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幻形兽的巨大启发
这不是主动指引,而是高维规则对宿主的隐性筛选,能读懂低熵平衡的智慧,才配得上得到回家的坐标……
“说不定是用啥力调着细胞的活性呢?既能把形态稳住,又能变来变去的,有点像弱核力那种‘小修小补’的能耐?”
林轩蹲在地上,手指无意识地划着圈:“这么看来,它每回变样,都是让自个儿的能量场跟周围环境‘对上茬’。只是……这背后指定有套规矩撑着,不然不可能这么严丝合缝。是好几样力在搭伙干活?还是……”
他抬头望向远处流动的河水,突然觉得这问题像河里的漩涡,看似混乱,底下却藏着必然的轨迹。
林轩在地上画出草图,指尖点着不同的区域:“我琢磨透了,它压根不用算,却能让自个儿的能量场跟周围环境严丝合缝地对上。就好比强核力把物质内核锁得死死的,弱核力调着变化的快慢,电磁力管着对外显露出的模样,引力场则把整体平衡给稳住了,各司其职,凑一块儿就成了。”
他抬头望向幻形兽消失的方向,突然笑了,“闹了半天,宇宙的终极规矩,就藏在这些小家伙的活命本能里。”
“是动态找平衡,不是僵着不动地学样。”林轩低声总结,胸腔里的熵晶石突然轻轻震颤了一下。
那微弱的共鸣像一道电流窜过意识,让他隐隐察觉到,这个发现或许不仅能帮他理解这片陌生的星球,更可能让他掌握某种关键能力,甚至,成为打开回家之路的钥匙。
“或许这才是最精妙的地方,生存本身就在倒逼平衡。”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草丛上残留的微光,“就像溪流遇到石头会绕开,植物朝着阳光生长,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只是顺着宇宙最根本的‘势’在走。”
他决定接下来做些实验,试着用四级低等宇宙文明的基础科学理论,找出能量动态平衡的关键。或许,还能以此为基础,揭开幻形能力的奥秘。
28.2 实验与探究
林轩蹲在软绒苔藓地上,指尖捏起一缕幻形兽留下的银白色黏液,对着光看了半晌:“这玩意儿滑不溜丢的,刚才那小玩意儿缩成石头样儿的时候,身上就裹着这么层膜。”
他用嵌在掌骨间的微型光谱仪扫了一下,屏幕立刻弹出数据,“感应微粒的共振频率是7.2赫兹,正好跟旁边那蕨类植物的电磁辐射合上了。看来它不是瞎变,是跟着周遭环境的‘能量节奏’在动啊。”
他低头在地上画了个草图,圈出“感应”两个字,“下一步得搞明白,它是怎么把感应到的信号,变成实打实的模样的。”
林轩此时的观察揭示了幻形兽伪装的第一步,通过体表黏液中的感应微粒,实时捕捉周围环境的电磁力波动,就像生物自带的能量接收器,为后续的形态变化提供精准的“环境数据”。
林轩从机械臂的收纳舱里取出三支纳米试管,又用指节的激光束切下一小片垂露草叶片:“这片叶子会发光,正好能试试它变样儿准不准。”
他守在幻形兽出没的石坑旁,等小家伙啃食叶片时,迅速用玻璃片接住它分泌的琥珀色液体,“就是这玩意儿,刚才它被那野兽追的时候,喷出来就变硬了。”
他将液体分别与10%、5%、3%浓度的生物电凝胶混合,试管里的液体立刻泛起不同的泡沫,“5%的泡沫最匀乎,既不结块,又能让俩东西好好‘搭话’,就用这比例试试。”
生物电凝胶在这里充当了“能量翻译官”,其分子结构能同时接纳生物液体中的有机信号和机械系统的电子信号,当浓度为5%时,两种信号的传导效率达到峰值,为后续的形态转化提供了稳定的“通信渠道”。
林轩捡起一块拳头大的多孔岩石,将混合液均匀涂在表面,又在石缝里塞了几片飞叶虫的翅膀:“用这石头当替身,先看看在静态环境里成不成。”
他把岩石放在荧光苔藓丛中,每天清晨记录光纹的同步情况。三天后,他蹲在岩石旁嘀咕:“光纹对上了,但不够活。苔藓的光会随温度变亮变暗,石头却一直一个亮度。”
他摸了摸下巴,“得加点能随环境变化的东西,试试我机械关节的润滑剂,那玩意儿遇热会变稀,遇冷会变稠,刚好能调灵敏度。”
加入机械润滑剂后,混合液的分子活性增强,能像生物组织一样对外界刺激做出实时响应,岩石表面的光纹开始随温度、湿度变化,与周围苔藓的光纹形成动态共振,伪装的逼真度提升了40%。
接下来的五天,林轩把改良后的混合液涂在三块不同的岩石上做对照实验。
他把第一块放在河滩上,正午时盯着岩石念叨:“温度升到40℃了,鹅卵石会泛白散热,你也得跟上。”
到了傍晚,岩石果然泛出与周围一致的灰白色,用红外仪一测,温度比没处理过的石头低了3℃,“成,散热机制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