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的话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心湖。次日清晨,当蓬头垢面的老妪拄着断杖撞开医馆大门时,林娜几乎是本能地冲上前搀扶。老妪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溃烂的伤口爬满脓血,散发着刺鼻的恶臭。“姑娘,救救我……” 老妪浑浊的眼中滚落泪珠,林娜却轻轻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全然不顾秽物蹭脏了袖口。
诊脉时,赵轩注意到师父站在屏风后微微颔首。苏瑶看着弟子们有条不紊地清创、敷药,又亲自熬煮了健脾生肌的汤药。当老妪捧着粗陶碗,就着林娜递来的木勺饮下第一口热汤时,药香混着抽泣声在诊室里氤氲开来。
这件事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三日后,老妪的儿子挑着两筐山货登门致谢,粗糙的手掌里还攥着几枚带着体温的铜钱。苏瑶婉拒了财物,却收下了一把野山参:“这参留给更需要的人,往后若有难处,尽管来。” 望着母子俩远去的背影,她转身对弟子们说:“你们看,医馆的门从不上锁,不仅是为了方便急症,更是医者对众生敞开的胸怀。”
月圆之夜,弟子们围坐在药圃的石桌边誊写医案。李默忽然抬头:“师父,若遇到付不起药费的患者,我们……” 话未说完,苏瑶已将一盏桂花酿推到他面前:“还记得后院的‘济生仓’吗?那些药材,本就是为仁心所备。”
月光如水,洒在药架上晾晒的当归与黄芪上,也照亮了苏瑶身后 “大医精诚” 的匾额。弟子们渐渐明白,所谓医德,不是悬在墙上的训诫,而是浸透在每一次俯身问诊的专注里,藏在为患者掖紧被角的细微动作中,更是流淌在面对生命时,那颗永不蒙尘的赤子之心。
她不仅仅是言传,更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为弟子们树立起了一座医德的丰碑。在医馆坐诊的日子里,无论是面对衣衫褴褛、散发着异味的乞丐,还是衣着光鲜亮丽、浑身透着富贵之气的富商,苏瑶都始终保持着如春风般温暖的耐心与无微不至的关怀。
记得有一天,一位衣衫破旧、头发凌乱的乞丐走进医馆。他身上散发着一股浓重的异味,其他患者见状纷纷露出嫌弃的表情。但苏瑶却丝毫没有在意,她微笑着起身,将乞丐搀扶到诊疗床边,让他坐下。苏瑶那专注的眼神,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她无关,眼中唯有眼前的患者。她轻声询问乞丐的身体状况,仔细查看他身上的伤口和疾病症状。乞丐因长期流浪,身上有多处溃烂,苏瑶没有丝毫的厌恶与嫌弃,而是小心翼翼地为他清洗伤口,涂抹药膏,动作轻柔且细致。在开药方时,苏瑶考虑到乞丐可能难以支付药费,特意选用了一些价格相对低廉但疗效确切的药物。
而当一位衣着华丽的富商前来就诊时,苏瑶同样认真负责。富商因生意繁忙,压力过大,长期失眠,精神状态不佳。苏瑶耐心地倾听他的诉求,详细询问他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不仅为他开出了调理身体的药方,还从心理调节的角度给出了许多建议。她告诉富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学会适当放松,调整生活节奏。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苏瑶没有因为富商的身份而有任何特殊对待,依旧保持着一贯的专注与耐心。
弟子们将苏瑶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在苏瑶的影响下,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医德。赵轩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时,会主动为他们推荐性价比高的药物,甚至在患者实在无力支付药费时,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药。林悦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安慰与鼓励。
在苏瑶的悉心培育下,弟子们在医术与医德的双重滋养下茁壮成长。他们在医学道路上越走越稳,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者,而苏瑶所秉持的医道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与延续,不断发光发热,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复之路。
有一天,烈日炎炎,地面被烤得滚烫,医馆里来了一位贫苦的老妇人,她满脸沧桑,脚步蹒跚,怀中抱着生病的孙子。那孩子面色苍白,双眼紧闭,身体不时地抽搐着。老妇人焦急地走到苏瑶面前,声音带着哭腔说道:“大夫,求您救救我的孙子,我们实在没钱……” 苏瑶见状,立刻起身,轻轻地接过孩子,将他们安置在一旁的榻上。她温柔地安抚着老妇人:“大娘,您别着急,孩子的病我们一定会治好。钱的事您别担心,先给孩子看病要紧。”
随后,苏瑶仔细地为孩子诊断病情,凭借丰富的经验,她很快确定了病因。接着,她亲自走进药房,精心挑选药材,开始为孩子煎药。她守在药炉旁,专注地看着火候,不时地用扇子轻轻扇动,让火焰均匀地包裹着药罐。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药煎好后,她又小心翼翼地将药汁倒入碗中,用勺子轻轻搅拌,待温度适宜,才端到孩子面前,亲自喂他喝下。一边喂,一边轻声叮嘱老妇人:“大娘,这药一定要按时给孩子喝,一天三次,喝完后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要是有什么问题,随时来医馆找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