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穹垂象落黔山,
银钲巨耳聆微澜。
巡天岂假筋斗云?
破雾终须赤焰焚!
九鼎言惊危楚氛,
孤臣身蔽护龙鳞。
星槎归路光犹在,
楚氛未解夜叩扃。
林悦的“主动出击”计划,核心在于将李世民那无法完全掩饰的“古意”与“深邃”,巧妙地转化为“李教授”这位归国学者身上合理的光环。
她精心策划了一次“学术考察之旅”,目标直指最能体现现代中国科技力量的象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一站,便是位于贵州群山环抱之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世人称之为“中国天眼”。
驱车深入黔南,层峦叠嶂,云雾缭绕。
李世民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奇峰异石,眼中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这与他在骊山、终南山时的感受一脉相承。
然而,当车辆最终抵达FAST观景台,那巨大的银白色“巨碗”毫无遮拦地闯入视野时,饶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帝王,也瞬间屏住了呼吸。
它静静地躺在喀斯特洼坑中,犹如天神遗落人间的神器。
五百米口径的庞然之躯,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其规模远超李世民认知中的任何建筑。
无数三角形反射面板构成巨大的抛物面,指向深邃的苍穹。
“此…此乃何物?”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颤。
他本能地用手比划着那巨大的弧度,仿佛在丈量天地的距离,“形似巨釜,仰承天露?莫非是…祭天祈雨之坛?”他联想到长安南郊的圜丘。
林悦站在他身侧,感受着他身上传来的震动。
她指向那悬吊在“巨碗”上方的馈源舱,解释道:
“陛下,这不是祭坛,而是后世探索宇宙的‘耳朵’和‘眼睛’。
它名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天眼’。
它能捕捉来自宇宙深处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倾听星辰的‘心跳’,观测黑洞的边缘,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无线电波?星辰心跳?”
李世民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目光却死死锁住那宏伟的工程奇迹。
他试图理解:“比之钦天监的浑天仪、窥天铜镜如何?”
“云泥之别,陛下。”
林悦的语气充满自豪与敬畏,“浑天仪观测的是肉眼可见的星辰轨迹,而‘天眼’能‘听’到亿万光年外,那些肉眼甚至普通望远镜都完全看不到、也听不见的宇宙奥秘。它的灵敏度极高,能在月球上接听手机信号,能探测到百亿光年之外的脉冲星信号。在它建成之前,人类对宇宙深空的‘听觉’,是模糊而有限的。”
讲解员在一旁补充着FAST的工程奇迹和科学意义:
如何利用天然洼坑,如何实现主动变形的反射面,如何精确控制馈源舱进行追踪观测…
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让李世民感到头脑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他久久凝视着“天眼”,山风猎猎,吹动他的衣襟。
那份属于帝王的宏图大略,在此刻与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雄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他想象着这“巨耳”捕捉到的来自远古星辰的信号,仿佛听到了时间长河上游的潮汐声。
一种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甚至超越地球的渺小感与壮阔感交织着冲击他的心灵。
终于,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穿透千年的力量,在山谷间回荡:
“此非祭天之坛,乃通神之器!昔日朕只道‘千里眼’乃神话虚妄,今日方知…这才是真正的‘千里眼’!不…是‘亿万里眼’!能窥宇宙之玄机,聆星河之秘语!壮哉!后世之人,竟有如此手笔,以凡人之力,欲解天道!”
他的眼中燃烧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对未知的渴望,对伟力的折服,更是对林悦所代表的这个时代智慧的由衷赞叹。
这一刻,他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被深深卷入这探索洪流的参与者。
林悦看着他激动的侧脸,心中也澎湃不已。
她能感受到,李世民的震撼并非浮于表面,而是触及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对“认知边界”的根本思考。
“天眼”所代表的,正是他孜孜以求的“洞察先机”在宇宙尺度上的终极体现。
考察的第二站,是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卫星发射基地。
这一次,他们有幸近距离目睹一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准备过程。
戈壁滩的辽阔苍凉,让李世民想起了塞外的战场。
但当那枚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巨大火箭映入眼帘时,眼前的“钢铁巨人”所带来的冲击,远非战马刀弓可比。
银白色的箭体在戈壁的烈日下熠熠生辉,尖端直指湛蓝的天穹,尾部捆绑着粗壮的助推器,充满了力与美的结合,更蕴含着毁灭性的力量。
基地工程师详细介绍着火箭的构造、燃料、推力以及它将搭载的卫星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