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一支大军自魏郡而来。
前后不见首尾,少说有三万人马!
领头之人,正是那个抽剑怒喝董卓“我剑未尝不利”的袁绍。
身后跟着两员大将,仪表不俗,威风凛凛。
一人手中提着一杆长枪,一人手中握着一把八尺长刀。
正是渤海郡上将文丑、颜良。
王匡出城三十里相迎,郡中大小官员出来迎接。
两人都是太守,本不必如此。
不过人家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大。
另外,王匡打定主意在袁氏门下乘凉,抱抱大腿不丢人。
而且,和袁绍共事数年,王匡自认为还是对袁绍有些了解的。
袁绍外貌英俊超然,文采出众,背靠袁氏胆气十足,可称得上有勇有谋。
然,袁氏的高门大府也给他带来了负担:重颜面,难进逆耳直言。
可进忠言,但需顺耳;可食良药,不可苦口。
故此,河内大小官员被叫来迎接袁绍,把这位哄好了,万事顺利。
太守府中,王匡、袁绍分别坐好。
王匡虽为地主,还是坐在右手边。
袁绍这个外来客,却坐在左手尊位。
“公节,数月不见,为兄甚是想念啊。”袁绍饮下一口茶水,感叹道。
“哈哈,王匡多谢本初兄挂念。兄在董卓老贼前拔剑对峙,真令天下人都佩服。”王匡拱手道。
“唉,那董卓老贼欺人太甚,谁人不怒?
如今我等奉诏讨贼,定然能诛杀老贼,以谢天下。”袁绍感慨道。
“正是如此。以本初之见,我等兵马当如何部署?”
“我等起兵后,董贼定然防备,严守各大关口。
你这河内郡距离洛阳最近,很可能是董贼的重点进攻方向,所以我带着三万大军来了。
北岸一线渡口,皆需要重兵把守,日夜防备……”
不知为何,王匡总感觉袁绍说来说去都很笼统,没有一点具体目标。
“咳咳,主公。”忽然袁绍身边的一个文人模样的随从咳嗽道。
袁绍闻言,脸上有些不自然。
“本初兄,这位是?”王匡问道。
“这是逢纪,字元图,我帐下谋士。”袁绍道。
“原来是元图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名不虚传啊。”王匡拱手道。
这个逢纪确实是有本事的,眼光毒辣,几乎一己之力就帮袁绍拿下了整个冀州。
倒是听说其肚量远不如其眼光,倒是可惜。
“见过王太守。”逢纪拱手道。
“不知元图先生有何指教?”王匡问道。
刚刚这逢纪咳嗽提醒袁绍什么事,明显有隐情。
“王太守先前来信说河内可用之兵有五千,其他皆是新兵。
我主领三万人马来助,足见诚意。
你我两家若是把三万五千人马平摆到北岸大小渡口上,则董贼不敢渡河进攻,必能无忧。
但是,无忧亦无功。
所以,我认为应该如此如此……”
听完逢纪的计谋,王匡心中一股怒气升腾,看向逢纪的眼神慢慢变得平静。
逢纪的大概意思就是:王匡的五千兵马独自布防北岸诸多渡口,兵力分散之下必定引来董卓来袭,到时候隐于后方的袁绍大军冲锋而出,夹击之下董卓军必然败亡。
这他妈就是以王匡五千余精锐将士的性命为饵。
王匡突然想到那历史上王匡在小平津几乎全军覆灭的记载,不会就是这个玩意儿的主意吧。
“公节,你意下如何?”袁绍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怪不得刚刚这袁绍顾左右而言他,总是讲不到关键上,原来是这不公的战略部署讲不出口。
思索一番,王匡盯着袁绍的双眼道:“我可以答应,但是我要一千副皮甲。”
“一千副太多,最多五百副。”袁绍道。
“八百副,我麾下都穿着布衣上战场,怎么忍心再让他们独自布防!”王匡不依。
“六百副最多了,公节。”袁绍沉默一息,开口道。
“唉,那就这样吧。”王匡有些丧气的点头答应,“下午我麾下兵马会按照逢纪先生所言,开往河阳。到时候请本初麾下也跟过去。”
“如此甚好,等安排妥当,你我同去会盟。”袁绍满意地笑道。
张辽领王盖、徐晃、罗信、吴敦、曹性等两千四百兵马驻防孟津、河阳津。
高顺领一千兵马驻防小平津。
袁绍的六百副皮甲很快送来,屯将级别以上全员披甲,显着提升了王匡军中骨干力量的防护能力。
郡中政事交由陈宫等人。
而怀县的保卫工作则交给了一个人。
原城门校尉吴利,如今的怀县县尉。
虽然职务连降数级,但是吴利心甘情愿。
盖因为王匡把河内的心脏都交给他了。
还有他信任王匡的为人,不认为王匡会亏待他这个雪中送炭的朋友。
王匡带着典韦、方悦、张琥领三千兵马直奔酸枣县。
同行的自然是袁绍一万大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