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风高拂帝袖,
星河流转渡虚无。
寒涛曾浸鱼骨泪,
沧海今藏稻光珠。
一点心焰燃亘古,
万重云图辟新途。
神妃精魄犹相问:
谁执微芒绘壮图?
长安龙首原的夜风,裹挟着帝王的宏愿与万民的星火,吹向不可知的维度。
而在这股意志的感召下,在观世音菩萨悲悯目光的注视下,身处现代的物理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林悦,心海中那枚无形的
“鱼骨贝壳护身符”骤然灼热起来。
她并非曹婉儿,却早已将那跨越千年的遗志刻入骨髓——
让贫瘠的土地丰收,让靠海吃饭的人们不再受饥馑与风浪的威胁。
这执念,如同量子纠缠般,穿透了时空的壁垒。
借助实验室里那台尚在理论验证阶段的“量子意识共振仪”(其灵感正源于对那次意外时空交叠的逆向研究),在一种玄妙而难以言喻的状态下,林悦的意识之弦与遥远的过去、与另一个时空节点的存在——
曹婉儿临终前那强烈的不甘与期冀——发生了深度的共鸣。
这一次,目标明确:连接那位曾短暂莅临现代的帝王,李世民。
意识仿佛沉入一片由无数闪烁光点构成的海洋。
没有惊涛骇浪,只有信息流无声地奔涌。
林悦感觉自己的“形态”在变化,她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正“化身”为曹婉儿——
并非容貌的完全复刻,而是精神内核的完美承载,那份坚韧、慈悲与对海洋、对土地深沉的爱,在她意识中无比鲜明。
光点汇聚,勾勒出一个熟悉又威严的身影。
依旧是那身明黄的便服,眼神却比上次在博物馆初见时更加深邃,仿佛已将整个长安的星火与渤海的风暴都纳入了胸壑。
他正站在一片由流动数据构成的“虚拟海岸”边,凝望着“海浪”中翻腾的、代表着“渤鱼号”航迹的光点。
“陛下。”林悦(化身的曹婉儿)的声音在这片意识空间响起,带着海风的微咸与曹婉儿特有的温婉坚定。
李世民猛然转身,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锐利光芒,随即化为一种洞悉一切的释然与重逢的喜悦:
“婉儿?不…是林悦博士?还是…时空借汝之口,再传天音?”他已非昔日对量子物理一无所知的帝王,那次穿越的震撼与后续的思考,让他对宇宙的玄奥有了全新的认知。
“是我,林悦。亦是此刻,承载着曹婉儿遗志的桥梁。”
林悦(曹婉儿形态)走近,意识体散发着柔和的光晕,“菩萨慈悲,量子玄妙,允我再次跨越时空,与陛下相会。只为完成婉儿未尽之愿,亦是陛下心中‘开拓万世’宏图之一角——那能活人无数的一年两熟稻种。”
没有过多寒暄,两位跨越千载的灵魂,目标空前一致。
林悦的意识体轻轻挥手,周围的量子光海瞬间变幻,将现代社会的“沧海桑田”以信息洪流的方式展现在李世民面前:
基因库藏,沧海遗珠: 画面聚焦于一座巨大的现代化种子基因库。
无数恒温恒湿的储藏架上,排列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稻种样本,如同星辰般繁多。
林悦(化身)的声音带着激动:
“陛下请看,此乃后世集万民之力、汇四海之珍所建的‘种子方舟’。婉儿所求之‘一年两熟’乃至‘三熟’之稻,早已不是梦想。”
她精准地调取数据流,展示出几种经过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特别适应滨海盐碱地或短日照环境的高产、多季稻品种的基因图谱、生长模拟影像和惊人的产量数据。
李世民看得目不转睛,那些跳动的数字和饱满的稻穗影像,远比他想象中更加丰饶。
场景切换到现代化的盐碱地治理农场。
巨大的滴灌网络如同银色血脉覆盖大地,特殊配方的土壤改良剂被精准施用,无人机监测着土壤盐分和作物长势。
耐盐碱的水稻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郁郁葱葱。
“婉儿当年以有限之力,引南方稻种,请农人指导,已是大善。而今,”林悦指向那些高效运作的机械和科学模型,“后世子孙以格物致知之精神,创此等利器。
盐碱之地,亦可成沃土粮仓。婉儿若见,当可含笑。”
看,广阔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巨型智能网箱如同海上城池,养殖着高价值的海鱼;海底牧场种植着海带、贝类;远洋科考船利用声呐和卫星定位,科学地探测渔场、指导捕捞。
“陛下昔年有开拓海洋之志,”林悦的声音带着对海洋的深情,“后世不仅耕田,亦耕海。此‘蓝色粮仓’,可补陆地之不足,亦能护佑渔民,减少如曹大柱般之悲剧。”
信息星火,瞬息万里: 最后,展示的是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和互联网。
气象卫星精准预报风暴路径,预警信息瞬间传递到每一艘渔船的终端;农业知识通过手机APP直达田间地头;长安的政令、渤海的见闻,皆可瞬息通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