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疏桐接过文件,翻阅片刻,嘴角浮起一抹淡笑,“这不重要了。”
她抬起头,眼神清澈坚定,“我现在更在意的是,那些孩子们能不能真正用上这些书屋。”
窗外阳光洒落,照在她脸上,仿佛为她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那天晚上,高律师发来一条信息:“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个项目命名为‘林疏桐之光’,它值得一个响亮的名字。”
林疏桐看着这条信息,久久未回。
她想起发布会那天夜晚的塞纳河畔,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想起那个曾在黑暗中咬牙坚持、只为救弟弟的女孩。
她最终只回复了一句:
“这不是我的名字,而是属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第二天清晨,项目组正式开始命名讨论。
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将会如何定下来,但所有人都清楚一件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场关于希望、关于未来、关于人心的变革。
林疏桐看着高律师发来的信息,沉默良久。
窗外的风轻轻吹动窗帘,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温暖却不炽烈。
她敲下这一句回复,发送出去后便合上手机,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份沉甸甸的项目书上。
流动图书馆2.0——这个曾被质疑、被冷眼相对的公益计划,如今已真正落地生根。
几日后,项目组召开正式命名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轻松而热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各种名字,“星光书屋”、“童梦启航”、“未来之窗”……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觉得,还是‘林疏桐之光’最合适。”高律师坚定地说,“它不仅代表一个人的力量,更象征一种精神,一种希望。”
林疏桐微微一笑,摇头道:“我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梦想与现实,连接我们和他们,而不是一个标签。”
她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短暂沉默后,一位年轻设计师忽然开口:“那……叫‘希望之桥’如何?”
“希望之桥?”有人低声重复,眼中逐渐亮起光来。
“寓意太好了!”另一人兴奋道,“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而是通往未来的通道!”
会议室里响起掌声,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最终,“希望之桥”成为该项目的官方名称。
剪彩仪式当天,林疏桐穿着一袭简约白裙,站在图书馆前,望着眼前这座充满生命力的建筑。
这里是一座小城的边缘地带,曾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如今,崭新的模块化建筑静静矗立在蓝天下,墙上绘着孩子们手绘的梦想图案,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花篮,空气中弥漫着书香和欢笑。
一群孩子围绕着新书屋奔跑,笑声清脆悦耳。
几位老师正带着学生进入馆内,孩子们手里抱着从旧书摊募集来的图书,眼睛里闪着光。
林疏桐站在人群之中,看着这一切,眼角有些湿润。
“你做到了。”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陆景行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一手轻抚她的肩,将她轻轻拥入怀中。
她没有挣扎,反而缓缓靠在他怀里,轻声道:“是我们一起做到的。”
陆景行低头看她,眸光温柔而深情,“谢谢你让我参与你的世界。”
两人静静地站在人群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剩下彼此的心跳。
夜幕降临,剪彩仪式结束之后,林疏桐和陆景行并肩走上图书馆屋顶天台。
晚风拂面,城市灯火在远处闪烁,宛如星河坠落人间。
“你还记得当初你说‘我不需要爱’吗?”林疏桐忽然开口,语气轻柔却带着一丝试探。
陆景行微微一顿,随即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我记得。那时我以为爱情只会带来束缚,却没想到是你,让我明白了它的另一种模样。”
他将她揽得更紧了些,声音低沉而坚定:“爱不是负担,而是力量。是你教会我这一点。”
林疏桐抬头看他,眼里泛着笑意,也藏着几分释然。
她伸出手,轻轻触碰他的脸颊,指尖微凉却真实。
“陆景行,谢谢你在我不相信命运的时候,给了我重新出发的理由。”
他握住她的手,紧紧贴在掌心,“以后的路,我们一起走。”
远处,星星点点,如同希望的种子,在夜空中悄然生长。
次日清晨,林疏桐收到一封来自联合国人居署的邮件。
她打开一看,心中微微一震:下一届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她担任主讲嘉宾,并特别指出希望她以“希望之桥”项目的理念为核心,分享中国在推动教育公平与绿色建筑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
她怔了一下,旋即深吸一口气,将这封邮件保存进文件夹中。
但她已经准备好了。
在整理演讲稿的过程中,她翻阅着过往的设计资料,回忆着每一张图纸背后的坚持与突破。
当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张手绘草图上时,思绪忽然飘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