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604章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非遗-漆画、异形葫芦髹漆、香油、空竹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非遗:漆画、异形葫芦髹漆、香油、空竹——燕赵大地的匠心传承

在冀南平原的邯郸市邯山区,非遗文化如同滏阳河的波光,闪烁着千年文明的光辉。漆画的细腻隽永、异形葫芦髹漆的鬼斧神工、香油古法的醇厚香气、空竹的灵动飞旋,共同构成了邯山区非遗的独特图景。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匠心的凝聚,更是邯山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是燕赵大地匠心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漆画:方寸之间的艺术宇宙

技艺溯源与历史积淀

漆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立画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漆器装饰。

邯郸市邯山区曹赛男的家传漆画技艺,将这一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融合,成为邯山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氏漆画自清末传承至今,历经四代匠人,以“乡情雪景”为特色,在北方漆画领域独树一帜。

技艺特点与艺术魅力

曹赛男的漆画以木器、铜器、陶器为载体,采用“大漆”天然材料,通过堆漆、髹涂、贴金等技法,形成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其代表作《雪韵》《北国风光》等,以雪景为题材,通过漆色的冷暖对比与肌理变化,营造出“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意境。

漆画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因防腐、抗氧化的特性,成为兼具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传承现状与创新实践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曹赛男自幼随父学习漆画,其作品多次获省级奖项,并被授予“河北巧姐”称号。

她创立“漆彩人生”工作室,推动漆画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公益讲座与体验活动,培养年轻爱好者。

2023年,曹赛男与高校合作开发漆画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漆画艺术焕发新生。

二、异形葫芦髹漆:自然与匠心的交响

技艺溯源与文化内涵

异形葫芦髹漆技艺源于古代葫芦器皿的装饰传统,邯山区匠人将天然异形葫芦与漆艺结合,形成独特的非遗项目。

葫芦谐音“福禄”,象征吉祥,髹漆工艺则赋予其艺术价值,二者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技艺特点与工艺流程

异形葫芦髹漆需经选材、整形、打磨、髹漆、彩绘五道工序。

匠人根据葫芦形态设计图案,采用“一葫芦一方案”的定制化创作。

例如,在细长型葫芦上绘制《千里江山图》局部,在扁圆型葫芦上雕刻《百鸟朝凤》纹样。

漆色以朱红、玄黑为主,辅以金箔点缀,彰显古朴典雅之美。

传承现状与市场拓展

邯山区异形葫芦髹漆技艺目前由李氏家族传承,其作品在京津冀非遗展销会上屡获好评。

2024年,传承人李建国与电商合作,推出“葫芦漆艺”系列文创,单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

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创作过程,吸引超20万粉丝关注,让传统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三、香油古法:时光淬炼的醇香密码

技艺溯源与历史脉络

邯山区满疆红古法小磨香油技艺,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

其采用“水代法”工艺,通过石磨低温研磨、沸水震荡取油,最大程度保留芝麻的营养与香气。

2019年,该技艺列入邯山区非遗名录,成为传统食品工艺的活态样本。

技艺特点与品质密码

古法香油制作需经“选、洗、炒、磨、荡”五步。

选用冀南平原黑芝麻,以果木柴火炒制,石磨转速控制在每分钟30转,确保出油率与风味平衡。

最终产出的香油呈琥珀色,香气浓郁,零添加防腐剂,保质期可达18个月。

经检测,其维生素E含量是机制香油的2倍,亚油酸含量达43%。

传承现状与产业升级

传承人王建国建立非遗工坊,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同时保留传统工艺核心环节。

其产品通过“非遗 电商”模式,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周边300户农户种植芝麻。

2023年,工坊与高校合作研发低脂香油,拓展健康食品市场,让古法技艺焕发经济活力。

四、空竹:指尖上的燕赵飞歌

技艺溯源与民俗基因

空竹古称“胡敲”,邯山区花式空竹表演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将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团队成员以退休教师、工人为主,平均年龄62岁,却以精湛技艺成为社区“网红”。

技艺特点与表演创新

花式空竹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独创“空竹龙”“高竿龙”等节目。

例如,“空竹龙”由20米长绸与空竹结合,舞动时如巨龙腾空;“高竿龙”则将空竹置于10米高竿顶端,配合杂技动作,惊险刺激。

团队自编《滏水欢歌》等曲目,将邯郸方言、豫剧唱腔融入表演,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传承现状与社会影响

花式空竹队每周在滏阳公园、龙湖公园开展公益教学,累计培养学员超2000人。

2024年春节期间,团队受邀参加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空竹表演网络点击量破亿。

其“非遗 健身”模式被邯郸市教育局推广,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让传统技艺扎根青少年心中。

结语:非遗基因的当代解码

邯山区的漆画、异形葫芦髹漆、香油古法、空竹技艺,如同四把钥匙,打开了燕赵大地传统文化的宝库。这些非遗项目既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折射出邯山区人民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创新。从工作室的匠心独运,到电商平台的流量狂欢;从社区公园的欢声笑语,到央视舞台的璀璨光芒,非遗技艺正以多元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文化基因解码重组,让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正如曹赛男所说:“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水。”邯山区的非遗传承,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ixmao)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