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豆腐丝制作、刘道亨与樊於期传说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高碑店市,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豆腐丝制作技艺、刘道亨传说与樊於期传说,作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交响。
豆腐丝制作技艺: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
历史渊源与工艺演变
高碑店豆腐丝制作技艺起源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由当地龚姓人家首创。相传,龚家为延长豆腐保存时间,将鲜豆腐改良为丝状制品,因口感鲜美受辽代萧太后赞誉而广为流传。经明清时期工艺优化,形成包含浸泡、磨浆、捆把等十几道工序的完整体系,成为地方特色名产。清末民初,豆腐丝制作技艺通过家族传承延续,并在20世纪后期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核心工艺与品质特征
传统制作流程包含筛选黄豆、浸泡软化、石磨碾浆、高温煮沸、滤渣点卤、压片切丝、捆把摊晾等关键步骤。其核心特点在于:
选料严苛:仅选用本地非转基因黄豆,确保原料品质。
点卤技艺:采用盐卤凝固法,需凭经验控制温度与卤水比例,形成独特风味。
手工切丝:压制成型的豆腐片经特制刀具切成宽0.2毫米的均匀细丝,工艺精细。
传承体系与产业影响
第十代传承人肖海杰作为代表性传承人,1977年出生于豆腐丝生产世家,自幼学习传统技法。2010年创办河北豆想你食品有限公司后,他在保留手工核心工序的同时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年产豆腐丝5000吨的能力。截至2022年,高碑店市已有300余家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超3万人,产品覆盖全国大型商超,年产值突破10亿元。2024年,当地成立非遗工坊推动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政策扶持带动周边6个村庄500余户家庭增收。
刘道亨传说:清廉官吏的道德典范
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
刘道亨(1531年—1603年)字时济,别号仰罔,辛立庄镇东垡上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15岁中秀才,万历丙子年(1576年)中举人,丙戌年(1586年)中进士。曾任河南安阳县令、兵部给事中、吏科给事中等职,以清廉忠正、秉公断案着称。
传说内容与道德内涵
刘道亨传说主要围绕其任官期间的清廉事迹展开。初到安阳任职时,恰逢河北饥荒,大批流民到安阳就食。发赈官吏将粥涂在灾民额上以防重领,导致部分灾民甘愿饿死也不受辱。刘道亨到任后一改做法,改发印票领粥,赢得灾民赞誉。在任吏科给事中期间,他针对官吏贪婪残暴的现象,激忿上疏皇帝,揭露违法贪污情况,并坚持将残暴县官革职查办,而非调任偏僻地区。其传说体现了“稂莠不除,谁为嘉谷”的道德理念,成为当地清廉文化的象征。
传承方式与社会影响
刘道亨传说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成为教育后代廉洁自律的重要素材。2017年,该传说被列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推动了其保护与传承。如今,刘道亨的故事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激励着官员秉持公心、为民服务。
樊於期传说: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
历史背景与传说起源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得罪秦王避难于燕国,被太子丹安置于督亢地区的“樊馆”(今高碑店市方官镇)。荆轲刺秦时,樊於期为报恩,自愿献出人头助荆轲接近秦王。这一壮举成为“慷慨悲歌”燕赵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说内容与文化象征
樊於期传说主要围绕其献头助荆轲刺秦的情节展开。传说中,樊於期深知献头意味着死亡,但为报太子丹之恩,仍毅然决然地选择牺牲。其“天下第一团”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一,进一步丰富了传说的历史内涵。樊於期的故事体现了燕赵儿女忠义勇敢、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
保护措施与现代传承
为保护樊於期传说,高碑店市成立了以柯学攀为组长的“樊馆遗址文化公园”筹建领导小组,划定“樊馆遗址保护区”,流转核心区土地108亩,请专家设计樊於期雕像,建设文化广场,并申报“樊於期的传说”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编撰《樊馆古今》一书,总结提炼了“慷慨尚义、厚德诚信、明礼守法、务实争先”的新时代方官精神,使传说焕发新的生机。
三大非遗的文化交响与时代价值
豆腐丝制作技艺、刘道亨传说与樊於期传说,虽属不同类别,却共同构成了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壮丽画卷。豆腐丝制作技艺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智慧与创新,刘道亨传说传递了清廉为官的道德理念,樊於期传说则彰显了燕赵儿女的忠义精神。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高碑店市“忠义、勇敢、文化、艺术”的文明底色。
在当今时代,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政策扶持、非遗工坊建设、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高碑店市正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未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为高碑店市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ixmao)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