湛蓝如宝石,不见一丝云彩,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

此时的关中,正值收获的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层层波浪,宛如金色的海洋。每一个看到这景象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与关中郊野的热闹景象却与往日不同。长安的百姓们如同潮水一般大量向农村涌入,就连几大工业区也一改往日的喧嚣,变得安静下来。平日里忙碌的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到农村投入到粮食收割的大军中。

不过,钢铁厂和器械厂依旧热火朝天地运转着,只不过他们生产的货物发生了变化,一柄柄崭新的镰刀、脱粒机、鼓风机等农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运出,为这场秋收增添了有力的支持。

连着几年的干旱,尤其是那三场特大的干旱,让整个关中上下对粮食收成格外重视。都督府的各级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纷纷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督导粮食收割工作。

同时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地粮食收成的情况传回都督府,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杜家庄农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场的农户们早已进入田庄,熟练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成熟的麦子。都督府开办的蒙学也全部放假,大一点的小孩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动作有模有样。小一点的孩子则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仔细地捡着掉落在地上的麦穗麦粒,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除了原本的农户,都督府还调集了一个团的士兵前来帮忙收割粮食。这些士兵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来到田地,虽然这不是他们自家的田地,但他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现在整个关中能吃饱饭的就是他们了,这种丰厚的待遇让他们急切希望自己能发挥价值。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也来到了农场。他们穿着朴素的短服,穿梭在麦田之间,一边帮忙收割粮食,一边收集着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圈出了一亩麦田,准备亲自体验一下收割的过程,并以此来估算今年的粮食产量。

徐晨手持镰刀,用力地割着麦子,他动作娴熟,充满力量,刘永则在一旁帮忙整理割下的麦子,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李文兵则负责操作打谷机,将收割下来的麦子进行脱粒。

经过一番忙碌,他们终于完成了一亩麦田的收割和脱粒工作。当最后一袋麦子过秤时,称重的士兵大声喊道:“238斤!”

刘永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晾晒之后应该还有 200斤,虽然比往年少了三成,但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能有这个产量,已经非常不错了!”

长安城附近的土地都是水利设施最齐全、靠近水源的上等土地。在平常年份,这里每亩地可以收获两石粮食,丰收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三石。

但今年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旱灾,大家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能有这样的产量,对大同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文兵也笑着说道:“如果都是这个产能,加上我们今年在河套开拓了 230万亩土地,今年的粮食收成应该会比去年多 300万石以上。”

徐晨并没有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田地,担忧地说道:“靠近水源的地方减产可能会少一些,但那些旱地只怕会绝收。”

李文兵安慰道:“抗旱会已经指导他们种植粟米、高粱这些耐旱的作物,哪怕再减产,好歹会有点口粮。”

徐晨还是不放心,他说道:“我们再多收割几亩看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估算今年的产量。”

于是,他们又继续收割了 10亩麦田,将所有的麦子加起来,一共有 2410斤,平均每亩的产量比他们第一亩收割的还要高一些。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今年关**有 800万亩的土地修了水渠,这些水渠就像一条条生命的脉络,为农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旱灾的影响。

只要关中平原的粮食能够保住,再加上河套地区增产的粮食,今年都督府的粮食收益应该可以增加三成。

刘永兴奋地说道:“这简直就是奇迹!关中遇到了这样猛烈的旱灾,粮食居然还能增产,这是 700万关中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奇迹!我们关中的粮食不但能填饱关中百姓的肚子,还能用来救济中原的百姓,这就是我们大同社的先进性!”

说到这里,刘永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决心。他已经开始在心中谋划着对中原的战事了。

中原地区的灾情已经让他看不下去了,大明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已经到了无能的地步,面对旱灾、蝗灾,他们不但不想办法拯救百姓,反而还在不断地加税,逼得更多的百姓成为流民。现在中原地区,不要说佃户了,就是自耕农、小地主都已经活不下去,大量的人破产,沦为流民。

而那些大户人家,依旧没有忍住自己的贪婪**,还在不断地兼并土地,制造更多的流民。大明朝廷面对这些被逼得只能造反的农民,只知道一味地镇压,镇压再镇压,却从来没有想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永从那些中原灾民的口中了解到了中原的真实情况,他终于理解了徐晨曾经说过的话:地主士绅的无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罪恶。他们的确是罪恶滔天,这次的灾情,整个北方有几百万的百姓惨死,这都是他们无能造成的。

现在刘永对大明王朝的感觉就是早死早超生,他希望这个腐朽的王朝不要再祸害天下的百姓了。

李文兵也跟着说道:“这个成绩我们大同社要对外宣传,既能振奋军心士气,也能让中原百姓知道只有我们大同社才能救他们,不会被东林党人给蛊惑。”

东林党掌权之后,的确蛊惑了不少人,尤其是你地方大族士绅。这些人万万不愿意大同社来到他们的地盘。

李文兵对他们也满不在意,这些人本就是大同社镇压的对象,但有不少小地主自更能出身的读书也受到了东林党的蛊惑,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

东林党人毕竟几十年如一日地标榜自己为国为民,加上几十年来没有上台,一直在与万历这个昏君、阉党作斗争,在读书人和百姓的心中形象都非常好。

所以他们掌权之后,甚至有一些地方的读书人到关中来请愿,希望大同社和东林党人和谈,认为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应该联合在一起,共同治理天下。

李文兵对此感到既气愤又可笑,东林党也配和我们大同社相比。

东林党人标榜自己是君子几十年,但又做了什么实事呢?当今天子继位的那几年,不就是他们东林党人在掌权吗?他们又如何改变天下了?还不就是把所有的错事全部甩锅到崇祯帝头上。现在他们头上没人了,他们下一次又能甩锅给谁呢?

他们大同社成立以来,在关中修了 5000多里的路,开垦了 500多亩万田地,修了 3000多里的水渠,弄出来 600万亩的水浇地,救济了 200多万流民,给关中 700万百姓分了土地。

关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也没有一个人饿死,保证了大部分人能吃上饭。大同社做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业,东林党也配和他们比。

刘永说道:“三军未动,舆论先行。先生你应该写一些文章正本清源,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大同社做的事情。让中原的百姓了解我们的理念和成就,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本章完)

(sbqduo/biquge/176_176956/c4679305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bqduo。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du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