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687章 张家口市怀来县非遗-炕围画、绿豆饹馇、丰收团圆饼、

怀来非遗:炕围画、绿豆饹馇与丰收团圆饼的文化密码

在张家口市怀来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同一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千百年的民俗记忆。其中,炕围画、绿豆饹馇与丰收团圆饼作为代表性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与味觉记忆,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饮食文化,勾勒出怀来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

一、炕围画:火炕上的艺术史诗

起源与实用功能

炕围画,俗称“炕围子”,是中国北方农村为保护火炕墙面而诞生的民间装饰艺术。在怀来县,冬季火炕采暖导致墙面脱落,污染衣物被褥,于是百姓以白土混合胶水涂刷墙面,后逐渐发展为墨线勾绘图案,最终形成颜料作画、桐油涂罩的装饰形式。其高度约二尺,随现代建筑增高而调整尺寸,既实用又美观。

艺术特征与工艺流程

炕围画的制作需经打底、画边、画空、罩面四道工序。上下边道构成框架,其间分布方形、圆形画空结构,边道以连续吉祥纹样装饰,画空内容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表现形式包括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例如,怀来县张官营村老画匠成玉海的作品《山高水长》,以青绿山水描绘官厅水库的壮丽景色,笔触细腻,色彩明快,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文化价值与传承困境

炕围画不仅具有实用保护功能,更承载着民俗信仰与审美追求。其风格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风貌,如民国时期的“琴棋书画”题材,寄托了百姓对丰收与幸福生活的期盼。然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火炕逐渐被现代取暖设备取代,炕围画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目前,怀来县仅存少数老艺人如成玉海,他们通过师承或家族传承延续技艺,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绿豆饹馇:粗粮细作的美食智慧

历史渊源与传说

绿豆饹馇是怀来县新保安镇的传统美食,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相传,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欢心,将饹馇送入皇宫。慈禧太后品尝后,因未吃够而说“搁着吧”,太监误以为菜名,遂称“饹馇”。这一传说虽无从考证,却为饹馇增添了文化魅力。

制作工艺与地域特色

饹馇的制作保留传统纯手工习惯:精选非转基因绿豆,破瓣、浸泡、去皮、打浆、过筛、搅糊、加辅料、摊烙,共九道工序。关键工具为木瓢和小铜铲,锅体厚实以保证受热均匀。例如,新保安镇王师傅的家庭作坊,采用煤气灶取代传统炉子,三口锅同时制作,提高效率。饹馇色泽金黄,口感柔韧,富含植物蛋白,具有清热解暑、降压降脂的功效。

饮食文化与情感纽带

饹馇是怀来人的家常菜,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无论是熬、炸还是炒,如酸菜炒饹馇,都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王师傅回忆,上世纪80年代,饹馇是婚丧嫁娶的必备礼品,象征着团圆与祝福。如今,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但饹馇仍是怀来人心中“家的味道”。

三、丰收团圆饼:中秋的文化符号

起源与象征意义

丰收团圆饼是怀来县的中秋特色美食,与月饼同源,象征团圆与丰收。其制作融入地方物产,如使用本地小米面与红枣,体现“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怀来县郁兴糕点厂的展示中,丰收团圆饼以圆形为主,直径约30厘米,表面刻有“丰收”“团圆”字样,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

丰收团圆饼的制作需经和面、包馅、压模、烘烤四道工序。馅料以红枣、核桃、芝麻为主,甜而不腻。例如,郁兴糕点厂采用传统土灶烘烤,火候控制精准,使饼皮酥脆,内馅软糯。在2024年北京展览路街道养老服务便民市集上,糕点厂师傅现场制作,邀请观众品尝,受到一致好评。

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

丰收团圆饼作为市级非遗,通过“非遗 旅游”模式焕发新生。2025年6月,张家口首个非遗超市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启动,丰收团圆饼作为展品亮相,吸引游客体验制作过程。此外,糕点厂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传承人培养与技艺保护

怀来县通过建立传承人梯队、开展师徒传承等方式,保护非遗技艺。例如,炕围画传承人成玉海收徒授艺,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绿豆饹馇制作技艺则通过家庭作坊模式,实现“活态传承”。

产业化发展与市场拓展

非遗项目通过产业化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丰收团圆饼依托郁兴糕点厂,开发礼盒装产品,拓展电商渠道,远销京津冀地区。绿豆饹馇则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饹馇宴,提升品牌影响力。

文化认同与社区参与

非遗保护需激发社区文化认同。怀来县通过举办非遗展演、民俗节庆等活动,增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例如,中秋期间,社区组织“饹馇制作大赛”,吸引数百人参与,形成“人人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结语

怀来县的炕围画、绿豆饹馇与丰收团圆饼,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饮食文化,记录了地域历史,传递了情感温度。在当代社会,通过非遗保护、产业化发展与社区参与,这些传统技艺正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以非遗之名,共品怀来之美,感受这份来自千年古县的独特魅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ixmao)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