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棚屋的竹檐,手环的提示音便响了。我盯着那条新弹出的消息:【本地菌群驯化模型v0.3已激活,建议扩大试验范围】。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过去四天的土壤监测曲线——菌丝网络的扩展速度比预估快了近两成,活性点位已从最初的一处蔓延至七处,像暗流在地下悄然铺展。
我合上手环,转身走向指挥棚。李木和林婶已经在等我,脚边放着昨夜分装好的改良土样本。
“真要铺开?”李木蹲在地上,用木棍拨弄着袋口露出的黑土,“这玩意儿看着是活的,可三十亩地不是小数目,万一中途断了劲,收成全砸里头。”
林婶接过话:“我家那点老园土昨儿全倒进去了,还能再凑一簸箕,可撑不起整片田。”她顿了顿,“你要是真有把握,咱们就干。可要是还悬着,不如再试一轮。”
我从怀里取出记录本,翻开最新一页,将手环投影接上简易木架。光斑在粗纸上铺开,三组数据并列呈现:纯剂区、纯土区、混合区的根系发育对比图清晰可见。我指着混合区那条持续上扬的曲线:“菌群已经能在改良土里自繁殖。我们不需要一直加黑土,只需要在初期接种,后续靠系统激活剂维持平衡。”
李木盯着图看了许久,终于点头:“那就信你一回。”
我当即划定东区三十亩高产田为首批改良区,按“核心区先行,辐射带渐进”推进。林婶立刻招呼人手去取储备的基肥,李木带人检查支架承重,确保上层藤蔓区结构稳固。我亲自带队,将调配好的混合土按标准比例翻入耕层,每一步都同步上传手环记录。
正午前,第一片改良田完成整备。我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刚翻过的土搓了搓。它不再板结,指缝间有细微的松动感,像是沉睡的脉搏开始跳动。
顾柏舟提着水囊走过来,把湿布递给我擦手。“承安一早就在问,能不能去新田里看看。”他低声说,“你真打算把七成地都种星露瓜和灵泉稻?”
我拧紧水囊塞子:“七三法则必须落地。普通稻谷留十亩,绿肥轮作占二十亩,其余全上高价值作物。”
他没立刻反驳,只是蹲下来,用手指在泥地上画了个方格:“可口粮呢?村里还有几家靠换米过冬。星露瓜卖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
“我知道。”我接过他手里的木棍,在方格旁划出另一块区域,“但我们现在拼的不是温饱,是出路。灵泉稻一石能卖普通稻三倍价,星露瓜更不用说。只要这一季打出名头,就能撬动更大的市面。”
他盯着地上的线条,半晌才问:“运输呢?你上回说瓜放不过三日。”
“已经解决了。”我调出通讯记录,“李商人接了三成预售单,定金到账。系统兑换了保鲜药剂,能压五日不坏。剩下的走分批采摘,错峰上市。”
他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伸手把地上的线条抹平。我知道他在消化这些变化。从前我们只想着吃饱穿暖,如今每一步都牵着几十口人的生计。
下午,我召集所有管护组成员在新田前集合。手环投影再次展开,这次是完整的种植方案:灵泉稻与星露瓜间作,行距零点四米,菌剂配比一比一点五,灌溉周期按三层结构分段执行。
“从明天起,A组负责东区日常巡护,B组跟进施肥节奏,C组监控病虫害。”我逐一点名,“积分照旧记账,每完成一轮周期,可兑换优先选地权或系统种子。”
林婶站在前头,突然举手:“那……系统认这法子了吗?能存进手环里,以后直接调用?”
我正要回答,手环突然震动。屏幕自动亮起,一行新提示浮现在中央:【推荐方案:东区30亩田,灵泉稻 星露瓜间作,行距0.4米,菌剂配比1:1.5】。
全场静了一瞬。
我立刻调取后台数据流。系统未调用任何历史模板,而是基于近五日上传的土壤活性、气候波动、菌群扩散速率自主生成了该方案。它不再被动响应,而是主动预判。
“它学会了。”我说。
林婶咧嘴笑了:“那它现在是你徒弟?”
“不,是搭档。”我关掉投影,“从今天起,我们不再单向喂数据,而是和它一起种地。”
傍晚收工前,我单独留下李木,带他查看东区地下菌丝监测点。微型探头埋入土中两尺,实时传回图像。屏幕上,白色菌丝如细网般缠绕根系,部分区域已出现微小孢子团。
“这玩意儿真能自己长?”他蹲在探头旁,声音压低。
“不但能长,还在适应。”我指着一处分支密集区,“你看这里,菌丝绕开了石块,朝着有机质富集区延伸——它有趋向性。”
他沉默片刻,突然问:“你说……它会不会哪天自己决定种啥?”
我一怔,随即摇头:“它不会替人做选择。但它会提醒我们,哪条路走得通。”
回到家中,我将今日所有操作日志逐一上传。系统接收后,能量值 8,界面闪过一道青光。我在备注栏写下:“菌群扩散速率超出预期,建议增设‘生态蔓延’监控模块。”刚发送,手环弹出一条隐藏反馈:【需求已收录,评估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