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到这话也是不由的笑道:“哼,伯施若听到你如此说他,可得跟你急。九为极数,如今伯施还虽未曾写过这块碑文,但朕以为,伯施想必是想以这九千九百里之极数,来彰显我大唐疆域之辽阔。”
随即李世民又接着问道:“不过朕也想知道,未来的大唐,自安远门到安西,究竟有多远,今越可知?”
李今越将调好的蛋液用滤网过滤到蒸碗里,一边封上保鲜膜,一边骄傲的回答道:“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好!”李世民一听,眼中的光芒瞬间亮了起来,那上扬的嘴角就没落下来过,一声叫好,满是压抑不住的激动与自豪。
李今越笑了笑,继续说道:“自陛下开始,大唐在边疆的各个方向连番大战,战绩空前绝后。诗仙李白就曾写到:‘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听到这样豪迈的诗句,李世民只觉得胸中一股豪气直冲云霄,整个人都快要飞起来了,心中的舒爽简直难以言喻。
天幕之下,其他皇帝听到这样的描述,也不得不承认,唐军之强盛,当真骇人。
李今越又转身拿出几样蔬菜冲洗着,继续说道:“历代的中原王朝无不依赖长城,但大唐不修长城。在巅峰时期,多达七十万匹的战马,让大唐不知道什么是防御。而在大唐的铁骑之下,是一长串被粉碎国家的名字。”
“比如,位于辽东和朝鲜半岛,叠最厚的甲,挨最狠的打,靠着结硬寨、打呆仗送走了无数对手的‘苟活小能手’——高句丽。”
“还有,号称‘东自契丹,西尽高昌,控弦百万,戎狄之盛,亘古未有’的东突厥。”
“以及,东起敦煌,西达里海,与东罗马帝国结盟的西突厥……等等,这些国家,哪一个拿出来都能成为各个朝代的心腹大患,但他们,通通都在大唐的铁骑之下化为了乌有。”
这番话语,让李世民只觉得浑身舒畅,仿佛三伏天饮下冰水。天幕下的大唐文武百官们更是激动得满面通红,纷纷挺直了胸膛。
[唐-房谋杜断-房玄龄:陛下圣明,将士用命,方有此万世之功业!]
[唐-房谋杜断-杜如晦:此乃大唐之幸,亦是华夏之幸!]
[唐-军神-李靖:臣等,必将更加努力,为大唐开疆拓土,虽死而无憾!]
“而且,大唐的豪迈,能战,敢战,也深刻地影响了咱们华夏的民族性格。”李今越将处理好的鸡蛋羹放进了微波炉里,设定好时间,转身靠在料理台上。
“这一点,我们其实从大唐的边塞诗中便可以感受到。所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李世民立刻从这诗句中感受到了那股一往无前、势必破敌的决绝与豪迈,但还不等他开口询问作者是谁,李今越又诵起了下一首。
“又比如,‘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紧接着,李今越越说越是心潮澎湃,声音也随之高昂起来:“当然还有最着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首首边塞诗,无不体现出那时候大唐上下的自信与豪迈!”(王翰-《凉州词》)
这番话,让天幕下的大唐百姓们不自觉地扬起了头,与有荣焉。
[没错!我们大唐就是这样的!]
[壮哉我大唐!]
而被李今越念到诗句的李白,王昌龄、戴叔伦,王翰等人,更是骄傲地挺起了胸膛,享受着来自同僚和后世的赞誉。
李今越总结道:“总而言之,在大唐将士们的眼中,边疆的景色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亦是‘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的景象(虞世南-《出塞》)。”
天幕下,无数大唐将士闻言,无不骄傲地勾起了嘴角,他们纷纷在光幕中呼喊起来。
[大唐威武!]*
[大唐威武!]*N
那山呼海啸般的声浪,看得其他朝代羡慕不已。这短短几句诗,便描绘出了大唐的豪迈,疆域之广阔,更透露出那昌盛到极致的文化底蕴。而李今越对此能张口就来,更是证明了后世对大唐诗词的喜爱与熟稔。
而此刻,赵匡胤的脸上写满了羡慕。他羡慕李世民能得到后世如此高的评价。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今越接下来的话,简直是在往他心口上扎刀子。
只听见厨房里,李今越一边从微波炉里取出蒸好的鸡蛋羹,一边状似无意地叹了口气,说道:“总的来说,大唐的边疆景色,跟未来的某个朝代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是很有区别的吧。”(宋-陆游-《书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