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534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获鹿丝弦、斗火龙、太极拳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获鹿丝弦、斗火龙与太极拳的文化传承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获鹿丝弦、斗火龙与太极拳作为三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鹿泉人民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是鹿泉区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获鹿丝弦:燕赵大地的戏曲瑰宝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获鹿丝弦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是流传于石家庄、鹿泉、平山等地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脉,获鹿丝弦属于中路丝弦,是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获鹿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激越悠扬,时而如怒涛翻滚,时而如瀑布急泻直下,极具燕赵慷慨奔放的人文地方气息。其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俗称“炸音”,为获鹿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

表演风格与剧目传承

获鹿丝弦的表演风格追求热烈、奔放,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与各种台步外,丝弦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抖髯口、靴子功、耍帽翅、耍手帕、耍鞭等。生角与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富有张力,粗犷豪放;丑角表演诙谐、幽默。获鹿丝弦的剧目丰富多样,以越调为主,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戏曲的一些原生态成分。经典剧目如《空印盒》等,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曾出国演出,引起全国轰动。

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老一辈丝弦艺人的逐渐退出舞台和年轻演员的流失,获鹿丝弦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为保护和继承这一传统剧种,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全面普查获鹿丝弦,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深入挖掘获鹿丝弦相关资料,对获鹿丝弦的唱词曲目进行搜集、深入研究;定期举办以获鹿丝弦为主题的群众演唱活动;剧团排演出一台代表剧目,进行专场演出,增强群众认可度;通过媒体与网络,广泛宣传获鹿丝弦,扩大影响力。

二、斗火龙:悬空斗偶的民间奇观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斗火龙,又称斗活龙,是一种流传于河北井陉地区一带的民间艺术,在鹿泉区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始发年代已无据可查,但据老人讲述,最少也有三百余年历史。斗火龙原为山西在获鹿县南关潭沟街铁货栈内几个有钱人取乐而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杂耍艺术。表演时,艺人们搭起帆布棚,棚内是滑车、道具和表演人员。棚对面搭有两根高六米左右的木桩支撑的木架,上有滑车,木架到棚内的滑车拉有用白蜡打光的三根绳索,两头固定,作为动物的“跑道”。道具主要是用粗布等材料制作而成,用棉花填满,一般有龙、蟒、蛇、狗、兔、鱼、龟、蜘蛛、猴等动物造型。表演时,操作者根据故事情节扯动绳索,使道具角色做出复杂的动作,类似悬线木偶。

艺术特征与社会影响

斗火龙的艺术特征鲜明,创意独特。动物形象逼真,表演场面宏大。表演时大鼓大镲助威、烟火助兴,号角长鸣,云天雾罩。斗火龙共计有二十多个节目,每个节目自出场到收场因动物大小不同、情节不同、表现故事不同而表演时间长短不一。大多在30分钟至60分钟间。音乐有时优雅欢畅,有时奔腾豪放,十分好听。各种动物口中都能喷火,有的透蛋,有的能放烟,制作工艺精湛,道具景物真实,流光溢彩,动物打斗似真物再现,小巧动物轻飘曼舞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斗火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人们的凝聚力,成为井陉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

传承现状与未来展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斗火龙这一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由于表演一次开支过大且需要多名演职员操作才能完成,近年来斗火龙的表演次数逐渐减少。同时,一些老艺人也相继去世,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抢救这一民间艺术,鹿泉区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挖掘整理斗火龙的表演技艺和道具制作方法;加强对年轻艺人的培养和传承;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斗火龙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等。

三、太极拳:道家文化的武学传承

历史渊源与流派特色

玄岳三丰太极拳是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真人所创的一种拳术,经数百年一脉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创拳之说在《张三丰全集·拳技派》《王征南墓志铭》等正统图书典籍和金石篇中多有提及。玄岳三丰太极拳过去只传承于道门之中,也使得其不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和认知。抱犊寨为北岳佐命,唐宋经典中均有记载。抱犊寨金阙宫位于鹿泉西郊,为华北“三丰派”祖庭。据《鹿泉县志》记载,三丰祖师曾书“抱犊福地”于崖。自“三丰派”第十六代高道郭资明道长(号白云)于明崇祯九年主持教务起,传承十四代,历经三百七十余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