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笔趣猫 > 其他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499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乡土艺术的双重变奏

在石家庄市高邑县的田野与村落间,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如同两支跃动的文化音符,前者以杠箱为鼓槌敲击出农耕文明的力与美,后者以车轮为画笔描绘出乡土生活的苦与乐。二者一刚一柔、一静一动,共同谱写着高邑县民间艺术的独特乐章,在燕赵大地上回荡着跨越百年的文化回响。

一、西驿头花杠:力与美的农耕礼赞

1. 百年传承的杠箱之舞

西驿头花杠发源于高邑县富村镇西驿头村,这座紧邻泲河南岸的村落,因古驿站而得名,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花杠艺术诞生于清末民初,最初是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的祭祀舞蹈。一盘花杠由杠杆、杠箱、杠架、顶旗、杠铃、杠箱环六部分组成,杠箱重达50公斤,需由两名壮汉以肩、颈、腰协同发力完成表演。这种“人杠合一”的技艺,既是对农耕劳作中负重能力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对力量与技巧的双重考验。

2. 千变万化的阵法美学

西驿头花杠的表演以“队形”与“动作”为两大核心:

? 队形变幻:表演者通过走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步法,在广场上编织出流动的几何图案。如“龙摆尾”阵型中,杠手们以S形路线行进,杠铃随步伐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模拟巨龙游弋;

? 绝技展示:换杠、戗杠、顶杠等高难度动作考验着杠手的默契与平衡。例如“顶杠”表演中,两名杠手将杠箱高举过顶,仅凭颈部力量支撑,杠铃在头顶旋转如飞,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这种“力与美”的结合,使花杠表演兼具体育竞技的观赏性与舞蹈艺术的韵律感。

3. 节庆狂欢的文化符号

每年正月十五,西驿头村都会举行盛大的花杠巡游。村民们抬着装饰有五谷彩穗的杠箱,从关帝庙出发,沿村道行进至泲河岸边,象征着将一年的丰收与祈愿献给河神。近年来,花杠表演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 综合艺术:与太平车、赶毛驴、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同台演出,形成“花杠狂欢节”;

? 文旅融合:在“高邑凤凰不夜城”景区设置固定表演点,游客可付费体验抬杠技艺,感受“力透杠箱”的震撼;

?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平台发布“花杠教学”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百万,吸引全国网友学习。

二、西良庄太平车:车轮上的生活史诗

1. 逃荒记忆的舞蹈转译

西良庄太平车起源于高邑县王同庄乡西良庄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年间的逃荒记忆。表演道具以木条框架为车体,外覆彩绸,两侧绘制车轮图案,顶部饰以流苏与云纹。表演时,一人驾车、一人拉车、一人扶车,三人配合模拟上坡、下坡、陷车、跨河等动作,配合锣鼓点演绎出“一家人颠簸逃荒”的叙事。这种“以舞载道”的形式,既是对苦难历史的艺术化消解,也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2. 动作语言的隐喻系统

太平车表演的动作设计充满生活智慧:

? 上坡动作:驾车者弯腰弓背,拉车者前倾发力,扶车者后仰支撑,三人通过身体倾斜度变化表现坡度陡峭;

? 陷车场景:驾车者猛然停顿,拉车者踉跄后退,扶车者急转车把,配合急促的鼓点,将“车陷泥泞”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 喜庆场景:在迎亲表演中,太平车装饰红绸与喜字,新娘端坐车中,车把式以滑稽动作逗乐观众,将苦难叙事转化为生活喜剧。

这种“苦中作乐”的表演逻辑,使太平车成为乡土社会的精神解压阀。

3. 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解放初期,西良庄村民将太平车改造为宣传工具:

? 革命叙事:在车体绘制“打土豪分田地”标语,演员扮演农民与地主,通过表演揭露旧社会压迫;

? 创新节目:加入骑驴、拉碌碡等元素,使演出更具观赏性。1958年,太平车表演队赴石家庄地区汇演,获“优秀民间艺术奖”;

? 非遗活化:2023年,西良庄村成立“太平车传习所”,开发“亲子研学”项目,孩子们可亲手制作微型太平车模型,学习基础表演动作。

三、乡土艺术的共生与突围

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虽形式迥异,却共享着高邑县的文化基因:

? 空间叙事:二者均以村落广场为舞台,花杠的杠箱与太平车的车轮构成“移动的乡土地标”;

? 集体创作:花杠的阵法与太平车的动作均由村民集体设计,历经代代打磨形成固定程式;

? 伦理教化:花杠表演强调团队协作,太平车叙事传递家庭伦理,共同塑造着地方社会的价值体系。

这种同源性在当代实践中产生奇妙互动:

? 跨界融合:2024年高邑县非遗展演中,花杠与太平车首次联袂演出,杠手与车夫以“力与舞”的对话演绎《农耕交响曲》;

? 教育传承:西驿头小学开设“花杠社团”,西良庄中学将太平车编入校本课程,通过“非遗 体育”模式培养传承人;

? 产业赋能:两村联合开发“杠车文创”,推出花杠主题U盘、太平车拼图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当西驿头村的杠手们将50公斤的杠箱舞得虎虎生风,当西良庄村的车夫们踩着鼓点演绎出生活的酸甜苦辣,高邑县的民间艺术便完成了从记忆到现实的转译。前者以杠箱为笔,在广场上书写着力与美的诗篇;后者以车轮为舟,在时光长河中载渡着苦难与欢笑。这两支乡土艺术的变奏曲,既是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性冲击的创造性回应。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在于田间地头的汗水与欢笑,在于槌起杠落间的血脉贲张,在于车轮滚滚中的生生不息。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ixmao)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笔趣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